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有昌
摘 要: 語文課外閱讀作為學生習得語文的重要途徑,其數量和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作者通過教學實踐和調查發(fā)現,農村中學生語文課外閱讀現狀不容樂觀。針對現狀,作者以培養(yǎng)語文課外閱讀興趣起步,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主要是引導學生從細微處入手,關注課外閱讀文本的“異常之處”,迅速發(fā)現文本價值的切入點,從而逐步增強語文課外閱讀效果,最終使語文課外閱讀伴隨并滋養(yǎng)學生終生。
關鍵詞: 農村中學語文 課外閱讀 閱讀指導策略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補充和延伸,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發(fā)展學生的個性,而且對學生知識結構的建立、道德情操的形成、意志品質的鍛煉、自我人格的完善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加強語文課外閱讀刻不容緩。經過多年的思索、探究、考證、總結,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方面做起。
一、營造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和氛圍
學校讀書環(huán)境是一種語言,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能夠激發(fā)師生的讀書欲望。把班級布置成小型圖書室,采取“自給自足”的補充圖書方式,進一步規(guī)范圖書角的建設,實現學生課外書籍資源的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墻壁展示名人名言、經典詩文,乃至優(yōu)秀學生讀書自創(chuàng)的“小名言”。如“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每一面墻壁都浸潤著文化氣息,飄溢著濃濃書香。我們學校早已把課外閱讀列入課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節(jié)課外閱讀課,已成為綜合活動的主要課程。具體做法如下:
1.以講誘導法
農村孩子不愛課外書,從根本上說是對課外書缺少了解。老師可以利用各種契機用自己的語言給孩子描述有趣的課外書表象,讓孩子對課外書產生一種向往。課余時間用生動的語言講故事,安排學生按故事情節(jié)表演,激發(fā)學生強烈的看書欲望和閱讀類似書籍的興趣。
2.賞識激趣法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為了使農村孩子保持讀書熱度,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要以賞識的眼光關注每一個孩子的閱讀過程,發(fā)現其“閃光點”,不失時機地為孩子某一做法進行激勵、表揚和喝彩,激發(fā)孩子的內在動力。我們開展了“讀書小明星”、“課外知識小博士”、“書香小姐”等榮譽評比活動,通過多種途徑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愿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3.榜樣感染法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古往今來無數名人學者都喜歡讀書,從書中得到教益,對人類作出巨大貢獻。漢代司馬遷刻苦好學、博覽群書,用20年時間終于完成了輝煌巨著《史記》,成為著名的文學家和歷史學家。
二、注重方法指導,提高閱讀效率
當農村學生對語文課外閱讀產生一定興趣,他們就會自發(fā)地將這種興趣轉換為一種內在閱讀需要。而需要決定動機,動機支配行為,行為指向閱讀目標。這時候,教師要做的就是予以閱讀方法上的指導,使他們不僅愛讀,而且會讀,從而用語文課外閱讀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充實他們的人生。指導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指導農村學生發(fā)現文本價值的關注點
構成閱讀文本的要素無外乎內容與形式。內容主要包括文本所寫之人、所記之事、所狀之物、所繪之景、所抒之情、所發(fā)之思及人物活動、故事展開之場景、環(huán)境和背景(記敘文)。文本介紹的知識和說明的事理(說明文),文本闡述的道理、觀點,滲透的思想、理念(議論文)。概括而言,內容主要指文本所要表達之主旨和選取之材料。而文本的形式可謂包羅萬象:小到詞語的選擇與應用,線索的安排,文章擬題、開頭、結尾的藝術與技巧,材料的選取、組織與詳略的安排,修辭手法的運用,敘述方式、角度、人稱的選擇;大到文章的立意、整體構思與布局謀篇,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的選擇和運用,語言風格與特色,以及形式與內容的統一等。這些都是需要關注的地方,應指導學生予以適度關注。
2.指導農村學生發(fā)現文本價值的切入點(賞析點)
明確閱讀文本的關注點以后,可以引導學生依據作品呈現的形式與內容,結合自身學識、經歷、愛好、積累、體驗、感觸等,尋找恰當的切入點,深入文本捕捉文本的特色與價值。
從細微處入手,關注閱讀文本的“異常之處”,引導學生迅速發(fā)現文本特色與價值的切入點。作品的“異常之處”往往體現作者對生活獨特的體驗、感悟、個性化思考,如果我們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把玩,則對提高他們捕捉文本“亮點”的能力大有益處。
(1)語言運用“異常之處”
超越常規(guī),強烈個人感情色彩的語言隱藏著作者和人物的心靈密碼,顯示出語言的精妙。要在學生容易忽略、以為不言而喻,引導他們發(fā)現精彩,把問題提出來,把矛盾揭示出來。
伏尼契在《絞刑架下的報告》里寫道:“從門到窗子是七步,從窗子到門也是七步,這個我知道?!薄白哌^來是七步,走過去是七步,這個我也知道?!笨此茊?,實則表現的是對牢房局促空間的熟悉及無奈、憎惡,更是對獨裁專制的控訴。
