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連堯
詩人艾青說:“想象是詩歌的翅膀,沒有想象,詩人就無法在理想的天空飛翔”。詩人受到某種刺激,往往會生發(fā)奇思妙想,或借助外在的景物抒情,或借助過往的人物言志。對于當代學生而言,時隔多年,要想進入詩境,與古代的詩人進行對話,必須插上想象的翅膀,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執(zhí)教王維的《山居秋暝》,筆者嘗試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走進王維的“山居”生活,與詩人來了一次親密對話。
一、豐盈詩歌意境,夯實想象的基礎。
詩歌語言的一個重大特質就是凝練,但也正因如此,詩歌語言更為學生想象力的盡情鋪展提供了可能。雪萊說:“一般說來,詩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現?!睂τ趯W生而言,豐富詩歌語言是必由之路。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為例,如果僅僅解釋為“明亮的月亮照在松樹間,清澈的泉水在石上流淌”,詩味全無。這次授課,我引導學生盡量用修飾性的語言對詩句中的意象進行擴展,幾經錘煉,學生得出這樣的鑒賞語句:山間的月光明亮、皎潔,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蒼翠欲滴的松葉上;新雨之后,雨水匯流成泉,波光閃爍的泉水漫過山石,留下叮咚聲響,回蕩在空寂的山林間。經過這樣的擴展,詩歌的形象豐滿,意境頓出,學生的想象就變得容易,與詩人的“共鳴”也就隨之產生。
詩歌都有一定的緣起,往往是詩人“情動于中,外發(fā)為言”的產物。所以,有必要將創(chuàng)作背景融合到詩歌意境的理解中。王維二十歲中進士,任太樂丞,張九齡擢其為右拾遺。張九齡罷相后,王維被貶為荊州長史,他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感慨道:“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寄荊州張丞相》),表示了歸隱之意;之后,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此時的作品。詩歌文本解讀之后,我及時補充了王維的經歷,引導學生揣摩王維被貶之后的心境,進而想象他喜歡靜謐、和諧、自得的山居生活的情態(tài),體會其深層次的“官與隱”的矛盾心態(tài)。
當學生突破了詩歌鑒賞的第一難點——對詩歌語言的把握不準,超越對詩歌字面語言的理解,將詩歌前后意象關聯(lián)起來,用自己的語言豐盈意境,然后結合寫作背景,發(fā)揮想象力,他們很快就會與詩人產生“同感”。
二、開展比較閱讀,豐富想象的內容。
朱自清說:“詩也許比別的文藝形式更依靠想象。”詩歌鑒賞不僅要就詩作本身展開想象,也需要借助同一詩人或不同詩人詩作,展開聯(lián)想,比較閱讀。在鑒賞《山居秋暝》時,我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與之進行比較閱讀。
這兩首詩都寫到了山中秋景:一是“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般空靈、清新、靜謐的秋天晚景;一是“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般和諧、靜謐的秋天傍晚景色。有山、有水,更有自得的人——“浣女、漁夫、詩人”和“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的詩人,“狂歌五柳前”的友人裴迪:好一幅山水田園風景畫。當學生將這兩首詩放在一起品鑒時,想象的空間更加寬裕,想象的情景更加豐富,對詩歌形象和意境的領會更加全面、準確和具體,對詩人志向和情感的把握更加透徹和明了。
三、善用學生資源,提高想象的本領。
教學中,教師常常竭盡全力地講解,學生無動于衷,似懂非懂。詩歌教學本身就有難度,《2014年江蘇高考語文考試說明》要求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能級定為D級。這就要求教師采取妥當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詩境,逐步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讓學生幫助學生是一個理想的方式。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詩歌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詩歌鑒賞水平;另一種是可能達到的水平。學生已經達到的鑒賞水平不好精確測量,但是可以用模糊的方式估量,那就是學生之間的差異。由于生活積累、領悟能力等差異,學生詩歌鑒賞能力有高低之分,但相較師生能力差異,差距不大;而這正是一般學生提高詩歌鑒賞能力的契機。
在上《山居秋暝》時,我鼓勵學生相互說詩歌意境。在品鑒“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一句時,有學生說:“浣女是洗衣的女子,我才看完一篇文章,寫女子洗衣歸來發(fā)出銀鈴般的笑聲。我看這種描述很適合這里的情境。又有學生說:“王勃《滕王閣序》中有‘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的詩句,記得當時對‘漁舟唱晚的描述是‘傍晚,漁夫們滿載而歸,他們唱起豐收的歌?!弰酉聺O舟也可以描述成:傍晚,漁夫們唱著豐收的歌謠,滿載大大小小的魚兒,穿行在田田荷葉間?!边@兩個學生一個從看過的文章中獲得了啟示,一個從學過的課文里獲得了啟示。他們的詩歌領悟力自然比其他學生高過一籌,其他學生在他們的啟發(fā)下,也掌握了展開想象翅膀的方法,融入了詩境,想象的本領得到了提升。
詩人的生命豐富多彩,語文教師應多幫助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駕馭詩歌文本,與詩人零距離對話,進而提升思想和人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泰州市民興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