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光華
(中原工學院 政法學院,鄭州 451191)
政治領域中的公民道德不同于社會公德,社會公德主要是指公民在日常的社會公共生活中為了維護公共秩序所應當遵循的一些最基本的道德約束。公民道德主要適用于政治領域,凸顯了強烈的社會政治特性,“即使不具有一個善良之人應具有的德性,也有可能成為一個良好公民?!保?]公民道德是國家要求全體公民應該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強調的是公民對社會共同體和公共利益予以維護的自律和自覺,突出體現(xiàn)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德追求。
政治領域中的公民道德首先應當表現(xiàn)為對社會共同體的自覺忠誠。“如果人要成為一種有道德的存在,他就必須獻身于某種不同于他自己的東西;他必須感到與社會的一致。”[2]78-79對社會共同體的自覺忠誠是公民道德的起點,這是由于公民個體首先是一種社會存在,然后才是道德的存在,才是道德實踐的主體。社會共同體是公民個體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公民不是孤立存在的“自然人”,是社會共同體的一分子,客觀上要求公民對社會共同體和他人具有天然的道德義務。公民應當主動自覺維護社會共同體的穩(wěn)定,認同社會的核心價值觀,認同社會共同體的基本規(guī)范和生活方式,在多元價值觀的沖突中形成理性的共識,主動投身于社會實踐,當國家需要個人時,義無反顧。
國家是一個民族長期共同生活的社會共同體,孟德斯鳩認為公民道德是一種政治品德,是個人在與國家、與他人的關系中表現(xiàn)出來的品德,亦即愛祖國、愛平等,“我曾經把愛祖國與愛平等稱為政治品德”,[3]225-226“這種美德以公共利益為目的,是推動共和政府的樞紐。”[3]17列寧認為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情感”。[4]它凝結著一個民族的情感、理想、價值觀念,是民族向心力的載體。梁啟超也指出對社會共同體的忠誠,對國家民族的熱愛是更高境界的道德。“天下之盛德大業(yè),孰有過于愛國者乎!”(《飲冰室合集》)他提倡的新民德就是要喚起國民的責任感,人人都應關心國家的命運和社會公益。作為社會共同體的國家有義務保護公民個人利益的實現(xiàn),但公民也應意識到維護和發(fā)展公共利益,維護社會共同體的和諧與穩(wěn)定是個人切身利益實現(xiàn)的前提和保障,當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發(fā)生矛盾時,應首先維護公共利益的實現(xiàn)。把國家的興衰榮辱和自己的前途命運聯(lián)系起來。對社會共同體的忠誠不能僅僅停留在意識層面,更多地體現(xiàn)在公民的社會實踐中。在當今中國,我們共同選擇了社會主義作為社會共同體的基本制度和發(fā)展道路,選擇了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在政治領域的公民道德就體現(xiàn)為,自覺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維護國家主權的獨立和領土的完整,主動投身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公民作為社會共同體的成員,不僅應忠誠于社會共同體,更應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每一位社會成員不僅有權利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而且也有義務來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有義務監(jiān)督國家和政府官員所提供的社會服務。公民除了具有個人收益最大化的逐利動機外,在道德的引領下,也客觀存在著利他的行為動機,對公共事務的主動參與、為集體作出奉獻也是普遍存在的社會現(xiàn)實。
“政權首先被認為是為人類幸福所必要的,關于政權結構的最重要的原則似乎是這樣的:政權是以全體人民的名義為全體人民謀福利的,集體中的每個成員都應該對它采取的措施參加意見?!保?]公民自覺主動地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對社會責任的自覺承擔,顯然不同于一般的“獨善其身”式的道德修養(yǎng),而是生活于現(xiàn)代社會中的人們所應具備的一種更高境界的政治道德品質。公民對公共事務的主動參與既是一種道德自覺,也是一種道德責任?!叭吮M責并不是因為他生來就有道德,人變得有道德是因為他盡責?!保?]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有自由就有責任。因為只有絕對的服從,才沒有責任。自由不僅意味著一個擁有機會并承負選擇的重負,而且還意味著必須承擔其行動的后果,接受其行動所帶來的得益損失、譽褒毀詆?!保?]對國家、政府來說,要有力地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權利,鼓勵人們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獲取正當利益。只有尊重個人的合法權益,才能更好地促進每個公民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對公民而言,其在維護個人合法權益的同時,必須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協(xié)調好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辯證關系,做到兩個方面的良性互動與合理平衡。公民對社會公共事務的參與,不是盲目無序的參與,而是在對社會共同體的基本制度高度認同的前提下,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國家、社會和公民的良性互動,更好地促進政府對公共事務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績效而主動有序的理性參與。
生活在社會共同體中的公民還應該自覺遵守法律制度,在社會實踐發(fā)展的過程中,主動創(chuàng)設新的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的法律制度。公民對法律制度的遵從和維護,有兩個層面的力量,一個層面是外在的利益壓力驅動,另一個層面即是來自內心的自覺自愿遵從和維護,顯然對法律制度自覺自愿的遵從和維護是更高境界的行為動機,是一種合乎理性的道德修養(yǎng)。
