王馨立
自從開展太空旅行這一項目以來,健康的保護始終是一個重大的挑戰(zhàn),這也是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為何要挑選體質最優(yōu)秀的人去執(zhí)行太空飛行任務的緣由。不過,隨著最新興起的商業(yè)太空旅行,暢游銀河的大門向一大群亞健康人群打開了。
根據(jù)美國福特隆公司粗略估計:私人太空飛行公司如兌現(xiàn)其承諾的話,到2021年游客會超過2.5萬名,創(chuàng)收13億美元。美國維珍銀河公司已至少預訂680個席位參與兩個半小時飛行旅游,其中有四分鐘是飛行到太空——距離地球表面上空100多公里的地方。而俄羅斯軌道技術公司則指望能在地球上空320多公里處,建造一個能暫住五天的太空旅館。
迄今為止,已有10余人自費旅游過太空,但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專業(yè)宇航員飛行記錄來看,可以預計新一波的太空旅游將會面臨怎樣的醫(yī)學問題,最主要還是健康難題,包括骨骼肌肉會變得衰弱,視力下降,惡心失眠等等。除這些風險外,美國貝勒大學太空醫(yī)學中心的瓊斯指出,由于太空飛船升空或在重返大氣層時對人體均具有巨大壓力,即使在太空作短暫的停留也會對老年人或高血壓患者帶來嚴重影響,這些沒受過專業(yè)訓練的旅客,肯定要面對眾多宇航員不會遇到的問題,如果你在太空艙的時間太長,會加重常見病的病性,像氣喘、心臟病和癌癥,這些人根本不適合NASA的規(guī)定去太空旅游。
現(xiàn)今,美國聯(lián)邦和州政府還未制定條例規(guī)定哪些人可參加商業(yè)太空旅行,因而各太空飛行公司可自主制訂參與標準,美國維珍銀河公司發(fā)言人聲稱:“大多數(shù)人”都可以參加該公司的太空遨游,對此,有些醫(yī)生希望為那些去星球度假的人起草篩選標準,同時改進地球上的醫(yī)療措施,以應對太空需求。
新奇的困擾
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多得令人畏懼,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研究人員已經知曉太空飛行對人體每個系統(tǒng)都要產生變數(shù),太空飛船無論是發(fā)射還是返回都將使人處于強勁的重力之下,稱之為“G力”,尤其在加速期間,在高G力狀態(tài)下,心臟需額外努力工作才能使血液正常循環(huán),特別是將血液送達腦部(這也是高G力導致人們意識喪失的原因)。有些商業(yè)太空飛行公司已準備配備巨型離心機供乘客使用,用這種快速旋轉方法來幫助他們應對太空巨大壓力及可能受到的嚴重損傷。
在離地球表面上空的400公里處,以每小時2.8萬公里速度自由落體方式繞地球軌道運行時,就像國際空間站一樣,會產生無重力狀態(tài)。在地球,我們的體液集中在下半身,在無重力狀態(tài)下會產生不太均勻的分布,此時,體液會從雙腿涌向胸腔及腦部,在這一過程中,當體液流經維持身體平衡的內耳道時,會立即讓人感到惡心,難受程度甚至可超過激烈的疼痛。如果再發(fā)生嘔吐,則會造成嚴重的脫水,即使學過忍受惡心的技術,就是專業(yè)的宇航員在開始飛行的數(shù)天里還是要吐。因此,我們會看到一些胃部翻江倒海吐得沒命的人。體液增流到頭部,使宇航員視力變差,這也是常見的“太空病”,原因是顱內的壓力壓迫眼球,致使視覺模糊不清。
另外,長期處于無重力狀態(tài)下骨骼也會變得脆弱,因為太空旅行者在太空不再走路及干其他重活,每月骨密度會流失1%~2%。美國國家太空生物研究所所長薩頓還指出:骨質中的鈣流失還會增加腎結石的風險,這又會引起尿道阻塞及疼痛。
肌肉長期處于這一環(huán)境下也會衰退,因為一整天下來無須它來支撐身體,雖然體育運動可減緩衰弱,但體液的重新分布會再次制造難題,在運動期間會發(fā)生抽筋和疼痛,其主要原因應歸咎于高濃度的乳酸,結果只能減少或停止體育運動。更令人擔憂的是太空對身體另一個重要器官——肌肉的影響。心臟的肌肉變動極大,美國加州舊金山大學馬琳、格林儂與他的同伴在做模擬無重力狀態(tài)測試24小時候后發(fā)現(xiàn),心臟血管內細胞會改變形狀,還以不同方式黏附著,基因也同時變得混淆。
太空旅游既傷身也傷心,因為太空艙內持續(xù)的燈光和聲響及怪異的無重力狀態(tài),使你難以睡上好覺,曾經在地面上做過模擬的長期太空旅行顯示,太空人居住在封閉的艙區(qū)內,人會變得沮喪和意識模糊。還有一些太空旅行者要7個月才能飛抵火星,如同荷蘭組織“火星號”要做的,人肯定無法忍受,這絕對要逆反啊。
終極探索
一般的太空旅行者肯定要面臨比NASA宇航員多得多的健康問題,大多數(shù)旅客至少是中年人,在這個年齡段中肯定有許多是高血壓、心臟病患者,心臟病人在太空中體液的分布特別危險,當體液由腿到胸與頭部時,頭顱內壓力猛升可能造成血管爆裂及腦組織損毀。同樣,肺內壓力增生會引起急劇的氣喘和壓迫。對于原本心血管就比較脆弱的人來講,還會誘發(fā)心臟病。一些科學家已開始研究將大鼠(一般是將尾巴)半吊起來后的心臟變化,模擬在無重力下體液重新分布的狀態(tài),一個月后,即使在實驗環(huán)境下,老鼠的心肌就出現(xiàn)了異常。
無重力狀態(tài)下對太空游客最大的危險還在于輻射,如果沒有地球周邊巨大的磁場能量的話,人將會化為灰燼,最起碼是DNA遭破壞并引起突變,健康細胞開始失控導致癌癥。
為了保障太空游客的健康,我們必須知曉如何將地球上的醫(yī)療手段施展到太空上。美國國家太空生物醫(yī)學研究所副首席科學家多列特·多諾維爾和他的同事正在研究簡單的在太空中用非侵害性的技術來替代標準的醫(yī)療手段,例如:傳統(tǒng)的是把針插入脊椎或腦顱內來檢察腦壓的變化,但這在太空中還不一定行,特別是身邊沒有主治醫(yī)生,多諾維爾已嘗試利用聲波通過眼窩及耳道的傳送來測定腦壓的變化。在太空中最有可能使用的醫(yī)療診斷儀器是便攜式超聲波。
英國醫(yī)學雜志曾經刊登一篇報告,提議醫(yī)生應該對參加商業(yè)太空游的亞健康客人進行鑒定,尤其是這些心臟病、難以控制的氣喘及高血壓旅客,要對他們提出警示和解釋。研究人員正在設想一種簡單方法,讓他們在旅行前盡可能保持健康,如在幾個星期前保證攝入較好的營養(yǎng)和補充適當?shù)乃?,或許會有助于飛行時的平安。
維珍銀河公司提出:他們準備進行三天的訓練項目,其中包括“體格測試”和“醫(yī)療檢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