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卓霖(1988.9-);男;籍貫:甘肅天水;碩士研究生;單位:貴州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研究方向:先秦哲學(xué)、唯識學(xué)、中西哲學(xué)比較研究。
摘要:漢字不僅僅是語言的符號,通過六書它能保存與反映造字時期的思想文化。本文通過分析“一”“天”“示”“神”“僊”“眞”“德””“誠”等與形上學(xué)、認識論相關(guān)的字,直探傳統(tǒng)文化心性之學(xué)重要概念的源頭本意。這對于我們了解諸子百家未分之前的思想觀念大有裨益。
關(guān)鍵詞:漢字;說文解字;上古思想;心性引言:
通過對一些相關(guān)漢字的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造字之初,在形上學(xué)、認識論方面初民就已顯示出與希臘、希伯來文明迥異的特質(zhì)。這些特質(zhì)深遠廣泛地影響了后來的諸子百家。
一、非人格神崇拜,已有了抽象的形上觀念。
“一”字在六書中屬“指事”,有時代指數(shù)字或一物,但在“示”“天”等字中指代形而上的道。《說文》言:“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雖片面強調(diào)了“一”的形上意,但在許多相關(guān)字中它的確是此意。請看證明?!墩f文》小徐本在對“帝”字的解釋說:
古文諸丄字皆從一,篆文皆從二。二,古文上字?!跹允境烬?,童、音、章皆從古文丄。①“古文諸丄字皆從一”,這也就是說在古文中,“上”字和“一”字有莫大的關(guān)系,在一些情況下可以互用。古文“示”寫作,正是抽象形而上垂象人間之形。其上面的一橫即是“上”,也是“一”,均代表抽象的形上概念。
同時,“示”也是對形而上的一種描述?!墩f文》言:
示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凡示之屬皆從示。
“天”在傳統(tǒng)的理解中便是物理之天。但《說文》對“天”的解釋是:
顛也,至高無上。
“天”“顛”聲訓(xùn),音同意近。這明顯的是一種形上概念。
另外,從“神”一字也可得到力證。“神”也就是“申”,《說文》曰:
[申]神也,七月陰氣成,體自申束。②
特別要注意的是,“申”的古文寫法是(鳳凰版《說文解字注》)(鳳凰版《說文解字》),與“玄”的古文寫法是完全相同的。段玉裁對“玄”字做如下疏證:
[玄]幽遠也?!独献印吩弧P中?。衆(zhòng)妙之門。高注《淮南子》曰。天也。聖經(jīng)不言玄妙。至僞尚書乃有玄德升聞之語。象幽。謂也。小則隱。而覆之也。幽遠之意。胡涓切。十二部。黑而有赤色者爲玄。
此別一義也。凡染、一入謂之縓。再入謂之赬。三入謂之纁。五入爲緅。七入爲緇。而朱與玄周禮、爾雅無明文。鄭注儀禮曰。朱則四入與。注周禮曰。玄色者、在緅緇之閒。其六入者與。按纁染以黑則爲緅。緅、漢時今文禮作爵。言如爵頭色也。許書作纔。纔旣微黑。又染則更黑。而赤尚隱隱可見也。故曰黑而有赤色。至七入則赤不見矣。緇與玄通偁。故禮家謂緇布衣爲玄端。凡玄之屬皆從玄。③
從上可知“玄”即是“神”,描述的是“神”幽遠小隱不可思議的性狀。這和中華文化中的悟道之書所說的完全相符。正如《詩經(jīng)?大雅?文王》所說: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④
《周易?系辭》:陰陽不測之謂神。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⑤
《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 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⑥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本神論》:神乎神,不耳聞,目明,心開,為志先?;廴华毼?口弗能言,俱見遍見,適若昏,照然獨明,若風(fēng)吹云,故曰神。⑦
綜上可證,在上古時代,至少是創(chuàng)造“示”部字一類人的觀念中,“神”絕非是一種人格神,對他的敬仰也絕非是一種因恐懼心理而產(chǎn)生的宗教式的崇拜。
由上可以推出的更重要的結(jié)論是:遠古之時,“神”“玄”“示”“天”“一”等都是互應(yīng)互釋的同類概念,均是非常平實的對形而上的描述,到了后來,門派林立各執(zhí)一隅才有了所謂的“儒墨之是非”,儒家力避玄虛只言天不言玄,然而它們實際上是同類概念,并且諸家的理論均由這些重要的概念為根本依據(jù)。
二、人是可以歸到形而上的。
第一條證據(jù)?!墩f文》中釋“天”曰:
顚也,至高無上。
釋“顚”曰:
頂也。
“顚”由“眞”“頁”構(gòu)成?!绊摗奔词穷^,見《說文》:
[頁]頭也。
“眞”《說文》釋為:
僊人變形而登天也。
其上部《說文解字注》詳釋曰:
