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佳+張誠誠+曹志華+吳煒+胡娟娟+束慶龍
摘要:以大別山1號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1.)容器苗為試驗材料,研究在25、10、0和-10 ℃處理下,葉片丙二醛(MDA)含量、過氧化物酶(POD)和過氧化氫酶(CAT)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含量的變化。結(jié)果表明,隨著處理溫度的降低,油茶幼苗葉片MDA含量和POD、CAT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含量變化幅度逐漸增大。25 ℃處理下,隨處理天數(shù)延長,油茶幼苗葉片MDA、可溶性糖含量及CAT、POD活性均無明顯變化;10 ℃和0 ℃處理4 d后,MDA和可溶性糖含量與25 ℃處理下相比分別增加了85.81%、180.43%和32%、92%,隨處理天數(shù)延長,CAT和POD活性呈下降趨勢,CAT活性分別降低了33%和40%,POD活性則分別降低14%和47%;-10 ℃處理下,隨處理天數(shù)延長,油茶幼苗葉片MDA含量急劇增加,增幅達319.47%,可溶性糖含量則先增加后停止增長,增幅為47%,而CAT和POD活性不斷下降,降幅分別為90%和71%。遭受10~0 ℃范圍內(nèi)的低溫脅迫處理,油茶幼苗尚能形成低溫適應機制,以抵御低溫對苗木帶來的傷害;而遭受-10 ℃及以下低溫處理時,油茶幼苗機體代謝機能則幾乎失去平衡。
關(guān)鍵詞: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1.);低溫脅迫;丙二醛(MDA);保護酶;可溶性糖
中圖分類號:S79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3-0609-04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1.)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樹種之一,也是中國特有的優(yōu)良食用油料樹種[1]。油茶適宜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要求年平均氣溫在14~22 ℃之間[2],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17個省、市(自治區(qū))[3],其中安徽省大別山地區(qū)是油茶的重點產(chǎn)區(qū)之一, 也是油茶的邊緣產(chǎn)區(qū)[4]。油茶要求1月平均溫度不低于3 ℃,所以該地區(qū)油茶林冬季易遭受低溫凍害,輕則使其減產(chǎn),重則致使整片油茶林死亡,造成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目前對油茶抗寒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優(yōu)良抗性品種的選育和冬季有效的防寒措施等方面,對于油茶容器苗抗寒性生理的研究較少。
關(guān)于植物的抗寒性,自由基傷害學說[5]認為逆境脅迫會促進活性氧產(chǎn)生,活性氧過剩的毒害之一是引發(fā)或加劇膜脂過氧化作用,損傷膜系統(tǒng),作為膜脂過氧化產(chǎn)物,MDA含量的變化是質(zhì)膜損傷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6]。有些酶如過氧化物酶(POD)、過氧化氫酶(CAT)等可清除活性氧自由基, 從而防止自由基的毒害, 為此將它們稱為保護酶系統(tǒng)[7]。植物體內(nèi)可溶性糖的積累則與細胞的滲透壓有關(guān),提高滲透濃度,降低水勢,增強保水力,通過調(diào)節(jié)滲透濃度來啟動脫落酸的形成,誘發(fā)蛋白質(zhì)的合成,增加抗寒性。因此植物體內(nèi)可溶性糖水平的提高對其抵抗低溫脅迫至關(guān)重要[8]。人們曾根據(jù)這一理論對低溫脅迫下的杉木[9]、紫花苜蓿[10]、水稻[11]、葡萄[12]等的抗寒機理進行了研究。為此,試驗對低溫脅迫下油茶幼苗葉片中MDA、保護酶及可溶性糖等指標進行了測定,以期為油茶苗圃管理和冬季抗寒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試驗選取二年生的大別山1號油茶容器苗,將容器苗連容器袋移入高25 cm且底部有孔的塑料容器中,待幼苗適應20 d后,將幼苗分為4組,分別置于25、10、0和-10 ℃人工氣候箱內(nèi)進行處理。處理0、2、4 d時分別取第2~3片真葉測定幼苗各項生理參數(shù),并將0 d處理組作為對照組。
