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政治文明的理論視角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高度的政治文明屬性,符合政治文明發(fā)展進步的趨向。由于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價值體系,政治文明及其價值體系的衡量標準是公共性,所以,可以用公共性考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政治文明程度就是其公共性體現(xiàn)、實現(xiàn)程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政治文明性或公共性主要體現(xiàn)為:維護公共利益,倡導公共精神;超越傳統(tǒng)公觀念;揚棄西方公共觀念。它以體現(xiàn)公共利益、促進公共利益為核心,既接續(xù)傳統(tǒng),又超越傳統(tǒng),既借鑒西方,又適應國情,因而具有更強的公共性和更高的政治文明程度。
關鍵詞:政治文明;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公共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D6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4)-07-0004-04
作者簡介:劉學斌(1977-),男,山西長治人,北京大學訪問學者,天津師范大學政治文化與政治文明建設研究院研究人員,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講師,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
在人類歷史上,每一個輝煌燦爛的文明背后都必然有一套強大而先進的價值體系。價值體系一方面可作為文明的支撐和靈魂,起到凝聚、推動、調(diào)適、提升等作用,另一方面也集中展現(xiàn)了文明的特性、價值、貢獻。而今,中國正在進行現(xiàn)代化建設和推進民族復興事業(yè),這實際上也是在進行中華文明的更新和重塑,其中必然包括核心價值觀的重新凝練、實踐。在這種背景下,作為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事業(yè)的領導者,中國共產(chǎn)黨集中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智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價值體系進行了科學概括和闡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核心價值觀,可以從不同理論角度進行分析。如果從政治學的、政治文明發(fā)展進步的視角看,它的意義主要是符合政治文明發(fā)展進步的趨向,展現(xiàn)了更高的文明程度。
一、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價值體系
文明是人們經(jīng)常使用的一個概念。它通常與國家、民族、文化、宗教等相聯(lián)系,而且包括了物質(zhì)、精神、制度等多個層面。文明有明顯的感情色彩,美好的、正面的、先進的、符合人們愿望的東西才會被歸入文明。由于人類生活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個領域,每個領域都有文明性的東西,所以,文明存在于多個領域,每個領域都有相應的文明,從而形成了物質(zhì)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是政治領域中的文明,反映的是人類政治生活的文明成分,同時,它也是整個文明的組成部分,反映了它所在的那個文明的特質(zhì)。虞崇勝教授認為,政治文明“就是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進步狀態(tài)。從靜態(tài)的角度看,它是人類社會政治進程中取得的全部進步成果;從動態(tài)的角度看,它是人類社會政治進化發(fā)展的具體過程。政治文明包括政治意識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為文明三個組成部分,是由這三個部分組成的有機整體”。[1]123亦即政治文明是指人類社會政治生活中美好的、正面的、先進的部分。