變也。變者,也。凡變匕當作匕。教化當作化。許氏之字指也。今變匕字盡作化。化行而匕廢矣?!洞笞诓罚阂远Y樂合天地之化,百物之產(chǎn)。注曰:能生非類曰化(著重號為筆者自加),生其種曰產(chǎn)。按虞、荀注易。分別天變地化。陽變陰化。析言之也。許以匕釋變者、渾言之也。從到人。到者今之倒字。人而倒。變匕之意也。呼跨切。十七部。⑧
篆文寫作,是一個倒過來的人,是一種非類的變化,象征人的升華。再看《說文解字注》對“眞”的詳解:
[眞]僊人變形而登天也。此眞之本義也。經(jīng)典但言誠實,無言眞實者,諸子百家乃有眞字耳。然其字古矣,古文作,非倉頡以前已有眞人乎?引伸爲眞誠。凡稹、鎭、瞋、謓、□、塡、窴、闐、嗔、滇、鬒、、瑱、愼字皆以眞爲聲,多取充實之意。其顚、槇字以頂爲義者,亦充實上升之意也。愼字今訓(xùn)謹,古則訓(xùn)誠。
《小雅》“愼爾優(yōu)游”、“予愼無罪”《傳》皆云:“誠也”。又“愼爾言也”、《大雅》“考愼其相”箋皆云:“誠也”。愼訓(xùn)誠者,其字從眞。人必誠而後敬,不誠未有能敬者也。敬者愼之弟二義,誠者愼之弟一義,學(xué)者沿其流而不溯其原矣。故若《詩》傳、箋所說諸愼字,謂卽眞之假借字可也。
從匕目。變形故從匕目。獨言目者,《道書》云:“養(yǎng)生之道,耳目爲先。耳目爲尋眞之梯級?!表f昭云:“偓佺方眼。”,匿也。讀若隱,仙人能隱形也。謂篆體之下也。所□乗載之。者,之省,下基也。《抱樸子》曰“乘蹻可以周流天下。蹻道有三。一曰龍蹻。二曰氣蹻。三曰鹿盧蹻。蹻去喬切。眞從四字會意。⑨
段玉裁走的是儒士非常平實的考據(jù)路線,但他在此也不得不承認兩點:“眞”這個會意字明顯表達的是人通過身心的修養(yǎng)充實通達于形而上;“誠”即“慎”,“慎”即“真”。
由上可見,“真”是通達形上的方法、途徑、過程,“顛”是結(jié)果,也就是形上天。至此,我們可以明了“禛,以真受福也”的意義。它絕非祈求人格神賜福,而是通過身心的修行“充實上升”而受福。
《說文》釋“眞”為:僊人變形而登天也。
那么“僊”在《說文》中是何意義呢?
[僊(□)]長生僊去。從人從□。
“□”在《說文》為:升高也。
其古文寫法為:。篆文寫法為:、。為升遷囟門的意思。走實修路線的人都知道,無論道家、佛家、藏密、瑜伽派等等都是要打通囟門升華從而與無盡虛空合一?!啊酢弊鳛闀庾制涔盼?、篆文寫法都是表達了此意,而且“□”“僊”“顛”都有仙人登天之意,亦屬同一韻部,這真難說是巧合。
又如《老子》第十章也講到“囟門”與修道的關(guān)系: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著重號為筆者自加)⑩
“天門”即是“囟門”。
前面說了“顛”“真”“僊”,再來說“誠”與“德”。后世認為“德”“誠”只是一種倫理上的規(guī)范,從《說文》系統(tǒng)來看這是一種非常窄化的理解?!罢\”前面引述過段玉裁的訓(xùn)釋:“愼訓(xùn)誠者,其字從眞”,“誠者愼之弟一義,學(xué)者沿其流而不溯其原矣。故若《詩》傳、箋所說諸愼字,謂卽眞之假借字可也”。
由上,“誠”實在就是“真”字,是通過內(nèi)心的不虛偽不妄做通達形上的修行方法與結(jié)果,《中庸》傳了堯舜周文孔子的心法,所以清楚地認識到: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故至誠如神。
再說“德”,“德”和“誠”一樣,也是通達形上的修行方法與結(jié)果。《說文》釋“德”曰:
[德]升也。從彳,悳聲。
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德”和“□”的意義是相同的。“□”表示的正是通達形上之事。另外用形訓(xùn)的方法來看,“彳”為小步走之意,在“德”字中引申為實踐、踐行?!暗隆钡挠疫厼椤皭湣保F(xiàn)在的寫法“”是后世的簡化。并且“德”本就可以直接寫為“悳”,是一個字的不同寫法?!墩f文》這樣解釋“悳”:
悳,外得于人,內(nèi)得于己也,從直從心。
《說文》又這樣釋“直”:
[直]正見也。從、從十、從目。徐鍇曰:,隱也。今十目所見,是直也。
由上會意字“德”或“悳”形訓(xùn)的直接解釋是:用十個隱匿的眼睛觀心。喻指觀察體會的仔細與廣泛也?!笆北硎居^的程度之深與觀的全面?!半[匿”是說這種看不是追逐外界的色像,而是向內(nèi)反觀內(nèi)心。
這與“誠”的意義是相同的。這樣做的結(jié)果就是:“外得於人,內(nèi)得於己也?!?/p>
《易經(jīng)?系辭》對“德”的理解和“德”字本身所表現(xiàn)的意義是一致的:
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性。
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根據(jù)以上的論證,我們實在可以說,“一”“天”“上”“示”“神”“玄”“顛”“真”“禛”“僊”“□”“德”“悳”“誠”是一類字,綜合體現(xiàn)了上古時代圣賢對形而上的領(lǐng)悟。
第二條證據(jù)。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塊就是“氣”的學(xué)說。中國傳統(tǒng)“氣”學(xué)說和藏密、印度文化的“氣”概念是同一路向的。均認為“氣”不是唯物概念,乃是心物一元的。人先得打通身體內(nèi)的氣脈,然后和宇宙的氣脈相通方可證到形而上。