1.2 方法
1)POD活性的測定。取2.0 g葉片(鮮葉,文中其他地方同),加入5.0 mL 62.5 mmol/L(pH 7.8)的磷酸緩沖液(內(nèi)含適量PVP)于冰浴上研磨,于4 ℃、15 000 g離心20 min,上清液為酶液,POD活性的測定采用愈創(chuàng)木酚顯色法[13]。
2)CAT活性的測定。取0.3 g葉片,加入62.5 mmol/L的磷酸緩沖液30 mL研磨提取酶液,使用過氧化氫反應法測定CAT活性[14]。
3)MDA含量的測定。取0.5 g葉片,加入pH 7.5的50 mmol/L磷酸緩沖液10 mL,于冰浴中研磨提取,采用硫代巴比妥酸反應法測定MDA含量[15]。
4)可溶性糖含量的測定。按張志良[16]的方法測定可溶性糖含量。
1.3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
數(shù)據(jù)采用DPS 9.0軟件和Excel 2007進行分析。所列各值為參試油茶樣品在同一時間同一溫度處理下的平均值,取5株進行重復試驗。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低溫脅迫對大別山1號油茶幼苗葉片MDA含量的影響
圖1中25 ℃下的數(shù)據(jù)表明,未受低溫脅迫的油茶幼苗葉片MDA含量隨處理時間的延長無明顯變化。0、10與-10 ℃低溫處理下,MDA含量隨處理時間延長都呈上升趨勢。隨處理溫度的降低,相同處理時間下MDA含量升幅明顯增大,與對照相比,10 ℃處理4 d后MDA含量增加了85.81%,而0 ℃和-10 ℃處理4 d后MDA含量分別增加了180.43%和319.47%。
對不同溫度處理(對照除外)下植株MDA含量進行二因素試驗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表明,不同溫度處理相同天數(shù)和同一溫度處理不同天數(shù)間植株MDA含量差異都顯著。
2.2 低溫脅迫對大別山1號油茶幼苗葉片保護酶活性的影響
2.2.1 POD活性的變化 從圖2可以看出,25 ℃處理組植株的POD活性隨處理時間的延長無明顯變化。其他3個溫度處理組,隨脅迫時間延長,植株P(guān)OD活性均下降。其中,10 ℃處理下,POD活性略有下降,處理4 d時降幅為14%。0 ℃處理2 d后植株P(guān)OD活性大幅下降,降幅為42%,處理4 d后POD活性又略降。-10 ℃處理下,POD活性在脅迫2、4 d時均大幅下降,4 d時POD活性較處理前下降了71%。3個不同低溫下處理4 d,-10 ℃處理組植株P(guān)OD活性降幅最大,0 ℃處理組次之,10 ℃處理組最小。
對低溫(對照除外)脅迫4 d后的油茶葉片POD活性進行二因素試驗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表明,不同溫度處理相同天數(shù)和同一溫度處理不同天數(shù)間植株P(guān)OD活性差異都顯著。
2.2.2 CAT活性的變化 圖3表明,25 ℃處理組植株CAT活性隨處理時間延長變化微小。10、0和-10 ℃處理組中,隨脅迫時間延長,CAT活性都呈下降趨勢。其中,10 ℃和0 ℃處理2 d后,CAT活性降幅相對較大,分別為28%和35%,而4 d后降幅相對較小,均為8%。-10 ℃處理組的植株CAT活性在脅迫2 d后急劇下降,4 d后降至極低水平。同一處理時間下,處理溫度越低CAT活性降幅越大。除25 ℃處理組外,其余同一溫度不同處理天數(shù)間差異都達到顯著水平。
2.3 低溫脅迫對大別山1號油茶幼苗葉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響
通過圖4可知,25 ℃處理組葉片可溶性糖含量隨處理時間延長無明顯變化。10、0及-10 ℃低溫處理下,可溶性糖含量都隨處理時間延長而增加。10 ℃處理2 d后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增幅為30%,4 d后略有增加。而0 ℃處理下,可溶性糖含量2 d后僅略增加,4 d后大幅增長,增幅達68%。-10 ℃處理組2 d后可溶性糖含量開始上升,在同一時間該溫度處理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 4 d時僅略有上升,且遠低于0 ℃處理組,但仍高于25 ℃和10 ℃處理組。
3 小結(jié)與討論
3.1 MDA含量與抗寒性的關(guān)系