在現(xiàn)代民主社會,法律制度是公民公共意志的反映,是公民經由民主程序制定的,維護了公民最根本的利益。公民對法律制度的遵從,其實也是在遵從自己的個人意志,維護自己最長遠、最根本的利益。“理性以一種必然性給我們規(guī)定了那個純粹實踐法則(道德律令)”,[8]對法律制度的遵從和維護是合乎理性的必然性的驅使。公民不是為了守法而遵從法律制度,更多的是由于遵從內心的自律的意志而守法,是自覺自愿的守法。同時,公民不僅要遵從合理的法律規(guī)章制度,也即亞里士多德所言,公民對“良法”的遵從,還要遵從一定范圍內滯后的、有待完善的法律規(guī)章制度。這是因為,社會實踐的發(fā)展是豐富多變的,法律規(guī)章制度的創(chuàng)設總需要一定的時間,需要履行一定的程序。在新的法律規(guī)章制度尚未創(chuàng)設實施之前,公民對原有法律制度的遵從,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社會共同體的穩(wěn)定的政治秩序。穩(wěn)定的政治秩序也是社會共同體能夠有序發(fā)展、公民個人利益得以實現(xiàn)的前提條件。羅爾斯也指出:“在一個基本正義的社會中,只要不正義的法律不超過某些界限,那么在正常情況下我們就有遵守不正義法律的義務?!保?]
公民需要遵從和維護社會共同體的法律規(guī)章制度,并服從政治權威和權力機構,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秩序。然而這種遵從和維護的自覺并不是僵化地堅持教條主義,而是要自覺在社會實踐中創(chuàng)設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的新的法律規(guī)章制度。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0]在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還表現(xiàn)為堅持馬克思主義,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
在政治領域中的公民道德還表現(xiàn)為對他人權利的自覺尊重。每個人的發(fā)展都不能以他人為手段,而是以他人的發(fā)展為自己發(fā)展的前提?!暗赖碌挠^點是關系的觀點、應然的觀點或要求的觀點?!保?1]政治領域的公民道德也體現(xiàn)在公民之間政治行為的相互關系上。康德在道德意義上分析了權利的本質:“權利的概念,首先涉及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外在的和實踐的關系,他們可能直接或間接的彼此影響。其次,權利的概念,并不表示一個人的行為意志對另一個人的愿望或純粹要求的關系,它只表示他的自由行為與別人的自由行為的關系?!保?2]39-40而權利的普遍法則可以表述為:“你的意志的自由行使,根據(jù)一條普遍的法則,能夠和其它人的自由并存?!保?2]41
權利是一種道德資格,是在社會公共生活中被認為合理的、正當?shù)男枨??!皺嗬菫榈赖隆⒎苫蛄曀姿J定為正當?shù)睦嬷鲝?、資格、力量或自由”,[13]權利是公民內在需要得以滿足的形式,既包括物質需要也包括精神需要,關涉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隨著社會實踐的發(fā)展,權利沖突也日益凸顯。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許多公民的“權利觀念只停留在關心和保護自身權利的層面,沒有把尊重和維護他人權利作為權利觀念應有的內容”。[14]“每一位公民,都應有一種受到平等的關心和尊重的權利?!保?5]對他人平等權利的尊重,也預示著自我與他人之間的調和,這種調和實際上也是公民在對公共事務的參與過程中一種必要的妥協(xié)和共識,是人們平等權利的必然要求,也是公民道德和公共精神的精髓所在。公民們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尊重,進而保證公民在權利不受侵犯的基礎上,對關涉自身利益的公共決策進行充分的意見表達和討論?,F(xiàn)代性社會日益呈現(xiàn)價值多元化的趨向,公民必須在豐富多變的社會現(xiàn)實基礎上,在人和人多元互動的復雜關系上,認識他人和自身的社會角色定位,協(xié)調自己和他人利益的沖突,保障少數(shù)人的權利也被平等地對待。
政治領域中的公民道德是一種自制,表現(xiàn)為對個人利益的自覺約束,表現(xiàn)為對個人在政治領域中行為范圍的自覺限制。涂爾干認為,合乎道德的行動是一種自制的行動?!爸挥挟斘覀兿拗颇承﹥A向,壓制某些欲望,減弱某種趨勢的時候,行為才會成為合乎道德的行動。就像道德規(guī)范比其他所有規(guī)范都顯得更穩(wěn)定一樣,學會合乎道德地行動,也就是學會有秩序地行動,即遵循各種永恒的原則并超越各種偶然的沖動與聯(lián)想而形成的行動。”[2]48
政治領域是一個公共領域,公民在政治領域中,需要明確公私的界線,不能以私人欲求去干預政治生活。應該把純粹私人的偏好和信念同關于政治生活的信念區(qū)別開來,否則,政治就會變成人們討價還價的市場,甚至會出現(xiàn)如路易斯·博洛爾所說的那種惡果:“與選舉有關的骯臟交易導致一個民族為了個人利益和局部利益而犧牲整體利益。選民會……效仿這種骯臟行為……他們選的不是國家的代表,而只是一種特殊任務的代理人。”[16]在現(xiàn)實社會政治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公民都能夠自覺界分公私。雖然公共利益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個人的利益,但在社會發(fā)展現(xiàn)實中,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經常存在著矛盾,也經常會出現(xiàn)公民為了個人利益而損害公共利益的現(xiàn)象。然而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又是不可分的,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在兩者發(fā)生沖突時,公民的道德自覺就顯得尤為重要。