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鑫[浙江工業(yè)大學, 杭州 310014]
錢鐘書,作為學識淵博、學貫中西的大學者,除了《管錐編》《談藝錄》《宋詩選注》等文藝論著外,最能代表其對語言的追求的恐怕就是小說《圍城》了。自發(fā)表以來歷經數次沉浮,《圍城》至今葆有長盛不衰的生命力,堪稱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藝苑奇葩。
二
小說《圍城》以方鴻漸為敘述中心,全文圍繞他的有關教育、愛情、事業(yè)和婚姻家庭人生追求四部曲的漸次失敗而展開。小說中沒有什么英雄人物,寫的都是極平凡的人。如序言中所說:“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寫這類人,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這也為小說極盡戲仿和反諷說明了緣由,不同于傳統諷刺小說,《圍城》是對人性的諷刺,表達對人生和現實的體驗和感受。在小說中,讀者領略到的不是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因為作為一部具有現代性品格的小說,它的一大特征就是故事性的弱化。摒棄情節(jié)、場面等因素之外,《圍城》最主要的也就是語言、文字的表達技巧了。而作者用文字表達的技巧也只能從文字里追求,畢竟技巧在故事之外。這種追求如巴赫金所說是一種狂歡化和世俗化的文本策略?!八^的的狂歡形象是力圖在自身中能包括事物形成中的兩極,或對照事物中的雙方,把他們結合起來,如誕生——死亡、少年——老年、上——下、正面——背面、夸贊——斥罵、肯定——否定、悲劇性——喜劇性等;同時還匯聚兩級,如崇高與低俗,死亡與更生,使之具有滑稽、詼諧的性質,這種詼諧是正反同體的,它是歡快狂喜的,同時也是冷嘲熱諷的,它既肯定又否定,它既埋葬又再生?!?/p>
該小說作品中的背景世界日益變得混亂、荒誕,難以認識,但小說既沒有描寫知識分子追求革命的理想,也沒有寫他們的抗日斗爭,它所描寫的只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一部分知識分子及其留洋海歸的瑣細生活。全書充滿豐富的諷喻,其“戲仿”和“反諷”的運用功不可沒,本文以這兩個手法為切入點,分析小說中的敘事藝術技巧,以體現作者對隱藏在破碎的世界、荒謬的現實中人對自身命運的不可把握,對知識分子生存狀態(tài)、精神危機和未來命運的思索。
三
在《戲仿理論:20世紀藝術形式的講座》中,琳達·哈琴對戲仿做了這樣的解釋:“戲仿,是有變化的重復。在被模仿的背景文本和新的綜合作品之間蘊含著重要的差異性,這種差異通常通過諷刺來傳遞,但這種諷刺可以是貶低的,也可以是幽默的;可以是極其消極的,也可以是非常積極的。戲仿諷刺的愉悅并不特別來自幽默,而是來自于讀者在接近和疏遠之間參與互文活動的程度?!?/p>
而錢先生在結撰《圍城》的時候,除了普遍的語言表達技巧之外,找到了自己更為獨特的言說方式,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把言辭與自動化、日?;Z言相脫離,將其“變形”與“突出”。這樣,詞句的前后銜接不再自然平淡,句子中出現了語義的跳躍、突破。它們掙脫了一般語言交流的條件限制,成為了“有意味”的語言的一部分。這些語言,能指與所指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空隙,“意味”就產生在這空隙之中。越是優(yōu)秀的文本,越能激發(fā)起讀者填充能指與所指之間空隙的興趣,越能給予讀者填充空隙巨大的彈性,給讀者再創(chuàng)造的空間。
在《圍城》中,戲仿敘事手法的運用賦予了作品豐富的內涵。通過巧妙地運用戲仿的手法對古代經史子集或外國典籍中的材料進行了模仿,對學者形象和知識分子群體進行了戲仿,經過作者精心的安排,原有的故事或隱藏著的敘事秘密都被揭露,從多方面滲透自己的文學意義,充分表達了作者解構原有故事框架的目的,擺脫了傳統的寫作思維模式,實現了富有特性的藝術創(chuàng)新。
王衛(wèi)平說:“正是以對人生的懷疑和否定為前提,《圍城》對現存的一切,政治、經濟、外教、文化、倫理、道德、哲學、宗教等進行全面的毫無保留的嘲弄。這也和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全面反擊社會不謀而合,最終將矛頭指向人的存在本身?!毙≌f以方鴻漸等留學歸來的知識分子和三閭大學的教授學者來隱射一個虛偽的學者世界和當時道德理想失落的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在戲仿和反諷中逐漸退去傳統知識分子身上的神圣感。小說通過對“最新式”的文人,也就是主要通過一些留學生或海歸知識分子形象的塑造來對落后的傳統文化進行反省與批判。