價值也是一個常用的概念,而且使用比較隨意和混亂。價值就其本身來講,應該指的是主體和客體間的一種特定關系。“所謂價值是指客體屬性對于主體需要的特定關系。”[2]3不過,許多時候人們使用價值概念時實際指的是價值觀、價值取向等。與價值不同,價值觀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皟r值觀就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關于價值和價值關系的根本觀點、根本看法和根本態(tài)度。具體地說,價值觀是人們心目中關于某類事物的價值的基本看法、總的觀念,是人們對該類事物的價值取舍模式和指導主體行為的價值追求模式?!盵2]12至于價值體系實際并不是價值構成的體系,而是價值觀構成的體系。所以,價值體系實質(zhì)是價值觀體系,是一系列價值觀按一定邏輯形成的體系結構。一個社會中往往同時存在多種價值(觀)體系,每種價值(觀)體系在社會中的地位并不相同,其中一般會有一種體系居于核心地位,這就是核心價值體系?!昂诵膬r值體系是一個社會的價值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處于價值體系的統(tǒng)攝和支配地位,是一個社會倡導和主導的價值體系?!盵3]核心價值觀則指諸種價值觀念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價值觀念。“核心價值觀是一個社會中居統(tǒng)領地位、起支配作用的價值理念,是一種社會制度、社會形態(tài)長期普遍遵循、相對穩(wěn)定的根本價值準則,是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3]核心價值觀和核心價值體系之間存在對應關系?!昂诵膬r值觀是核心價值體系的內(nèi)核、最高抽象和精神之魂,也就是‘核心中的核心,決定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zhì)、基本方向和基本特征,引領核心價值體系的建構。沒有核心價值觀,就不可能有所謂的核心價值體系。另一方面,核心價值體系是核心價值觀的必然的邏輯展開,是核心價值觀形成、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存在基礎和重要載體?!盵3]亦即核心價值觀是核心價值體系的集中概括,兩者指向一致,只是核心價值體系內(nèi)容更充實、豐富、全面,所以,就當今中國社會而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而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重要的是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文明與價值體系高度相關。文明總是包含著價值體系的內(nèi)容,并集中體現(xiàn)為某種價值體系,同時,價值體系則構成了文明的內(nèi)核和精神實質(zhì)。
價值體系是文明的全面、集中表現(xiàn)。文明作為一種全面性、整體性的存在,會體現(xiàn)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制度、物質(zhì)到人的行為和思想意識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體現(xiàn)出文明來。但是,不同領域的生產(chǎn)和生活實踐主要反映的是某種文明在該領域的狀況或該領域的文明狀況。雖然該領域的文明必然與整體的文明有關,體現(xiàn)整體文明的特性,但并不能全面反映該文明的特性。而一個文明的價值體系則既與文明的各個組成部分有關,又能超越各個組成部分,從而既能夠概括文明每個領域中最重要、最特殊的性質(zhì),又能概括文明不同于其各個組成部分的加總的整體的特性。亦即價值體系可以全面反映文明的特質(zhì)。同時,價值體系對文明的反映還是一種集中的反映。一方面,它并不能毫無遺漏地反映文明的所有方面和全部內(nèi)容,而只是反映了文明的部分方面和部分內(nèi)容。亦即,價值體系在反映文明時,對文明的內(nèi)容進行了選擇,只保留了其中一部分東西。但保留的這些東西卻是文明中最重要、最核心、最能反映文明特質(zhì)的部分。因而,它雖然不能面面俱到,仍能夠很好地反映文明。另一方面,價值體系并不是文明的直接反映。價值體系本身并不是直接體現(xiàn)在文明的外表,且無法直接通過人的感官感知。它隱藏在物質(zhì)、行為、制度等的背后,需要人們用心去體悟和進行抽象概括。所以,價值體系是經(jīng)過人的思維加工后的產(chǎn)物,是對文明的間接反映。但這種反映是一種簡約的、深刻的反映。價值體系一經(jīng)形成就可以超越文明的眾多、復雜的表象而成為文明的集中反映和代表。endprint
