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沈華
摘要:學生評教作為一種評價機制,已被各大高校實施并不斷完善。文章梳理了國內外學生評教的可靠性與有效性、評教指標內容的設計、影響因素及處理評教數(shù)據的方法和指標權重賦予方法等方面研究,并進一步分析了學生評教研究的展望。
關鍵詞:學生評教;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7-0048-02
高校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是為了增強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教學質量,檢查教學目標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的一種評價機制。學生評教作為評價體系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與專家評價、同行評價和教師自評共同發(fā)揮著作用,并越來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視。自美國哈佛大學20世紀20年代首次使用學生評教的等級量表開始,學生評教活動開始備受關注,現(xiàn)已成為一種評價高校教師教學效果的常規(guī)工作。通過對現(xiàn)有文獻的整理,本文集中闡述了國內外對學生評教可靠性與有效性、評教指標內容的設置、學生評教相關影響因素及處理評教數(shù)據方法和指標權重設置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一、學生評教研究
(一)學生評教的可靠性及有效性
1.學生評教可靠性研究??煽啃砸喾Q信度??煽啃耘c參評人數(shù)有關:有50人參評時信度系數(shù)為0.95,25人為0.90,10人為0.74,5人為0.6,1人為0.23[1]。參評學生人數(shù)為10人時,其評價可靠性為0.70,15人參評時,在大部分項目上評價的可靠性高于0.8,20人參評時,教育評價可靠性接近0.90,25人時,評價可靠性可達0.95以上[2]。有10人參評時,學生評價教師教學的一致性相關系數(shù)只有0.28,20人時是0.72,30人參評時,信度為87%,40人時相關度可達90%[3]。有學者的研究考察了10名教師的兩次評價,結果顯示其在0.001的顯著水平上,積差相關度為88%,表明不同時期的學生對同一教師的評價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和一致性[4]。
2.學生評教的有效性研究。當參評學生人數(shù)足夠多時,獲得的評價結果具有可靠性與一致性,這是從橫向上對學生評教進行分析;學生對教師教學的評價不會因為時間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學生日后的經歷對課程結束后的評價沒有顯著性的影響,這是從縱向上對學生評教進行分析比較。
(二)學生評教指標的內容
高校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指標不盡相同,評價指標在內容設置上各具特色。評價指標三維說:教學組織結構的清晰度、師生互動、課堂教學技能技巧。四維結構包含課程安排、學生成績終結性評定、師生課堂行為管理。六維評價體系:課程組織結構或計劃、教學技巧、師生關系、課程難度與學習負擔、評分與考核、學生對學習的自我評價?!犊的螤柎髮W教學評估手冊》一書中指出最好的教學與最壞的教學在五個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教學方法、教學技巧、師生關系、教學氛圍以及教學熱情,因此該書給出的學生評教量表不僅包括了這五個方面,同時還包括了課程組織、課程內容、作業(yè)與考核等方面[5]。SEEQ包括對學習價值感、教師教學熱情、課程組織及講授的清晰性、師生互動、師生人際關系、知識面的寬度、考試考核成績評定、作業(yè)布置及完成和課外閱讀材料、功課量及其難度等九大維度分設32項分級指標。在國內,高校學生評教指標體系內容在設計上僅僅把教師課堂教學質量作為考察的目的,而忽視了作為評教主體的學生的知識背景、學科差異、心理因素等,造成評教結果信度不高,缺乏客觀性。
(三)學生評教的影響因素研究
1.學生因素。學生評教作為考核教師教學能力的主要方面之一,對教師的最終評價結果有著重要的作用。學生作為對教師評價最具有發(fā)言權的主體,其特征概括起來主要包括年齡、性別、年級、學習能力、個體差異、心理等。學生評教心理及評教態(tài)度對評教結果具有明顯的影響。1988年、1990年、1994年研究發(fā)現(xiàn),性別與評教結果有關聯(lián)。女教師相比男教師在評教中得分要低[6]。
2.教師因素。教師因素可概括為教師的性別、年齡、職稱、教齡等等。有研究表明教師性別、職稱對學生評教結果均無顯著性影響,教師教學態(tài)度和教學風格對學生評教上有一定的影響。教師年齡和教齡與學生評教結果之間的關系。有研究發(fā)現(xiàn),年輕教師在學生評教上的得分較低,教齡在3—12年之間的教師,學生對其教學評價結果較好;教師教齡低于1年和教齡在12年以上,學生對這些教師的評價結果較差。歸納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是年輕教師剛剛從事教學工作,教學經驗不足,導致學生對其的認可度較低,而教齡長的教師,由于長期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產生職業(yè)倦怠情緒,投入教學的精力減少,因此評教結果較差。
3.班級規(guī)模。班級規(guī)模學生評教結果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教授小班的教師能夠獲得更高的評價。還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班級規(guī)模與學生評價之間不是線性關系,而是U形或曲線關系,小班和大班學生給教師的評分要高于中等大小的班級。班級學生人數(shù)少于15人時,評教分數(shù)最高;班級學生人數(shù)在16和35人之間以及在100人以上的評教結果次之,班級人數(shù)在35和100人之間的班級評教分數(shù)最低[7]。還有研究表明:班級總人數(shù)和學生評教結果相關性高,班級人數(shù)多,評價分數(shù)低;班級人數(shù)少,評教分數(shù)較高。
4.課程因素。課程性質不同,評教結果也不盡相同。學生對自然科學課程的評價低于人文科學、社會科學[8]。選修課評教得分高于必修課。學生評教分數(shù)和開設課程層級呈負相關,低年級學生對課程評價的分數(shù)高于高年級學生評教得分。