在持續(xù)的低溫脅迫下,大別山1號油茶幼苗葉片中MDA含量增加。10、0 ℃處理2 d后MDA含量都急劇上升,說明油茶幼苗在突然遭到低溫襲擊的最初一段時間內(nèi),機體本身的代謝功能特別是保護酶系統(tǒng)的調(diào)節(jié)突然失去平衡,導致活性氧的過量積累,膜脂過氧化作用加強。但隨后可能是體內(nèi)某些應激蛋白的調(diào)節(jié)作用[17]使保護酶的活性趨于穩(wěn)定,從而MDA含量也就不再大幅增加。此外,-10 ℃處理下MDA含量在4 d內(nèi)持續(xù)大幅增加,可能是由于過低的溫度致使機體的保護酶受到嚴重損害,活性急劇降低,活性氧清除能力亦大幅降低,導致膜脂過氧化作用不斷加強。
3.2 保護酶與抗寒性的關(guān)系
POD和CAT 在低溫脅迫中所起的作用已經(jīng)得到了許多證明[18-20]。CAT可分解H2O2,POD也可清除細胞內(nèi)有害自由基。3個低溫脅迫處理下,POD和CAT活性均呈下降趨勢,表明低溫對保護酶活性有抑制作用,且隨著溫度的降低,保護酶活性降幅增大。值得注意的是,10 ℃和0 ℃處理4 d后保護酶活性較2 d時僅稍有降低,說明大別山1號油茶幼苗在10 ℃和0 ℃處理下,保護酶活性開始略有降低,但隨后活性保持穩(wěn)定,而-10 ℃處理2 d和4 d后,保護酶活性持續(xù)降低,直至極低水平, -10 ℃低溫處理可能已使油茶機體保護酶系統(tǒng)的調(diào)節(jié)幾乎完全喪失平衡,無法再形成低溫適應機制。
3.3 可溶性糖含量與抗寒性的關(guān)系
隨著低溫脅迫時間的延長大別山1號油茶幼苗葉片可溶性糖含量上升,這與前人對酸棗的研究結(jié)果基本一致[21]。不同低溫處理下,大別山1號油茶幼苗葉片可溶性糖含量均增加,尤其是0 ℃處理下,可溶性糖含量增幅最大,說明0 ℃低溫脅迫可能最大程度地誘導了低溫適應機制的形成,導致機體增加可溶性糖濃度,提高自身抗寒性,而-10 ℃處理4 d后可溶性糖含量較2 d時基本不再增加,可能是由于突然的過低溫度處理導致機體代謝功能失衡,以致無法繼續(xù)生成大量可溶性糖。
綜上所述,活性氧代謝失調(diào)、膜脂過氧化是油茶幼苗受到低溫損傷的重要原因之一。10 ℃和0 ℃低溫處理下,油茶幼苗能夠形成低溫適應機制,表現(xiàn)出一定的抗寒性,當處理溫度低至-10 ℃,超出其抗寒性所能抵御的范圍時,則導致油茶幼苗機體代謝功能嚴重失衡,加劇膜脂過氧化程度,膜損傷嚴重。
參考文獻:
[1] 雷治國,黃永芳,何會蓉.油茶及其種質(zhì)資源研究進展[J].經(jīng)濟林研究,2003,21(4):123-125.
[2] 陳永忠,楊小胡,彭邵鋒,等.我國油茶良種選育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策略[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05,19(4):1-4.
[3] 金笑龍,肖正東,陳素傳.安徽省北緣抗寒油茶選優(yōu)[J].經(jīng)濟林研究,2011,6(2):26-29.
[4] 黎先勝.我國油茶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研究[J].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26(11):127-129.
[5] MCCORD J M, FRIDOVICH I. Superoxide dismutase. An enzymic function for erythrocuprein(hemocaprein)[J].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1969,224(1):6049-6055.
[6] 陳少裕.膜脂過氧化對植物細胞的傷害[J].植物生理學通訊,1991,27(2):84-90.
[7] FRIDOVICH I. The biology of oxygen radical[J]. Science,1975,201:875-880.
[8] 孫學成,胡承孝,譚啟玲.施用鉬肥對冬小麥游離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質(zhì)和糖含量的影響[J]. 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1(1):40-42.
[9] 沈惠娟,曾 斌.逆境對杉木幼苗體內(nèi)一些酶活性的影響[J]. 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2,16(4):54-57.
[10] MCKERSIE B D, CHEN Y R, DE BEUS M,et al. Superoxide dismutase enhance tolerance of freezing stress in transgenic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L.)[J]. Plant Physiology,1993, 103(4):1155-1163.