價值體系是文明的內(nèi)核。價值體系是人類意識形式的一種,是精神文明的組成部分。但價值體系并非僅作為精神文明的一部分而在文明中發(fā)揮作用。它不同于其它的意識形式,它是一種高級的意識形式。它高度概括,又深入文明的內(nèi)部,揭示了隱藏在人們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生活以及人的行為、各種制度背后的秘密,從而直接揭示了該種文明的特質(zhì)。因此,價值體系不是文明的一個普通的組成部分,也不是一種普通的意識形式,而是一個文明的內(nèi)核。價值體系隱秘而深刻地對文明的存續(xù)發(fā)生著重大影響。價值體系為文明、為人類的社會生活、乃至為個體的人生設定了價值目標,從而為人們生命、生活的意義提供了論證,明確了人們奮斗的方向,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持續(xù)而強大的激勵。價值體系為人們提供了行為準則。價值體系有明確的指向性、導向性,可以告訴人們在什么情境下應該怎么做,以及某種行為是應該的還是不應該的、正當?shù)倪€是不正當?shù)牡?。價值體系為人們提供了判斷標準。價值體系為人們判斷、評價事物的是非、好壞、善惡、美丑以及價值的大小提供了標準??梢姡瑑r值體系通過設定價值目標,規(guī)定行為準則、提供價值判斷標準等對人們的生活、對行為、制度等發(fā)生深刻的影響,可以說是構成了文明的內(nèi)核。
價值體系是文明之間相互區(qū)別的標志。人類歷史上曾經(jīng)存在多種文明,同一時空中也總是有多種文明并存,而一個長期延續(xù)的文明可能經(jīng)歷了多個差別較大的文明發(fā)展階段。文明與文明能夠區(qū)別開來,是因為其間總是存在著許多差異。文明之間的差異也總是表現(xiàn)為諸多方面,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概括、比較。但在文明的諸種特質(zhì)和差異中,價值體系是最重要的。從深刻性來說,相較于行為、制度,價值體系是最內(nèi)層的東西。從全面性、概括程度來說,價值體系貫穿于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之中,反映了文明的整體性質(zhì)。從穩(wěn)定性來說,價值體系是文明中最穩(wěn)定、變化最慢的部分。從獨特性來說,相對于文明的其它部分和層面,價值體系往往是最能反映一種文明與眾不同的特殊性的部分,特別是對那些大的文明更是如此。所以,價值體系既能全面、深刻地反映文明的本質(zhì),也能集中、明確地表現(xiàn)文明的特殊性。它可以作為一種文明的標志,構成文明之間差別的主要方面。事實上,當人們說某某文明,如東亞文明、西方文明、儒教文明、基督教文明等時,都著重強調(diào)的是文明背后的價值體系。此外,文明之間的交流和碰撞中,價值體系的比較和影響也是其中最重要、影響最大的方面。
總之,文明的核心應該是價值體系。當然,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于文明本身的內(nèi)部構成具有復雜性、多樣性,文明所包括的價值體系不會只有一個,而是同時有多個。多個價值體系之間也必然會有核心和非核心、主流和非主流的區(qū)別。其中,能夠和文明的整體相對接,體現(xiàn)文明整體特質(zhì)的價值體系必然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價值體系。所以,在文明的核心是價值體系的論斷中,所說的價值體系實質(zhì)是核心價值體系。只有核心價值體系才能構成一個文明的內(nèi)核,集中表現(xiàn)一個文明的特質(zhì),成為文明的標志。從功能的角度看,核心價值體系在文明中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一系列價值功能,主要有凝聚、整合、引領、提升等。凝聚即將其它價值觀念、價值體系聚集、聚攏起來,使社會成員的價值取向在不同層次、不同程度上都能指向文明的價值核心;整合即以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吸納其它價值觀念、價值體系的合理之處,形成全社會的價值共識和整體價值觀;引領即引導、帶領持其它價值觀、價值體系的社會成員、社會群體走向更文明方向;提升即推動整個社會的道德境界和文明程度向更高水平邁進。
對于作為文明一部分的政治文明而言,其核心同樣應該是一套居于中心地位的價值體系。這似乎和通行的觀點不同。一般認為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政治制度文明。如劉明君等指出:“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政治制度文明建設是政治文明建設的秩序保證。”[4]但實際上沒有根本矛盾之處。將政治制度文明作為政治文明核心的觀點,是基于對政治文明的三個組成部分,即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為文明、政治意識文明的重要性的比較而得出的。本文則著重強調(diào),價值體系是貫穿于制度、行為和意識之中,并起著規(guī)范和約束作用的部分,而且,主要是從對文明的整體把握和文明之間相互比較的角度來考慮的。
二、公共性是政治文明及其價值體系的衡量標準
在明確了政治文明和價值體系的關系后,還需要解決政治文明及其價值體系的衡量標準問題。只有解決了標準問題,才能對政治文明及其價值體系的價值、意義做出評估,才能對不同的政治文明及其價值體系進行比較、鑒別。