打通氣脈的方法是靜定。中國有較詳細論述的資料最早可見于春秋。但我們可以從《說文》中考證到對“氣”的深刻理解始于上古。許慎對“氣”的解釋是:
云氣也,象形,凡氣之屬皆從氣。
但若從整個《說文》系統(tǒng)來看,“氣”的意義絕非“空氣”“氣流”這么簡單。
與人體相關(guān)的“氣”《說文》歸納成了整整一個部首,那就是“欠”部。“欠”字部文多達六十五,重五。所表示的“氣”均非“氣體”之“氣”。有與人的生理有關(guān)的,如
[□]飢虛也。從欠、康聲。
[□]欲歠歠。從欠、渴聲。
有與人的精神有關(guān)的,如:
[欯]喜也。
[欣]笑喜也。
[欲]貪欲也。
[歜]盛氣怒也。
[]言意也。
[□]悲意。
更有與形而上有關(guān)的:
[歆]神食氣也。
這與“示”部字的“祲”意義是相同的:
祲,精氣感祥。
和后世所說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及《易經(jīng)系辭》“精氣為物”是同一路向的,都是借氣而通神。這也是中國文化人可歸到形而上在古文字上的第二條證據(jù)。
第三條證據(jù)?!墩f文》“示”部字中有一“”字::祝也。
《說文解字注》釋之曰:惠氏士奇曰:“《素問》黃帝曰:‘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已。祝由卽祝也。已,止也。
“祝由科”已被現(xiàn)代科學(xué)證明是一門深奧而合理的利用人的心理力量改變生理的醫(yī)術(shù)。它的原理和釋迦牟尼佛說的“心能轉(zhuǎn)物”孟子說的“氣一則動志,志一則動氣”是一致的。這說明至少在造此字時有先哲已經(jīng)通曉了人本身的信可以窮神知化的能力的原理,只是用一種宗教的形式喚起這種至堅的信仰。
第四條證據(jù)。在《說文》系統(tǒng)中“鬼”“人”“神”有非常大的相關(guān)性。人可化為鬼:如“鬼,人所歸為鬼”。人可化為神:如“神”的另一種寫法為“□”。鬼也可以通于神:如“鬼”的古文寫法為,從示。神也通于鬼:如“神”的另一寫法為“□”。這些文字背后的思想和后世《易經(jīng)?系辭》是一致的,如: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這足以說明中國文化中人可以是無比圣神也可以是無比墮落的思想實在是其來有自,非憑空捏造。
三、結(jié)語
心性之學(xué)是中華學(xué)問的特色與靈魂。以上用訓(xùn)詁的方式,跨越后來對中國文化一些根本概念的解釋,直溯其源。意在指出我們所處的這個文化斷層的時代往往低估了古人,忽視了當時人的生活狀態(tài)、身心實情。我們必須用誠懇客觀的態(tài)度回到具體的歷史情境中去理解他,對她的淵遠深邃、傳承有序有基本的了解。以與西方的認識科學(xué)生命科學(xué)交流對話,從而開啟國家民族世界的新運。(作者單位:貴州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
參考文獻:
[1][漢]許慎:《說文解字》
[2][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3]《道德經(jīng)》
[4]《易經(jīng)》
[5]《中庸》
[6]《黃帝內(nèi)經(jīng)》
注解:
①[漢]許慎:《說文解字》,班吉慶、王劍、王華實校點,南京:鳳凰出版社《說文解字校訂本》第二版。
②同前引書。
③[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許唯賢整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
④《詩經(jīng)?大雅?文王》。
⑤《易經(jīng)?系辭》。
⑥《老子》。
⑦《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本神論》。
⑧[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許唯賢整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
⑨同前引書。
⑩《老子》。
《中庸》。
[漢]許慎:《說文解字》,班吉慶、王劍、王華實校點,南京:鳳凰出版社《說文解字校訂本》第二版。
《易經(jīng)?系辭》
[漢]許慎:《說文解字》,班吉慶、王劍、王華實校點,南京:鳳凰出版社《說文解字校訂本》第二版。
同前引書。
[漢]許慎:《說文解字》,班吉慶、王劍、王華實校點,南京:鳳凰出版社《說文解字校訂本》第二版。
同前引書。
同前引書。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許唯賢整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兑捉?jīng)?系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