[11] 曾韶西,王以柔,劉鴻先.低溫脅迫對水稻幼苗抗壞血酸含量的影響[J].植物生理學報,1987,13(4):365-370.
[12] 王麗雪,李榮富,張福仁.葡萄枝條中蛋白質(zhì)、過氧化物酶活性變化與抗寒性的關(guān)系[J].內(nèi)蒙古農(nóng)牧學院學報,1996,17(1):45-50.
[13] 李 霞,于 濤,閻秀峰. 光強對黃檗幼苗生長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響[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07,35(1):25-30.
[14] 李 霞,閻秀峰,于 濤.水分脅迫對黃檗幼苗保護酶活性及脂質(zhì)過氧化作用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05,16(12):2353-2356.
[15] 鄒 琦.植物生理學實驗指導[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0.
[16] 張志良.植物生理學實驗[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17] LINDQUIST S, CRAIG E A. The heat shock proteins[J]. Annu Rev Genet,1988,22(1):631-677.
[18] JOHN G S. Oxygen stress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J]. Plant Physiol,1993,101(1):7-12.
[19] BOWLER C, VAN MONTAGN C, INZE D.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stress tolerance[J]. Ann Rev Plant Physiol Plant Mol Biol, 1992,43(1):83-116.
[20] 王以柔,曾韶西,劉鴻先.冷鍛煉對水稻和黃瓜幼苗SOD、GR活性及GSH、AsA含量的影響[J]. 植物學報,1995,37(10):776-780.
[21] 徐 龍,唐 燕,王新建.不同酸棗實生苗抗寒性差異比較[J]. 河南農(nóng)業(yè)科學,2012,41(10):136-141.
對低溫(對照除外)脅迫4 d后的油茶葉片POD活性進行二因素試驗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表明,不同溫度處理相同天數(shù)和同一溫度處理不同天數(shù)間植株P(guān)OD活性差異都顯著。
2.2.2 CAT活性的變化 圖3表明,25 ℃處理組植株CAT活性隨處理時間延長變化微小。10、0和-10 ℃處理組中,隨脅迫時間延長,CAT活性都呈下降趨勢。其中,10 ℃和0 ℃處理2 d后,CAT活性降幅相對較大,分別為28%和35%,而4 d后降幅相對較小,均為8%。-10 ℃處理組的植株CAT活性在脅迫2 d后急劇下降,4 d后降至極低水平。同一處理時間下,處理溫度越低CAT活性降幅越大。除25 ℃處理組外,其余同一溫度不同處理天數(shù)間差異都達到顯著水平。
2.3 低溫脅迫對大別山1號油茶幼苗葉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響
通過圖4可知,25 ℃處理組葉片可溶性糖含量隨處理時間延長無明顯變化。10、0及-10 ℃低溫處理下,可溶性糖含量都隨處理時間延長而增加。10 ℃處理2 d后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增幅為30%,4 d后略有增加。而0 ℃處理下,可溶性糖含量2 d后僅略增加,4 d后大幅增長,增幅達68%。-10 ℃處理組2 d后可溶性糖含量開始上升,在同一時間該溫度處理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 4 d時僅略有上升,且遠低于0 ℃處理組,但仍高于25 ℃和10 ℃處理組。
3 小結(jié)與討論
3.1 MDA含量與抗寒性的關(guān)系
在持續(xù)的低溫脅迫下,大別山1號油茶幼苗葉片中MDA含量增加。10、0 ℃處理2 d后MDA含量都急劇上升,說明油茶幼苗在突然遭到低溫襲擊的最初一段時間內(nèi),機體本身的代謝功能特別是保護酶系統(tǒng)的調(diào)節(jié)突然失去平衡,導致活性氧的過量積累,膜脂過氧化作用加強。但隨后可能是體內(nèi)某些應激蛋白的調(diào)節(jié)作用[17]使保護酶的活性趨于穩(wěn)定,從而MDA含量也就不再大幅增加。此外,-10 ℃處理下MDA含量在4 d內(nèi)持續(xù)大幅增加,可能是由于過低的溫度致使機體的保護酶受到嚴重損害,活性急劇降低,活性氧清除能力亦大幅降低,導致膜脂過氧化作用不斷加強。
3.2 保護酶與抗寒性的關(guān)系