夏志清在其《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對《圍城》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認為“是中國近代文學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經營的小說,可能亦是最偉大的一部。作為諷刺文學,它令人想起像《儒林外史》那一類的著名中國古典小說。但是,它比它們優(yōu)勝,因為它有統一的結構和更豐富的喜劇性”。而這種結構和喜劇性的營造是戲仿和反諷技巧的拿手功夫。
文本從一開始鮑小姐的亮相就讓這種戲仿式反諷大展風采,“她只穿半霞色抹胸,海藍色貼肉短褲,滿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紅的指甲”,因為穿著暴露,所以“那些男學生看得心頭起火,口角流水……有人叫她‘熟食鋪子’,因為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顏色暖熱的肉公開陳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說‘真理是赤裸裸的’。鮑小姐并未一絲不掛,所以他們修正為‘局部的真理’”。小說將“熟食鋪子”“真理”這些毫不相干的詞語被有意識地重新并置,對“真理是赤裸裸的”這一至理名言進行顛覆性的改造和分析性超越性的模仿,變成令人忍俊不禁的“局部的真理”,這樣不協調的陳述使反諷效果更加強烈。
其次日常話語對政治話語的戲仿也提供了反諷之源。方鴻漸從一個愛爾蘭人手上弄得一張博士文憑,愛爾蘭人收到定金后寄給鴻漸一張假冒的大學文憑并催他繳納余款。方鴻漸回信道,經詳細調查,美國并無這個學校,文憑等于廢紙,姑念初犯,不予追究,希望悔過自新,匯上十美金聊充改行的本錢。愛爾蘭人氣得咒罵個不停,喝醉了酒,紅著眼睛要找中國人打架。這事也許是中國自有外交或訂商約以來唯一的勝利。中國近代史上恥辱的政治外交成為戲仿對象,在委曲求全簽訂下各種外交條約的年代里,方鴻漸卻“戰(zhàn)勝”了騙取錢財的愛爾蘭人。在此,方鴻漸購買假博士文憑中間的不光彩小插曲與嚴肅的政治事件相提并論,有效地形成一種喜劇性的氛圍,然而人們的笑聲又無法像享受幽默一樣自然歡暢,言辭間透過戲仿的淺俗表面隱藏著某些荒誕的東西。
文本中苦苦追求蘇文紈的趙辛楣將方鴻漸誤認為是情敵,他對方鴻漸的敵意通過政治大人物的關系來表現,“他的傲慢無禮,是學墨索里尼和希特勒與小國外交代表展開談判時的態(tài)度。他想把這種獨裁者的威風,壓倒和嚇退鴻漸”。文本中的趙辛楣與蘇文紈兩家本是世交,而且他本人是在美國留過學,原來在外交公署當處長,本要隨機關內遷,因病未能去,所以在華美新聞社做政治編輯。而方鴻漸沒有任何輝煌的歷史,只有在小小的“點金銀行”做事一條經歷,與趙一比自然相形見絀,在趙辛楣看來“好像鴻漸是頁一覽而盡的大字幼稚園讀本”,眼睛里壓根就沒有這人。這種日常交際中人與人之間的輕視,用政治外交中霸權主義大國欺凌小國的言語辭令來闡釋,非政治語境戲仿政治話語,對于人性弱點的反諷不言自明。
戲仿和被戲仿的對象之間相互作用并產生借鑒,從而非常自然地形成矛盾統一的喜劇效果。小說中戲仿的運用,使整部小說就像一張編織的復雜的網,表現出現實的不確定性和偶然性,人的孤獨和不可溝通性,充分說明了生活的復雜多變和偶然性。
四
反諷不僅是一種辭格,也是一種認識和看待世界的哲學態(tài)度,是一種調解人自身內部沖突的方法,也是人類在面對與自身矛盾沖突的外部世界時一種“清醒的愚狂”。《圍城》中的反諷手法不僅僅揭示了方鴻漸人生的虛無和荒誕,而且發(fā)展出宏觀的作品全局性反諷,以貌似超然的客觀敘述者來擔當“嘲弄者”的角色,而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是整個人生的虛無和偶然,而“圍城”現象就是方鴻漸和整個人類命運的反諷怪圈。人類無限接近他夢寐以求的終點卻總是失之交臂,這是荒誕的世界對人類命運的無情嘲諷。
五
由于“戲仿”和“反諷”手法的成功運用,《圍城》堪稱一部解構傳統、揭露人性、建構歷史的后現代主義經典之作。戲仿的意義在于其諷刺性和批判性,目的在于揭示其被模仿對象的荒謬性,通過對政治界商界學術界等社會群體的戲仿,《圍城》一陣見血地揭示了小說的主題,這種敘事手法豐富了作品的思想內涵,體現出濃厚的后現代主義色彩,在各場景的戲仿中,將小說的主題以隱喻及諷刺的方式完全展示出來,并進一步延伸到更為廣闊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使讀者深思人類的生存現狀及未來的命運。
[1]錢鐘書.圍城[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
[2]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宋劍華.圍城現代知識分子精英的神化破滅[J].晉陽學刊,2009(5).
[4]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5]黃科安.圍城的現代主義意蘊[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