當然在處理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關系時,既不能無條件地用社會整體利益來否定個人利益的實現(xiàn),也不能以社會整體利益最終于服務于個人利益的本質屬性來過分強調個人利益從而忽視社會整體利益的重要性。片面強調公共利益和片面強調個人利益都違背了人的社會存在這一客觀屬性。個人作為社會共同體的一個原子,個人利益的實現(xiàn)無法脫離社會共同體,個人存在和社會存在是辯證統(tǒng)一的。社會與個人相互依存的客觀本質,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應主動奉獻自己資源的一部分由社會進行再分配,并對社會共同體的弱勢群體給予適當?shù)难a償分配,實現(xiàn)道義的目的,并維護社會共同體的和諧穩(wěn)定。道德是對公民意志的一種約束,當公民形成高度的道德自覺時,一旦公民的行為超越道德限度時,就會使公民感受到來自內心的壓力。道德社會是這樣一個社會,它把人的關系表現(xiàn)為道德的關系,并把這種道德關系轉化為能夠承擔的道德責任,以此,大家分享共同的道德責任背后的共同的道德價值和道德信念。道德的存在是具體的存在,是關系的存在,不是抽象的、思想的存在,道德的指向也有著充分的社會實踐意義。馬克思早就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保?7]8公民通過權利、義務的制度設定和公民道德的涵養(yǎng)來保持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動態(tài)平衡,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了各個領域社會關系的和諧?!皺嗬c責任相互支持,公民個體在相互依賴中通過公共精神的履行而獲得自由,公民美德成為聯(lián)結公民——共同體的神圣紐帶。”[18]
“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17]15對政治領域中公民道德內涵的不斷反思,是為了進一步強化公民在政治領域中的道德責任,規(guī)范公民的政治行為,促使公民自覺主動地履行道德義務,實現(xiàn)公民之間以及公民和國家之間的和諧關系。然而公民道德的自律不可能自發(fā)的實現(xiàn),只有在對公民持續(xù)不斷的道德教育中,以及在社會強大的輿論壓力下,才有可能使公民在政治領域中踐行合乎道德評判的政治行為,并進一步形成穩(wěn)定的政治行為習慣,內化為公民穩(wěn)定的政治道德人格。雖然現(xiàn)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發(fā)展尺度是政治發(fā)展的制度化水平,但制度的實施卻要依賴政治生活中具體的個人,“在美德與制度之間還有一種關鍵性的聯(lián)系,只有對于擁有正義美德的人來說,才有可能去了解如何去運用法則?!保?9]政治以人為本原,公民政治道德人格的發(fā)展狀況直接影響著社會的政治發(fā)展。然而,政治領域中公民道德人格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系統(tǒng)的工程,會受到來自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影響,不能不切實際地過度拔高,既要考慮到時間上的循序漸進性,也要考慮到公民道德人格培育的層次性,考慮到公民道德規(guī)范接受的差異性。立足于政治領域中公民道德的現(xiàn)狀,制定體現(xiàn)公民道德內涵、符合公民道德實際的道德規(guī)范,在公民的社會政治實踐中,引導和培育公民在政治領域中的道德人格。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76.
[2][法]涂爾干.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美]托馬斯·雅諾斯基.公民與文明社會[M].沈陽:遼寧出版社,2000.
[4]列寧選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8.
[5][英]威廉·葛德文.政治正義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145.
[6][美]梯利.倫理學導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7][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卷)[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83.
[8][德]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29.
[9][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344.
[10]毛澤東選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11][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09.
[12][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學原理——權利的科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13]夏勇.中國民權哲學[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4:312.
[14]孫笑俠.法理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293.
[15][美]羅納德·德沃.認真對待權利[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16.
[16][法]路易斯·博洛爾.政治的罪惡[M].蔣慶,譯.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299.
[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8]Keith Faulks.Citizenship[M].Lo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10-1.
[19]麥金太爾.追尋美德[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