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華
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了解學情,才能有的放矢,確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課堂上,要時刻關注動態(tài)的學情,及時調整教學預設,才能讓“生成”精彩不斷。課后,教師仍然要根據(jù)學情,反思課堂教學存在問題,方能不斷改進教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根據(jù)學生的學情需要確立重點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課堂對話的過程?!闭n堂教學的流程總是隨著學生與文本、教師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課堂對話的持續(xù)展開而不斷深入的。教學的效果主要從“課堂對話”的質量上反映出來,即取決于課堂對話是否有效而不斷地得以由淺入深地延續(xù)。而保證課堂對話質量的關鍵因素是教師的引領、點撥,指導必須得法而到位。而要能正確地引領,得法地指導,恰到好處地點撥,全憑教師對課文內容有自己獨特而深刻的理解,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產(chǎn)生的各種疑難和困惑有充分的預見并有得當?shù)膶Σ?。如果教師預先沒有獨立地鉆研文本,沒有認真“傾聽作者”的切身體驗,沒有對作品內容的深刻理解,沒有對文本思想感情的獨特感受,那又何談課堂教學中正確的引領,得法的指導呢。
如《故都的秋》的教學中,介紹作者郁達夫生平經(jīng)歷,知人論世,通過對背景的了解,學生感受到作者特別的人生經(jīng)歷和特別的個人氣質對《故都的秋》一文的影響,很容易沉浸到“清、靜、悲涼”的氣氛中,與作品產(chǎn)生精神層面上的共鳴。學生的需要就是閱讀教學的重點難點。
二、任何教學過程都必須有學情預設
教師是預設的主體,預設得越充分,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就越深刻。預設應該立足全體學生,預設要有彈性,為生成留足空間,應有較大的自由度和包容度。過度預設,一成不變實施預設的教案,詳盡地呈現(xiàn)教學目標,環(huán)環(huán)相扣地發(fā)問,為學生鋪設一條盡快接受文本內容的“綠色通道”,對教學中的意外視而不見,避而不談,其實是使課堂教學失效。生成的主體是學生,是教學中不確定的因素,它體現(xiàn)了師生的互動性。傳統(tǒng)的不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線索,這是當下的動態(tài)的有效教學對策。
三、預設與生成是相輔相成的
當學生產(chǎn)生了思維的火花、有價值的生成,教師除采取積極鼓勵態(tài)度肯定學生的表現(xiàn)外,還得適當調整,創(chuàng)造性組織教學。注意問題的切入與生發(fā)的空間十分重要。教師先設置問題,或由學生預設問題,創(chuàng)造假設或可能等情況,展開討論與生成。
本人在教學《孔雀東南飛》時,一位學生說:“哎,他們?yōu)槭裁捶且滥??怎么不告焦母呢?”同學們嘩然。這是我意料之外的,但我立即抓住這個契機,利用這位同學的“癡言妄語”讓大家討論劉、焦命運。有的說他們可以像司馬相如、卓文君那樣私奔啊,有的說逆來順受走下去,不很好嗎。于是,我引導學生思考主人公命運的可能性:(1)起訴焦母不可能,那個年代不比現(xiàn)代社會。(2)即便他們私奔,也逃不出那個大的社會環(huán)境。(3)如果他們屈從,那就不是悲劇了,人物就不可愛了,故事也就不動人了。他們只有為了愛情“同歸于盡”,才能體現(xiàn)作品對封建家長制破壞忠貞愛情的批判。
四、立足課程整體,一課一得
語文教學應以長遠的眼光來審視課堂教學活動。高中階段有三個學年的語文學習,我們就必須從三年的發(fā)展眼光來看待語文教學,來考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形成。這樣一來,我們的每一節(jié)課堂就沒有必要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三個維度面面俱到,平均用力了。每堂課必須有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設置應該是由學生的學情與教師個人對課的理解而定。從目前已壓縮成45分鐘的課堂結構來看,一課有一得,得得相聯(lián)系,最終匯成學生語文素質之海的做法,無疑是較好選擇。如此在避免重復勞動的同時,也能讓學生更好更深入地掌握知識、拓展能力、養(yǎng)成情感而不致于蜻蜓點水。這樣,從這一堂課看起來雖不起眼卻很扎實很深入,一周或幾周連起來看課,整體感強,學生有序積累,效果自然會好。
(作者單位:贛州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