政治文明的衡量標準需要滿足幾個條件:一是固有性。即用來衡量政治文明的標準涉及的是政治文明的自身具有的某種或某些屬性,而不是政治文明之外的事物或屬性。當然它也是可以與人們的需要構成價值關系的屬性。二是共有性。即它必須是所有政治文明所共同具有的屬性。不論是哪個民族的、哪個國家的、也不論是古代的還是現(xiàn)代的政治文明都具有該屬性。它不應該是某個時期、某個國家、某個民族的政治文明或政治文明的某個特定階段才具有的屬性。因為如果它是特有的屬性,那么它就不適于對其它政治文明或其它階段的政治文明進行評估,也不便于對不同政治文明進行比較、鑒別。三是正面性。因為政治文明本身所強調(diào)的就是正面性、積極性,所以對政治文明進行評估時也應選擇其具有正面性、積極性的屬性。四是重要性。即被選作量度政治文明的屬性應該是政治文明諸多屬性中重要的、根本的屬性,而非枝節(jié)的、片面的屬性。這樣的屬性既應該是政治的,又應該是文明的。五是發(fā)展性。即被用作對政治文明進行評估的屬性應該是一種可變的而非固定的不變的屬性,而且它應該還是一種總體上向上升、前進方向變化的屬性。如此,才符合政治文明所隱含的上升、前進趨向,才有助于揭示人類政治文明的發(fā)展歷程和規(guī)律。
目前,學術界關于政治文明衡量或評價標準的代表性觀點有很多,按照其給出的政治文明衡量標準應符合的條件,通常被視為政治文明重要內(nèi)容和方面的民主、憲政、法治、權力制衡、公民權利等都不適宜作為衡量政治文明的標準。因為它們并不是政治、政治文明的基本屬性、固有屬性,也不是各類各型、各個時期政治文明所共同具有的屬性,不便于對各種政治文明進行衡量和比較。對政治文明衡量標準的探求還是應該回歸到政治、政治文明的本質(zhì)。政治的本質(zhì)是一種特殊的公共權力。政治的基本屬性是階級性(政治性)和社會性。同樣,政治文明也具有政治性和社會性?!罢挝拿魇侨祟惿鐣l(fā)展的產(chǎn)物,是適應社會分工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因此,任何時代的政治文明都具有社會性的特點?!盵1]224政治的政治性是體現(xiàn)政治作為公共權力的特殊性,即脫離社會,統(tǒng)治社會,代表部分人利益的方面。政治的社會性則體現(xiàn)了公共權力的一般性,即與社會相聯(lián)系,管理社會,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方面,也是體現(xiàn)政治文明性和文明程度的方面。政治的階級性是與階級社會相聯(lián)系的,隨著階級社會的消亡,政治的階級性也將逐步消亡,公共權力最終將回歸社會。這是政治發(fā)展的總趨勢,這也是一個政治逐步文明化的過程。所以,政治、政治文明的發(fā)展可以從社會性得到說明。政治的社會性實際是一種公共性?!肮残允桥c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相伴相隨而存在的觀念,無論世界如何發(fā)展、時代如何變化,公共性都是人們建構社會與國家的基本價值標準,是任何社會在任何情況下不變的訴求,以公共性為尺度建構一種理想的社會形態(tài),這在人類歷史的演繹中成為永恒的追問。”[5]11“可以從政治學的視角來理解人類生活的公共性,在這一學科領域中,公共性被看成是人類一切結社行為與組成共同體生活的共同目標和價值追求,是人類政治活動的共同訴求?!盵5]69公共性是政治的一個特點,是政治文明性的體現(xiàn)。政治的公共性既包括與階級性、政治性相對的社會性,也包括與個別性、私人性相對的方面。超越于個別利益,也是政治的一個顯著特點和本質(zhì),是政治文明性的體現(xiàn)。而且,隨著政治的發(fā)展,政治超越于個別利益,維護公共利益、社會整體利益的方面得到了更好的展現(xiàn)。endprint
由于公共性是政治、政治文明所普遍具有屬性,而且體現(xiàn)了文明性,又具有前進、上升的發(fā)展趨向,所以可以從公共性角度衡量政治文明。即階級性和公共性是政治的基本屬性,政治的階級性和公共性的消長過程也是政治文明的逐漸進步過程。政治的文明化過程也就是政治的公共性增強、階級性削弱的過程。亦即,政治越來越多地用于體現(xiàn)、實現(xiàn)、維護公共利益??梢姡挝拿鞯陌l(fā)展可以由政治公共性和階級性的消長得到說明。反之,也可以通過公共性和階級性的情況來衡量、評判政治文明。[6]當然,需要說明的是,這里說公共性是政治文明及其價值體系的衡量標準,并不是說不可以從別的維度來衡量政治文明及其價值體系,而是說公共性是一個基本的、適當?shù)摹⑷菀撞僮鞯暮饬繕藴?。這種基本性、適當性、易操作性建立在公共性對政治、政治文明的本質(zhì)性、普遍性、共通性之上。如此說來,公共性和文明性具有較強的互相嵌入的關系。當然也不能簡單地將兩者等同起來。公共性是文明性的最主要內(nèi)容和體現(xiàn),文明性不只包括公共性,某種公共性發(fā)展狀態(tài)的文明程度如何,需要聯(lián)系其社會發(fā)展階段、時代等來確定。