POD和CAT 在低溫脅迫中所起的作用已經(jīng)得到了許多證明[18-20]。CAT可分解H2O2,POD也可清除細胞內(nèi)有害自由基。3個低溫脅迫處理下,POD和CAT活性均呈下降趨勢,表明低溫對保護酶活性有抑制作用,且隨著溫度的降低,保護酶活性降幅增大。值得注意的是,10 ℃和0 ℃處理4 d后保護酶活性較2 d時僅稍有降低,說明大別山1號油茶幼苗在10 ℃和0 ℃處理下,保護酶活性開始略有降低,但隨后活性保持穩(wěn)定,而-10 ℃處理2 d和4 d后,保護酶活性持續(xù)降低,直至極低水平, -10 ℃低溫處理可能已使油茶機體保護酶系統(tǒng)的調(diào)節(jié)幾乎完全喪失平衡,無法再形成低溫適應機制。
3.3 可溶性糖含量與抗寒性的關(guān)系
隨著低溫脅迫時間的延長大別山1號油茶幼苗葉片可溶性糖含量上升,這與前人對酸棗的研究結(jié)果基本一致[21]。不同低溫處理下,大別山1號油茶幼苗葉片可溶性糖含量均增加,尤其是0 ℃處理下,可溶性糖含量增幅最大,說明0 ℃低溫脅迫可能最大程度地誘導了低溫適應機制的形成,導致機體增加可溶性糖濃度,提高自身抗寒性,而-10 ℃處理4 d后可溶性糖含量較2 d時基本不再增加,可能是由于突然的過低溫度處理導致機體代謝功能失衡,以致無法繼續(xù)生成大量可溶性糖。
綜上所述,活性氧代謝失調(diào)、膜脂過氧化是油茶幼苗受到低溫損傷的重要原因之一。10 ℃和0 ℃低溫處理下,油茶幼苗能夠形成低溫適應機制,表現(xiàn)出一定的抗寒性,當處理溫度低至-10 ℃,超出其抗寒性所能抵御的范圍時,則導致油茶幼苗機體代謝功能嚴重失衡,加劇膜脂過氧化程度,膜損傷嚴重。
參考文獻:
[1] 雷治國,黃永芳,何會蓉.油茶及其種質(zhì)資源研究進展[J].經(jīng)濟林研究,2003,21(4):123-125.
[2] 陳永忠,楊小胡,彭邵鋒,等.我國油茶良種選育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策略[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05,19(4):1-4.
[3] 金笑龍,肖正東,陳素傳.安徽省北緣抗寒油茶選優(yōu)[J].經(jīng)濟林研究,2011,6(2):26-29.
[4] 黎先勝.我國油茶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研究[J].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26(11):127-129.
[5] MCCORD J M, FRIDOVICH I. Superoxide dismutase. An enzymic function for erythrocuprein(hemocaprein)[J].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1969,224(1):6049-6055.
[6] 陳少裕.膜脂過氧化對植物細胞的傷害[J].植物生理學通訊,1991,27(2):84-90.
[7] FRIDOVICH I. The biology of oxygen radical[J]. Science,1975,201:875-880.
[8] 孫學成,胡承孝,譚啟玲.施用鉬肥對冬小麥游離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質(zhì)和糖含量的影響[J]. 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1(1):40-42.
[9] 沈惠娟,曾 斌.逆境對杉木幼苗體內(nèi)一些酶活性的影響[J]. 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2,16(4):54-57.
[10] MCKERSIE B D, CHEN Y R, DE BEUS M,et al. Superoxide dismutase enhance tolerance of freezing stress in transgenic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L.)[J]. Plant Physiology,1993, 103(4):1155-1163.
[11] 曾韶西,王以柔,劉鴻先.低溫脅迫對水稻幼苗抗壞血酸含量的影響[J].植物生理學報,1987,13(4):365-370.
[12] 王麗雪,李榮富,張福仁.葡萄枝條中蛋白質(zhì)、過氧化物酶活性變化與抗寒性的關(guān)系[J].內(nèi)蒙古農(nóng)牧學院學報,1996,17(1):45-50.
[13] 李 霞,于 濤,閻秀峰. 光強對黃檗幼苗生長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響[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07,35(1):25-30.
[14] 李 霞,閻秀峰,于 濤.水分脅迫對黃檗幼苗保護酶活性及脂質(zhì)過氧化作用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05,16(12):2353-2356.
[15] 鄒 琦.植物生理學實驗指導[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0.
