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萍 洪佳慧
摘 要 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也呈現(xiàn)出一定的消極傾向。而學習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克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不良傾向。本文擬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度,挖掘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 傳統(tǒng)文化 大學生 核心價值觀 培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The Role of Chinese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College Students' Core Values Training
WANG Yaping, HONG Jiahui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 Mainstream value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s positive, but also showing some negative tendencies. While learning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elps to overcome negative tendencies value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digs referenc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nurtured by the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core values; train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zhàn)略任務,要求“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同時強調(diào)“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華夏民族上下五千年來所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源泉,也是炎黃子孫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動力。在當下,中國更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培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寶貴資源。
1 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現(xiàn)狀
當代大學生是知識層次較高、富有生氣和活力的社會群體。但由于社會轉型市場經(jīng)濟沖擊、意識形態(tài)以及多元文化、教育弱化等原因的影響,再加上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思想還不夠成熟,感性多于理性,政治敏銳性和辨別力較差,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
第一,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多元化。二十一世紀以來,經(jīng)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不斷發(fā)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由此改變了社會文化相對單一的價值訴求。第二,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功利化。當代大學生,生活在一個高度商業(yè)化和開放化的時代,物質(zhì)欲望、虛榮心、自私性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刺激,但是卻把長遠利益、國家利益等促使社會進步的因素給忽略了。第三,當代大學生價值標準模糊。當代大學生在道德判斷和行為方面存在許多矛盾。他們在別人和自己執(zhí)行的是不同的標準,往往判斷別人的標準是集體主義、社會本位,但是對于自己卻運用的是利己主義、個人本位。第四,當代大學生知行脫節(jié)嚴重。這個現(xiàn)象承接第三個現(xiàn)象,就因為標準不一,或者嚴于律人、寬于律己的價值導向,使得目前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知和行上存在著極其嚴重的分裂現(xiàn)象。
2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借鑒作用
2.1 “和而不同”是克服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多元化的寶貴資源
中華民族的文化具有開放性,是由其價值系統(tǒng)本身所具備的特點決定的。這種特點,即是“和而不同”的價值結構原則。追其源泉,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格局中,儒道釋三家鼎足而立,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與“多元一體”的思想結構?!昂投煌钡挠^念可以說是典型的中國古代哲學智慧。
《國語·鄭語》記載了史伯的言論:“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雹龠@是一個樸素而深刻的哲學命題,它反映了事物生成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即宇宙萬物不是簡單的同一,而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才構成了這個不斷發(fā)展著的豐富、生動的世界。同時,“和而不同”也體現(xiàn)了“相反相成”的特質(zhì):各種不同的因素相互協(xié)調(diào)實現(xiàn)和解。
當今社會,是一個開放性的社會,各種思想都在以及快捷的方式傳播了,導致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價值觀會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如果不妥善處理,會導致各種矛盾頻發(fā),而“和而不同”的價值觀正是解決這種問題的有效途徑。我們一方面要毫不回避地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接受人類文明的一切優(yōu)秀成果;另一方面,要求同存異,探索和追溯各種思想在社會主義主導價值和文化下的統(tǒng)一性,提升其對大學生在價值認知中的具象化含義。
2.2 “重義輕利”是克服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功利化的寶貴資源
重義輕利是孔子思想以及儒家學派的一項重要的內(nèi)容,也是中華民族一直崇尚的價值追求。孟子提出“何必曰利?”②(《孟子·梁惠王上》),詮釋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思想,提倡當二者不可兼得時,要“舍生而取義者也”③(《孟子·告子章句上》)。荀子的“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④(《荀子·榮辱》),形象地說明了“重義輕利”的觀念。先秦之后的儒家繼承者在傳承“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念的基礎上,更將其發(fā)展到白熾化的程度。董仲舒認為“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⑤(《春秋繁露·對膠西越大夫不得為仁》),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王陽明認為“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⑥(《傳習錄·上》)。
當然,“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念在后儒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極端的理解,形成了義利的絕對對立,然而,無可否認的是,儒家思想中所蘊藏的豐富的道義倫理觀有助于糾正見利忘義的消極功利化傾向,重塑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它有助于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境界以及道德水平,是大學生在這個極度物欲的社會中協(xié)調(diào)好“義”和“利”關系的重要方法和標準,能夠幫助大學生看清形勢,把握方向??偟膩碚f,“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念是克服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功利化的寶貴資源。
2.3 整體主義是克服當代大學生價值標準模糊的寶貴資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以社會群體為本位的價值系統(tǒng),以國家與民族利益為重的整體主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價值理念。《詩經(jīng)·召南·采蘩》中“被之僮僮,夙夜在公”⑦的道德要求、《禮記·禮運》中“天下為公”⑧的大同理想、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⑨(《日知錄·正始》),無一不詮釋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整體主義價值觀念。
正因為有這樣的整體主義,才使得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得中國文化在歷代的浩劫中可以延綿不絕。其所蘊含的深度道理,有助于當代大學生調(diào)節(jié)好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之間的關系,抵制個人主義的不良滋長,解決當今功利社會帶給大學生的自私情緒和信任危機,從而增強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克服當代大學生價值標準模糊的不良弊端。
2.4 “知行合一”是克服當代大學生知行脫節(jié)的寶貴資源
知與行的關系,是理論和實踐的關系,也就是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而知行合一的價值觀念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之一。孔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⑩便是其源頭(《論語·憲問》)。明代王陽明在此基礎上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他認為,“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王陽明全集·答顧東橋書》)。
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中國夢”的基礎上,明確強調(diào)了“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立場和要求。黨中央為當代大學生踐行“中國夢”指明了方向,即古人提倡的“知行合一”?!爸泻弦弧眱r值觀念強調(diào)的是知行互補、相輔相成,這與實事求是思想是異曲同工的,有助于克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中價值認知與價值實踐的沖突,為培育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提供無窮的啟迪與智慧。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高校思想工作者應學會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提取優(yōu)秀的養(yǎng)分,結合實際來引導大學生,消除他們消極的傾向,使得當代大學生擁有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從而培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
注釋
① 左丘明著,閆蘇輝編.國語[M].華齡出版社,2002:26.
② 孟軻著,金良年注評.孟子[M].鳳凰出版社,2010:1.
③ 孟軻著,金良年注評.孟子[M].鳳凰出版社,2010:148.
④ 方勇,李波譯注.荀子[M].中華書局,2011:42.
⑤ 董仲舒著,周桂鈿譯注.春秋繁露[M].中華書局,2011:128.
⑥ 張懷乘注譯.傳習錄[M].岳麓書社,2004:26.
⑦ 杜若明注.詩經(jīng)[M].華夏出版社,2006:9.
⑧ 魯同群注評.禮記[M].鳳凰出版社,2011:100.
⑨ 顧炎武著,趙儷生注.日知錄[M].中華國防廣播出版社,2011:107.
⑩ 楊伯峻,楊逢彬譯注.論語[M].岳麓書社,2011:151.
楊嶸.王陽明全集[M].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