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蘭杏
【摘 要】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的朗讀,在朗讀中整體感知,在朗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朗讀中情感得到熏陶。高質量的朗讀,既可以傳播知識,又可以陶冶情操。所以朗讀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方面不可忽視,而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語言素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思想道德文化素養(yǎng)。
【關鍵詞】朗讀 提高 語文素養(yǎng)
朗讀,是我們現(xiàn)代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功夫,朗讀就是把書面上的語言變?yōu)榭陬^上說的語言,把無聲語言(文字、文章、文學作品)變?yōu)橛新曊Z言——更能表情達意的口頭活語言。著名的教育家張?zhí)锶粼浾撌鲞^: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讀懂的過程就是閱讀能力形成的過程,就是語感形成的過程,語言積累的過程??梢?,朗讀自古以來就是學好語文的主要途徑,其重要性是無可替代的。新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的朗讀,在朗讀中整體感知,在朗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朗讀中情感得到熏陶。但是現(xiàn)今,很多師生并沒有意識到朗讀在教學的重要作用。殊不知,高質量的朗讀,既可以傳播知識,又可以陶冶情操。所以朗讀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方面不可忽視,而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語言素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思想道德文化素養(yǎng)。
一、朗讀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學生對語文最感困惑的閱讀和寫作都離不開語言的表達,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學生在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要么詞不達意,要么語言貧乏,要么語言無味。那么,怎么辦呢?
首先就是“讀”。
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巴金也說“我從前在私塾念書的時候,老師總是講得少,而且講得很簡單,他唯一的方法是叫學生多讀書,多背書……讀多了,讀熟了,常??梢皂樋诒吵鰜恚猜I會到它們的好處,也就能慢慢摸到文章的調子。”而清代學者唐彪更有精辟的論述:“文章讀得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文之友,我之友也,作文時,吾意所欲言,無不隨我所意,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絕?!币馑际钦f,文章讀得熟了,就融化到我的腦海里,分不清是別人的文章還是自己的文章,寫起作文來,我心里想說什么,筆下就寫出什么,沒有不隨我意的,那些精美的語句就像泉水一樣涌了出來,滔滔不絕。這些不正道破了語言積累和讀的關系嗎?我們語文課本所選的文章大多數(shù)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是我們可以閱讀的很好范文,比如《白蝴蝶之戀》《紫藤蘿瀑布》《行道樹》等感悟性散文;《阿長于山海經》《孔乙己》等寫人的文章。當然僅滿足課本的文章遠遠不夠的,我們應該多制造機會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報紙雜志、名家散文、詩歌等種類不限,為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在班中開展“課前三分鐘朗讀美文”“朗誦比賽”等,讓學生在讀中領悟語言,形成語感;在讀中開闊視野,豐富素材;在讀中形成章法,形成寫作技巧。
其次是“背”。
如果說“讀”是形成語感的過程,那么“背”就是積淀語感的過程。“厚積而薄發(fā)”,沒有這個“厚積”,口語表達和寫作就不可能“如泉之涌,滔滔不絕”,一個人積累了大量的語言材料,他才可以做到“出口成章”“下筆有神”,而背誦則是最快捷最有效最深刻積累途徑。讀多了,背多了,學生筆下的作文也就自然而然的流暢了、規(guī)范了,有了典雅之氣。
二、經常朗讀文學作品,不僅讓學生感受文學之美,還能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朗讀可以激發(fā)人的情感美。聲情并茂的朗讀有助于文中蘊涵感情的抒發(fā)與宣泄。使靜態(tài)的無聲語言的文字化為動態(tài)的有聲的具體情景,從而激發(fā)讀者與聽者的情感美。例如,《白楊禮贊》作者由衷地贊美了白楊樹,從白楊樹的外形到內在精神,再到抗日軍民的意志和精神,感情層層深入逐步推向高潮,反復朗讀,自然激發(fā)學生對白楊樹對應的抗戰(zhàn)軍民的欽佩、熱愛和贊美之情。
朗讀可以激發(fā)人想象力。美文佳作都有極好的意境美,而這意境美常常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正所謂的“可以意會不可言傳”。這種意境美是通過想象來實現(xiàn)的,朗讀將文字創(chuàng)作的意境美展現(xiàn)出來,而造成人們身臨其境的感覺。則必須有合乎情理的想象,例如《聽潮》,此文著力突出了海潮這部大自然“偉大的樂章”之美,由恬靜柔美的夢幻曲到明快悅目的奏鳴曲,再到撼人心魄的交響曲,加之作者多種修辭手法的巧妙的運用,反復朗讀,使人聯(lián)想到海水漲潮的情形,就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形成對海潮完美藝術形象的體驗和感受。
當在朗讀過程中感受文學之美時,能不能同時提高學生的的文學素養(yǎng)呢?試想,當抑揚頓挫的朗讀給人以悅目的享受時,當聲情并茂的朗讀把人帶到身臨其境的境界時,當富有韻律的朗讀撞擊人的心靈時,特別當對詩詞曲賦的朗讀,流露于文學外部的回環(huán)美,節(jié)奏美,音樂美,韻律美,學生會無動于衷嗎?這樣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會激發(fā)學生去博覽群書,會激發(fā)學生躍躍欲試的創(chuàng)作欲望, 這樣看來,朗讀在提高學生文學素養(yǎng)方面就不可置疑了。
三、朗讀可以陶冶情操,培養(yǎng)高尚品德,讓學生領悟到做人的道理
學習語文的最高境界和最終目的就是陶冶情操,培養(yǎng)高尚品德,讓學生領悟到做人的道理,而朗讀具有強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的作品時就有此收獲,朗讀文天祥的《正氣歌》,讓學生知道如何有浩然正氣。朗讀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讓學生知道朋友的深厚情誼。朗讀朱自清的《背影》,讓學生體會深沉的父愛,朗讀余光中的《鄉(xiāng)愁》,讓學生體會到深沉的愛國情感,讀《七根火柴》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在黨的利益、人民利益、集體利益面前,個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讀《生命的意義》則更激發(fā)青少年學生確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把握青春,去探求生……
【參考文獻】
[1]朱幕菊主編. 走進新課改.
[2]張頌主編. 朗誦學.
[3]中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