既然政治文明可以以公共性作為衡量標準,那么作為在政治文明中具有核心地位的價值體系發(fā)展程度、文明性也可以由公共性得到說明。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體現(xiàn)出高度的公共性即文明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政治文明屬性在于它更好、更多地體現(xiàn)了政治的公共性、更有利于政治公共性的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政治文明性亦即公共性主要體現(xiàn)在:
1.維護公共利益,倡導公共精神。公共利益即公眾的利益,是不同于個別利益的一種利益。公共利益是社會延續(xù)、發(fā)展、繁榮的一個基礎性條件。對國家而言,公共利益是國家存在的正當性理由,維護公共利益是國家的基本職能之一。對個人而言,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有關,但又不同于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實現(xiàn)和增長有利于個人利益的實現(xiàn)和增長。所以,國家和個人都需要、應該維護和增進公共利益。而公共觀念就是旨在維護和增進公共利益的觀念。公共利益和公共觀念是聯(lián)結、凝聚個人和國家、個人和個人的主要紐帶。對公共利益和公共觀念的維護、強調(diào)體現(xiàn)了社會的文明程度。在當代中國,現(xiàn)代化、社會和諧、民族復興等就是現(xiàn)階段的公共利益。它實現(xiàn)與否、實現(xiàn)程度與國家、民族、個人的利益、命運都有密切關系。而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等則是體現(xiàn)公共利益、促進公共利益實現(xiàn)的價值觀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明確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目標取向,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公共精神,有利于公共利益的維護和實現(xiàn),體現(xiàn)出很強的公共性、文明性。
2.超越傳統(tǒng)公觀念。應該說中國傳統(tǒng)思想和文化中有大量的公觀念,如公天下觀念、萬邦協(xié)和觀念、大同觀念、道觀念等等?!啊侵袊鴤鹘y(tǒng)文化中發(fā)源最早的基本范疇之一,公觀念和公共性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的共同體社會和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基礎意義。”[7]其體現(xiàn)出強烈的對公的向往、喜好、維護。而且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統(tǒng)治者、知識階層、普通民眾都非常認可“公”?!肮钡玫搅斯俜揭庾R形態(tài)的支持、宣傳,也得到儒學等學術思想的精心論證?!肮背蔀橹袊鴤鹘y(tǒng)社會的主流道德規(guī)范、評價標準之一。眾多仁人志士都積極踐行“公”。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積淀,“公”成為中國人民族心理的內(nèi)容之一,成為中華文明的特性之一。公的觀念和精神實際促進了中國文明的延續(xù)、發(fā)達,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之一,是當代中國發(fā)展可以利用、也應該利用的資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公共精神無疑是對中國傳統(tǒng)公觀念、精神的一種接續(xù)。當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公觀念并不是簡單繼承,而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新創(chuàng)造和新闡發(fā)。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公觀念體現(xiàn)出一定的公共性、進步性,但對今天的社會遠遠不夠。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公觀念的主要缺陷是:過于強調(diào)義務本位和責任本位、整體利益,缺乏權利意識和主體意識、個體意識。這些限制了中國傳統(tǒng)公觀念的文明程度。今天,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破除了傳統(tǒng)社會對公觀念的制約,為公觀念更好地展現(xiàn)公共性提供了條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公觀念進步性的同時,也非常注重人們的權利意識和主體意識、個體意識,從而實現(xiàn)了對中國傳統(tǒng)公觀念的超越,推動了政治文明程度的提高。