[16] 張志良.植物生理學實驗[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17] LINDQUIST S, CRAIG E A. The heat shock proteins[J]. Annu Rev Genet,1988,22(1):631-677.
[18] JOHN G S. Oxygen stress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J]. Plant Physiol,1993,101(1):7-12.
[19] BOWLER C, VAN MONTAGN C, INZE D.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stress tolerance[J]. Ann Rev Plant Physiol Plant Mol Biol, 1992,43(1):83-116.
[20] 王以柔,曾韶西,劉鴻先.冷鍛煉對水稻和黃瓜幼苗SOD、GR活性及GSH、AsA含量的影響[J]. 植物學報,1995,37(10):776-780.
[21] 徐 龍,唐 燕,王新建.不同酸棗實生苗抗寒性差異比較[J]. 河南農(nóng)業(yè)科學,2012,41(10):136-141.
對低溫(對照除外)脅迫4 d后的油茶葉片POD活性進行二因素試驗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表明,不同溫度處理相同天數(shù)和同一溫度處理不同天數(shù)間植株P(guān)OD活性差異都顯著。
2.2.2 CAT活性的變化 圖3表明,25 ℃處理組植株CAT活性隨處理時間延長變化微小。10、0和-10 ℃處理組中,隨脅迫時間延長,CAT活性都呈下降趨勢。其中,10 ℃和0 ℃處理2 d后,CAT活性降幅相對較大,分別為28%和35%,而4 d后降幅相對較小,均為8%。-10 ℃處理組的植株CAT活性在脅迫2 d后急劇下降,4 d后降至極低水平。同一處理時間下,處理溫度越低CAT活性降幅越大。除25 ℃處理組外,其余同一溫度不同處理天數(shù)間差異都達到顯著水平。
2.3 低溫脅迫對大別山1號油茶幼苗葉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響
通過圖4可知,25 ℃處理組葉片可溶性糖含量隨處理時間延長無明顯變化。10、0及-10 ℃低溫處理下,可溶性糖含量都隨處理時間延長而增加。10 ℃處理2 d后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增幅為30%,4 d后略有增加。而0 ℃處理下,可溶性糖含量2 d后僅略增加,4 d后大幅增長,增幅達68%。-10 ℃處理組2 d后可溶性糖含量開始上升,在同一時間該溫度處理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 4 d時僅略有上升,且遠低于0 ℃處理組,但仍高于25 ℃和10 ℃處理組。
3 小結(jié)與討論
3.1 MDA含量與抗寒性的關(guān)系
在持續(xù)的低溫脅迫下,大別山1號油茶幼苗葉片中MDA含量增加。10、0 ℃處理2 d后MDA含量都急劇上升,說明油茶幼苗在突然遭到低溫襲擊的最初一段時間內(nèi),機體本身的代謝功能特別是保護酶系統(tǒng)的調(diào)節(jié)突然失去平衡,導致活性氧的過量積累,膜脂過氧化作用加強。但隨后可能是體內(nèi)某些應激蛋白的調(diào)節(jié)作用[17]使保護酶的活性趨于穩(wěn)定,從而MDA含量也就不再大幅增加。此外,-10 ℃處理下MDA含量在4 d內(nèi)持續(xù)大幅增加,可能是由于過低的溫度致使機體的保護酶受到嚴重損害,活性急劇降低,活性氧清除能力亦大幅降低,導致膜脂過氧化作用不斷加強。
3.2 保護酶與抗寒性的關(guān)系
POD和CAT 在低溫脅迫中所起的作用已經(jīng)得到了許多證明[18-20]。CAT可分解H2O2,POD也可清除細胞內(nèi)有害自由基。3個低溫脅迫處理下,POD和CAT活性均呈下降趨勢,表明低溫對保護酶活性有抑制作用,且隨著溫度的降低,保護酶活性降幅增大。值得注意的是,10 ℃和0 ℃處理4 d后保護酶活性較2 d時僅稍有降低,說明大別山1號油茶幼苗在10 ℃和0 ℃處理下,保護酶活性開始略有降低,但隨后活性保持穩(wěn)定,而-10 ℃處理2 d和4 d后,保護酶活性持續(xù)降低,直至極低水平, -10 ℃低溫處理可能已使油茶機體保護酶系統(tǒng)的調(diào)節(jié)幾乎完全喪失平衡,無法再形成低溫適應機制。
3.3 可溶性糖含量與抗寒性的關(guān)系
隨著低溫脅迫時間的延長大別山1號油茶幼苗葉片可溶性糖含量上升,這與前人對酸棗的研究結(jié)果基本一致[21]。不同低溫處理下,大別山1號油茶幼苗葉片可溶性糖含量均增加,尤其是0 ℃處理下,可溶性糖含量增幅最大,說明0 ℃低溫脅迫可能最大程度地誘導了低溫適應機制的形成,導致機體增加可溶性糖濃度,提高自身抗寒性,而-10 ℃處理4 d后可溶性糖含量較2 d時基本不再增加,可能是由于突然的過低溫度處理導致機體代謝功能失衡,以致無法繼續(xù)生成大量可溶性糖。
綜上所述,活性氧代謝失調(diào)、膜脂過氧化是油茶幼苗受到低溫損傷的重要原因之一。10 ℃和0 ℃低溫處理下,油茶幼苗能夠形成低溫適應機制,表現(xiàn)出一定的抗寒性,當處理溫度低至-10 ℃,超出其抗寒性所能抵御的范圍時,則導致油茶幼苗機體代謝功能嚴重失衡,加劇膜脂過氧化程度,膜損傷嚴重。