(2)觀察視角、敘述角度的“異常之處”
方方小說《風景》以夭折的“我”為觀察、敘事的主角,不僅顯得獨特,而且行文自由、突破時空限制,可謂妙極。而張潔的《揀麥穗》則以成年女性與小女孩兩個視角相互交織,體現對脈脈溫情歲月的緬懷與向往。
(3)人物言行舉止“異常之處”
《林黛玉進賈府》中,黛玉關于“可曾讀書”的回答顯得前后矛盾,出乎尋常?;貜唾Z母時是“只剛念了《四書》”,而應答寶玉時卻變成了“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許認得幾個字”。如此變化的個中緣由則是賈母“讀的什么書,不過是認得兩個字,不是睜眼得瞎子罷了”之言。一處語言細節(jié),黛玉 “步步留心,時時在意”的心理已現。
(4)立意的“異常之處”
所謂立意的“異常之處”,常常就是立意的獨特、新穎、深刻之處,通常表現在想人之未想、發(fā)人之未發(fā)、寫人之未寫之處?!白岳钐苼?,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遂有周敦頤《愛蓮說》如此之絕唱。大家皆言牡丹嬌美、富貴,張抗抗卻因“牡丹的拒絕”發(fā)現了它的高貴,可謂獨特。千古文章意為先,文本的立意“異?!碑斒俏覀儼l(fā)現文本價值的最佳切入點之一。endprint
3.指導農村學生利用閱讀文本價值的升華點
指導學生發(fā)現文本價值的關注點是讓他們明確閱讀文本“寫什么”的問題,指導學生發(fā)現文本價值的切入點(賞析點)就是引導他們品味“怎樣寫”的問題,而指導學生利用閱讀文本價值的升華點則是促使他們思考、體會“為什么這樣寫”并學以致用的問題。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紀念碑這段由毛澤東起草、周恩來題詞的碑文主題是“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怎么寫的呢?通過特定時間“三年以來,三十年以來,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突出所有“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為什么要這樣寫呢?以上特定時間分別指:解放戰(zhàn)爭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民主革命時期。這三個時期是中華民族英雄兒女拋頭顱、灑熱血,“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過程中特殊的歷史時期,最能代表、突出中國民主革命的艱難歷程。
用最恰當的形式表現有價值的東西是為什么這樣寫的基本原則,引導學生逐步利用這個有助于他們在把握文本精神實質的基礎上品味、體會、遷移、運用文本價值的升華點,假以時日,就會使學生逐步達到豐富精神世界、充實人生的理想境界。
三、開展豐富的活動,開拓空間
每個農村學生都有表現和展示自我的欲望,開展讀書活動能有效地檢測閱讀效果,展示課外閱讀成果,調動閱讀積極性。為了提高閱讀質量,把該項活動引向深入,每學期應進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閱讀檢查、評比,開展各類讀書活動。如課前三分鐘自我展示訓練。每堂語文課前,學生按學號順序輪流登上講臺,可以朗誦自己摘抄的優(yōu)美詩文、精彩片段,可以向同學們介紹一本書,表達出主要內容和閱讀體會。
四、需注意事項
1.應轉變的觀念
應轉變的觀念一: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師的事,我不是語文教師,與我沒有關系。
語文教師在農村學生課外閱讀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但是,語文教師的作用不是無限的,就課外閱讀而言,語文教師可能在文學閱讀上有一定優(yōu)勢,但在文化閱讀方面、科技閱讀方面、理科閱讀方面就可能沒有優(yōu)勢,這就需要班主任、語文及其他學科教師密切配合,共同營造學生課外閱讀的良好氛圍。
應轉變的觀念二:課外閱讀影響學習。
客觀地說,課外閱讀需要時間,而學生的時間是常量,用在課外閱讀方面的時間多了,用在學科學習上的時間就可能減少,這是一對矛盾。但我們同時應看到,如果我們有正確的指導,學生有科學合理的安排,這一對矛盾會得到妥善的處理。更何況,學生讀到有意義、有價值的作品,書中高大人物的思想肯定會啟發(fā)教育學生發(fā)奮學習、刻苦鉆研,這不僅不會影響學習,反而會促進學習。
2.要樹立的理念
理念一:作為一項為農村學生“打底”的工程,讀書能使學生具有博大而高遠的精神、充實而圣潔的靈魂、虔誠而溫馨的情懷和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
讀書能改變學生人生匱乏、貧弱、蒼白的狀況,改變學生的精神、氣質和品性,使學生增長智慧,時時閃耀著睿智的光彩,充滿充實的快樂,并能促使學生歷史地思考人生,從而實現自我人生層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華?!靶夭厝f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只有讀書,學生才能引經據典、妙語連珠?!案褂性姇鴼庾匀A”,只有讀書,學生才能不自甘平庸,才能不俗不可耐。
理念二:要讓讀書成為農村學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成為農村學生生活的方式。
針對學生花在讀書上的時間少,讀書習慣還沒養(yǎng)成,讀書品種少,所讀作品的層次低的狀況,要借開展班級課外閱讀的良好契機,開展讀書活動,讓學生愿意讀書、喜歡讀書,為讀書所迷,讓讀書成為學生不能割舍的情懷,讓書成為學生生活中的必需品,讓讀書成為學生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如果真的這樣,則學生在三年之中的生活是充實的,意志會得到磨煉,品性會得到陶冶,人格自然會完善。
本文是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農村中學課外閱讀現狀調查及改善策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批號:GS【2013】GHB1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