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瑩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新課標的一大突出變化就是對“語用”的重視和強調。何為“語用”?指能在一定語境中正確、合理、妥帖地進行表達,并將已學過的字、詞、句、篇等內容,根據語境的需要加以規(guī)范、恰當、個性地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及文學活動。但是,在語文教學中,某些教師常常停留在隨文講解相關語文知識的層面上,誠然語文知識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適當?shù)刂v解語文知識可以為學習語言提供幫助,但遠遠不夠。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需要通過大量的語言實踐,逐步提高語言能力,而不能讓理性的語文知識主宰語文課堂。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堅持新課程理念,有效指導學生學習運用語言文字,從繁瑣內容分析走向語言學習,從語文知識走向言語智慧,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過程中品味語言內涵、習得“語用”規(guī)律、積累“語用”經驗,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探索出一條從“知識”走向“語用”的道路呢?筆者結合教學實例,以同課異構中的幾個教學片斷加以說明。
一、巧設語境,讓生字詞教學走向“語用”
教學內容:蘇教版語文二下《學棋》“專心致志”一詞。
教學片斷1:
師:“專心致志”什么意思?
生:就是“聚精會神”的意思。
師:你是用找近義詞的方法理解的,很好。
生:全神貫注。
師:這也是近義詞,好的。理解一個詞的意思,我們還可以聯(lián)系上下文,讀讀文中的語句,想想在課文中這個詞是什么意思?
生:專心致志在課文中就是指這個學生一邊聽一邊看老師在棋盤上布子,不明白的地方還要問上幾句,學得特別專心。
師:是啊,課文中“專心致志”就是指這個學生學下棋時非常專心,注意力特別集中,一心一意。
教學片斷2:
讓學生理解“專心致志”的詞意后,教師繼續(xù)引導——
師:文中的這個學生學棋時“專心致志”,我們聽老師講課時能否做到“專心致志”呢?比一比,誰做得最好。
所有學生:我做得最好。(學生一個個端正了坐姿,精神抖擻地看著老師)
師:同學們做得真好!你們個個集中精神,用眼睛仔細地看,用耳朵認真地聽,用腦袋專心地想,這就是“專心致志”呀!
師:請同學們專心致志地把這些詞語齊讀一遍。(出示:課文中所有的生字詞)
生齊讀。(讀得很正確。)
師:剛才,同學們專心致志地讀詞語,把每一個詞語都讀正確了。你曾經還專心致志地做過什么,結果如何?
生:昨天數(shù)學考試時,我專心致志地算每一道題目,結果得了滿分。
生:星期天,我專心致志地跟媽媽學包餃子,結果學會了包餃子。
……
師:看來,不管是學棋、上課,還是算題、干家務,只要我們專心致志地去對待,就一定能把這件事做好!
片斷1中,教師采用“找近義詞”、“聯(lián)系上下文”等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專心致志”,但是對詞語“義”的教學目標只停留在“理解”層面,屬于“消極語態(tài)”。而片斷2中,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基礎上,側重對詞語的運用。聯(lián)系課堂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切身體驗“專心致志”地聽講,接著創(chuàng)設新的情境,引導學生“專心致志”地朗讀詞語;再逐步增加難度,創(chuàng)設“你還專心致志地做過什么,結果如何”這樣的情境,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用“專心致志”說話,擴大詞語的語用范圍,將語用語境逐步延展,既豐富詞語的厚度又體現(xiàn)訓練層層深入的層次,既創(chuàng)設緊貼學生生活的情境又引導學生主動在實踐中歷練,有效實現(xiàn)“消極語態(tài)”向“積極語態(tài)”的轉化。相信據此引導,學生對于詞語的豐富內涵和運用范圍已了熟于胸,必能自如運用。
二、比較印證,讓特殊句式教學走向“語用”
教學內容:蘇教版三下《爭論的故事》中反問句:“再好的東西,一煮還有什么味道呢?”
教學片斷1:
師:請大家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生:弟弟認為隨便什么好的東西,煮了就沒什么味道了。
生:弟弟希望把大雁烤了吃,因為他覺得再好的東西一煮就沒啥味道了。
師:是的,同學們讀懂了這句話的意思。這個句子雖然是問句,但它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這樣的句式叫“反問句”。它的作用是加強語氣,把本來已確定的思想表現(xiàn)得更鮮明,強調“再好的東西,一煮就沒什么味道了”這個意思。
教學片斷2:
在學生談過對句子的理解后,教師繼續(xù)引導——
師:既然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再好的東西,一煮就沒有什么味道了”,那作者為什么不這樣寫呢?自己讀讀這兩個句子。
出示兩個句式,讓學生比較:(1)再好的東西,一煮還有什么味道呢?(2)再好的東西,一煮就沒什么味道了。
學生先是一頓,但讀著讀著很快興奮起來,紛紛舉手發(fā)言。
生:我感覺第一句的語氣更強烈一些,而第二句的語氣有點平淡。
生:弟弟當時正跟哥哥在爭論,應該用語氣強烈的第一句,這樣才有爭論的氣勢。
師:你們已經感受到了這種句式的作用。這個句子雖然表面上是問句,但它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這樣的句式叫“反問句”,它的作用就是加強語氣。那我要表達“只要認真思考,這種難題難不倒我”,如果語氣要更強烈些,那么怎樣說更好呢?
生:只要認真思考,這種難題能難倒我嗎?
師:像這樣,通過反問加強語氣的句子,本段中還有幾處,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
學生把目光聚焦在第三自然段,紛紛舉手,有的干脆讀出了聲:“烤了吃,煙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片斷1中,教師在學生理解反問句意思的基礎上,直接告訴學生“反問句”的句式特點和作用,或許此時大多數(shù)學生都只是一知半解。但是,片斷2中,教師沒有滿足讓學生知道這是反問句,而是順應學生的理解,引導學生比較兩個句子,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自己發(fā)現(xiàn)、體會、領悟,并在實際運用中鞏固所學知識。最后再回到文本中找到其他“反問句”的實例進行印證。這個過程讓學生加深了對內容的理解,更學會了這一典型句式的具體運用,提高了語言能力。
“語言文字的運用”離不開“語文知識”,但只有“語文知識”的課堂是遠遠不夠的,從語文知識到言語智慧,需要一次質的飛越,其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讓我們探尋一條從“知識”走向“語用”之徑,讓學生張開語用的翅膀飛翔,如此學生必將創(chuàng)造大量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