3.揚棄西方公共觀念。西方文明是人類歷史上一種有悠久歷史、復雜流變、豐富內(nèi)容、強大影響的文明,是當前世界的主要文明之一,是中國文明發(fā)展進步主要的學習對象、比較對象和競爭對手。西方文明有悠久的公共傳統(tǒng)和豐富的公共觀念,主要體現(xiàn)為公共性、公共領域、公民觀等理論和觀念。西方公共觀念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城邦的公共生活和公民實踐。近代以來,在市場經(jīng)濟等新的條件下,西方公共觀念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西方公共觀念除了與其特定的社會歷史政治條件有關外,也具有相當?shù)奈拿餍院鸵欢ǖ囊话?、普遍意義,其中的合理內(nèi)容應當為中國文明所學習和吸取。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容看,它吸收了西方文明中一些正面性的、具有借鑒價值的、同時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相對缺乏的因素,如民主、平等、法治等。但是,在借鑒西方文明的同時,其也發(fā)揮了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優(yōu)長,也適應了中國的國情和奮斗目標。如在公民觀上,西方公民觀的主要基礎是自由主義,其特點是強調(diào)個體權利和利益,對整體利益、公共利益、責任感強調(diào)較少。側重強調(diào)個人的權利,有利于個人利益的實現(xiàn),雖也促進社會的發(fā)展,但如果過于強調(diào)這一點,也會帶來弊端。西方文明在發(fā)展過程中也看到了自由主義公民觀的不足,所以其它思想對之進行了批評和修正,如共和主義的公民觀強調(diào)整體利益、責任感,社群主義則強調(diào)社群的價值,多元文化主義強調(diào)對弱勢群體的保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xiàn)出的公民觀則是在借鑒西方文明、接續(xù)中國傳統(tǒng)、適應社會主義發(fā)展需要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注重個人和社會關系的平衡,強調(diào)公共利益、社會責任、和諧關系。“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就是這種新公民觀的具體體現(xiàn)。
總之,從政治文明的視角,結合人類政治文明發(fā)展進步的歷史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豐富的公共性內(nèi)容,鮮明的公共性導向,無論是與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明還是西方政治文明相比較,都具有更強的公共性,因而也具有更高的政治文明程度,更有利于促進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和中華文明的更新、振興。
參考文獻:
[1]虞崇勝.政治文明論[M].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2]呂振宇.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
[3]戴木才. 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核心價值體系的辯證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探索之一[J]. 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4]劉明君,王炳華. 當代中國政治文明走向[M].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236.
[5]秦菊波.馬克思主義視域下阿倫特公共性思想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
[6]劉學斌.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政治文明審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2).
[7]胡群英. 中國古代早期的公觀念及公共性思想探微[J]. 社科縱橫,2009,(8).
【責任編輯:張亞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