參考文獻:
[1] 雷治國,黃永芳,何會蓉.油茶及其種質(zhì)資源研究進展[J].經(jīng)濟林研究,2003,21(4):123-125.
[2] 陳永忠,楊小胡,彭邵鋒,等.我國油茶良種選育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策略[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05,19(4):1-4.
[3] 金笑龍,肖正東,陳素傳.安徽省北緣抗寒油茶選優(yōu)[J].經(jīng)濟林研究,2011,6(2):26-29.
[4] 黎先勝.我國油茶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研究[J].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26(11):127-129.
[5] MCCORD J M, FRIDOVICH I. Superoxide dismutase. An enzymic function for erythrocuprein(hemocaprein)[J].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1969,224(1):6049-6055.
[6] 陳少裕.膜脂過氧化對植物細胞的傷害[J].植物生理學通訊,1991,27(2):84-90.
[7] FRIDOVICH I. The biology of oxygen radical[J]. Science,1975,201:875-880.
[8] 孫學成,胡承孝,譚啟玲.施用鉬肥對冬小麥游離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質(zhì)和糖含量的影響[J]. 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1(1):40-42.
[9] 沈惠娟,曾 斌.逆境對杉木幼苗體內(nèi)一些酶活性的影響[J]. 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2,16(4):54-57.
[10] MCKERSIE B D, CHEN Y R, DE BEUS M,et al. Superoxide dismutase enhance tolerance of freezing stress in transgenic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L.)[J]. Plant Physiology,1993, 103(4):1155-1163.
[11] 曾韶西,王以柔,劉鴻先.低溫脅迫對水稻幼苗抗壞血酸含量的影響[J].植物生理學報,1987,13(4):365-370.
[12] 王麗雪,李榮富,張福仁.葡萄枝條中蛋白質(zhì)、過氧化物酶活性變化與抗寒性的關(guān)系[J].內(nèi)蒙古農(nóng)牧學院學報,1996,17(1):45-50.
[13] 李 霞,于 濤,閻秀峰. 光強對黃檗幼苗生長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響[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07,35(1):25-30.
[14] 李 霞,閻秀峰,于 濤.水分脅迫對黃檗幼苗保護酶活性及脂質(zhì)過氧化作用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05,16(12):2353-2356.
[15] 鄒 琦.植物生理學實驗指導[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0.
[16] 張志良.植物生理學實驗[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17] LINDQUIST S, CRAIG E A. The heat shock proteins[J]. Annu Rev Genet,1988,22(1):631-677.
[18] JOHN G S. Oxygen stress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J]. Plant Physiol,1993,101(1):7-12.
[19] BOWLER C, VAN MONTAGN C, INZE D.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stress tolerance[J]. Ann Rev Plant Physiol Plant Mol Biol, 1992,43(1):83-116.
[20] 王以柔,曾韶西,劉鴻先.冷鍛煉對水稻和黃瓜幼苗SOD、GR活性及GSH、AsA含量的影響[J]. 植物學報,1995,37(10):776-780.
[21] 徐 龍,唐 燕,王新建.不同酸棗實生苗抗寒性差異比較[J]. 河南農(nóng)業(yè)科學,2012,41(10):13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