二、學生評教數(shù)據處理方法的選擇
從已有文獻研究看,對學生評教數(shù)據處理的方法,主要有平均均值法、層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等。
(一)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是一種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多準則決策方法,這一方法的特點是在對復雜決策問題的本質、影響因素以及內在關系等進行深入分析之后,構建一個層次結構模型,盡可能全面地考慮所有的影響因素,利用較少的信息,得出比較準確、科學的結論。有研究者運用層次分析法,以保定職業(yè)技術學院學生評教打分表為例,詳細介紹對指標權重的設置。還有研究以某高校的評教體系為依托采用層次分析法,對各級評教指標賦予合理的參考權值。
(二)因子分析法
《學生評教數(shù)據的處理與分析》一文運用因子分析方法從交互相關的評價指標中,找出兩個起決定作用的因子,達到簡化指標數(shù)量的目的,得到教師的因子分析排名。有研究者采用主成分分析、加權平均法以及數(shù)學軟件的方法,對指標權重進行合理分配與計算。還有研究者通過因子分析法得出: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結果是基于對任課教師的主體印象而與所評教指標體系所設置的內容沒有顯著性關系。
(三)模糊綜合評判
運用模糊綜合評判法是為了更好地反映主觀判斷的模糊性。相比算術平均數(shù),應用模糊綜合評判法對教師課堂教學效果測評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既考慮了各指標的權重值,也可以計算得到一級指標的得分,就可以使得信息的反饋更加全面具體。有研究應用模糊數(shù)學的方法通過構建教師績效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對研究型大學教師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設置,將定性描述定量化,從而客觀真實地反映教師工作績效情況。
三、學生評教研究展望
縱觀現(xiàn)有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還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應該更多關注如下幾個方面。
(一)評教指標的改進研究
endprint
建立一套科學合理有效的指標體系是進行有效評教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高校學生評教問題突出表現(xiàn)在指標體系在內容設置上過于單一,“一表多課”現(xiàn)象十分普遍,注重強調對教師課堂教學過程中共性因素的評價,無法反映出大學課程多樣性的特征,教師自身的教學風格與教學效果。因此,在今后的評教中,高校應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開發(fā)適合不同學科類別和課程組織形式的評價指標,將課程個性與共性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xiàn)出評價指標體系的針對性。
(二)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學生評教在我國出現(xiàn)以來,最初對學生評教影響因素的研究僅停留在理論和經驗上,研究不夠深入,也很難讓人信服。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斷加強學生評教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通過對客觀評價數(shù)據的分析,驗證各種可能的影響因素對學生評教結果的影響以及這些因素對評教結果影響力的大小,以期能從諸多影響因素中找到主要的影響因素,更好地控制變量,最終使評價結果更具信服力。
(三)學生評教的方法改進研究
目前有關學生評教方法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首先是單一的評價方式,只重注終結性評價,缺乏形成性評價。其次是對評教數(shù)據的處理不夠科學。運用平均值法,只簡單對評教結果取平均值,即按一定比例去掉部分數(shù)值再取平均值。雖然目前各高校把層次分析法與模糊決策法相結合,建立教師教學質量水平評價的數(shù)學模型,利用模糊綜合評判法對原始數(shù)據進行有效的處理,這些方法雖然提高了評教數(shù)據的有效性和準確性,理論依據較強,結果也相對科學合理,但比較煩瑣,難于操作。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將多種方法相結合,尋找出更加簡單易操作、理論依據強的方法,最終使評教結果更加有效和可信。
綜上所述,高校學生評教的研究成果已很豐富,但通過已有文獻整理發(fā)現(xiàn),國內外從學科及教師入職年限維度來對學生評教結果的研究,只在影響學生評教的因素中稍有提及,沒有突出學科和教師教齡差異對學生評教結果的影響分析。為彌補現(xiàn)有研究的缺陷,在已有研究基礎上,應專門探討學科和教師入職年限差異對學生評教的影響,找出問題的關鍵,并提出建設性意見。
參考文獻:
[1]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比較教育研究室編譯.簡明國際教育百科全書教學:上冊[M].北京:教育與科學出版社,1990.
[2][7][美]JohnA.森特拉;高遠譯.大學教師工作評估[M].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出版社,1992.
[3][4]魏紅.高校學生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可行性研究[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3,(6).
[5]http://www.elt.cornell.edu/resoures/teh/ch4.htmlsteval.
[6]饒燕婷.美國大學學生評教的影響因素研究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9,(8).
[8]王龍.談“學生評教”[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7,(1).
收稿日期:2013-11-11
作者簡介:徐杰(1987—),女,陜西西安人,湖北大學教育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