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共興,苗泳
摘 要:診所式法學教育模式與法律援助之間的聯(lián)系是自然形成的,是應法律援助的需要和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對于構建我國法治社會具有一定的貢獻。目前法律診所教育遇到一定的發(fā)展瓶頸,對此我們應該從理念上重視實踐性教學方式,對法律診所的地位進行法律保障,彌補運轉經(jīng)費,開拓教師資源,解決診所法律援助在各地區(qū)分布不平衡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診所;法律援助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9-0194-03
診所式法學教育不是在我國土生土長起來的,而是最先興起于美國的一種法學教育方式,我國把這種教育模式移植過來,是對法學教育模式的一種創(chuàng)新,這種法學教育模式是在醫(yī)學院的診所實踐教育模式基礎上的借鑒與創(chuàng)新,因此稱之為“診所法律教育”。中國的診所式法律教育是在美國福特基金會的資助下開始發(fā)展的。繼2000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申請參加診所式法律教育項目后,更多法學院校加入該項目并設置了與之相應的“法律診所”課程,從而對學生進行診所式教育。這一教學方式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推動我國法學實踐教學和法律事業(yè)的發(fā)展。
一、法律援助與診所式法學教育的關系
法律援助在國際范圍內已被廣泛接受和認可,從學術層面到政治領域、從政府行為到民間活動,使用頻率極高,已成為檢驗一個國家政治、經(jīng)濟、現(xiàn)代化、文明化、民主進步化的標志之一。在我國一般認為,法律援助是在法律援助機構的指導和協(xié)調之下,由法律服務人員為無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的當事人提供免費法律服務的一項司法制度,提供免費法律服務的人員一般包括律師、基層法律服務者、公證員等,接受法律服務的人員包括涉及訴訟或非訴訟事務的當事人[ 1]。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源于我國憲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法律援助條例》中規(guī)定了政府性質的和非政府性質的兩種法律援助方式,而診所法律援助是由《法律援助條例》規(guī)定的“其他社會組織”提供的,屬于非政府性質的民間法律援助。
診所式法學教育由于是一種新生事物,如何操作的細節(jié)問題有待研究,但就這一教育模式大體的方向普遍觀點是一致的,是法學院校的學生不再僅僅是記憶書本、法條的內容,而是親自為當事人提供代理服務,在代理過程中把學到的法學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親自接見當事人,傾聽當事人講述的案件事實,書寫法律文書,法學理論和法條不再是“死”的光憑記憶的知識,而是應該轉換為“活”的能夠解決當事人問題的技能。學生在轉換角色的過程中不免要產(chǎn)生疑問,這時需要教師的指導,幫助學生了解實體法和程序法背后的東西以便靈活運用。教師的指導是“幕后”的,學生的代理工作是“前臺”的。
法律援助與診所式教育作為兩種事物,二者當然有不同的地方,就目的而言,法律援助是司法制度的組成部分,是為了使普遍的當事人無論經(jīng)濟地位如何都能實現(xiàn)法律的公平對待,實現(xiàn)實質上的公平正義,而診所式教育畢竟是法學院校的一種教學手段,是為了實現(xiàn)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雙贏。然而法律援助與診所教育之間同時也具有互補性,法學院校需要不斷發(fā)展完善實踐性的教學方法,利用法律診所進行法律援助正好可以為法學院校所用,而法律援助同樣也需要不斷發(fā)展,正好可以利用診所教育這一模式壯大自己的隊伍,利用有限的資源為更多的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梢哉f法律診所已經(jīng)成了法律援助的組成部分,法學院校開展診所教育本身就是在進行法律援助。
二、診所式法學教育于我國出現(xiàn)的必然性及意義
(一)法律需求急劇上升,法律援助供需矛盾突出
經(jīng)過多年的普法,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日益增強,公平正義觀念深入人心,法律援助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而提供法律援助的專業(yè)人員數(shù)量并沒有隨之增加,或者說是增加的量趕不上法律援助增加速度。政府法律援助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的差距越來越大,法律援助制度的初衷無法全面落實。另外,現(xiàn)在律師、基層法律服務者、公證員已越來越市場化,在市場經(jīng)濟利益驅動下,律師、基層法律工作者、公證員不可能大量無償?shù)爻薪臃稍讣_@就需要擴充法律援助隊伍,吸收社會各界的力量,擴充法律援助渠道,診所式法律教育應時而生。
(二)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合格法律人才
在診所教育中,學生把抽象的知識拿到實踐中運用,得到了真實辦理案件的機會,不再是法律知識的模擬,而是身臨其境,真實地代理當事人,直接從當事人講述的瑣碎事實中分析出案件事實,直接搜索所需的證據(jù),能夠鍛煉學生的法律技能。法律診所使學生置身于法律服務人員的真實境地,要求學生斟酌法律、權衡利弊、思考法律與倫理道德的關系,在維護當事人利益問題上追求最大化,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優(yōu)秀法律人才。
(三)貫徹依法治國方略,構建和諧社會
我們正在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努力奮斗,而法治國家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法學教育的成功與否。法學院校承擔著培養(yǎng)合格法律人才、弘揚法治精神的重任,法治國家的目標能否實現(xiàn)、實現(xiàn)的程度如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要以法學院校的教育狀況為基礎。目前法學教育理論性強,實踐性弱,需要進一步完善法學教育的實踐性教學模式,而法律診所可以擔當起這樣的重任。如此,法律診所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義務的法律援助,化解社會中出現(xiàn)的矛盾與隔閡,使社會恢復有序的狀態(tài),對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一定積極意義。
三、“診所式法學教育”的發(fā)展困境及解決途徑
(一)教育理念的轉變
我國一直以來重視理論教學,輕視實踐性的教學,認為法學高等教育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理論知識體系,對于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沒有明確的目標。這種“填鴨”式的教學使學生成了學習的客體,而沒有把他們作為主體。這來源于大陸法系經(jīng)院式的教學方式,強調法律的概念性、理論性、邏輯性。我國成文法的歷史傳統(tǒng)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這一趨勢。教學方法上體現(xiàn)為講授式教育占絕對的主流,而實踐教學方式大多流于形式。但法學絕非象牙塔,人們學習法學是為了應用,法學教育是職業(yè)化的教育。學生畢業(yè)后不管是否從事司法業(yè)務,他們的工作是不可能脫離法律應用的。對此我們需要轉變教育理念,重視包括“法律診所”在內的實踐性教學方法。我們應該看到“法律學本身便是一種實踐理性;它不僅僅是一整套自恰的知識體系,更是一套以問題為指向的解決社會矛盾與沖突的方法”[2]。
當然,我們對實踐性教學方法的重視并不等于就是對理論教學的輕視,而是不能絕對地進行理論灌輸,在法學教育中應該理論和實踐并重,通才教育與職業(yè)教育并重,我們所說的“通才”并不是指可以從事一切行業(yè)的人才,而是指在法律職業(yè)范圍內的人才,是各部門法融會貫通、不單單只是從事司法職業(yè)的通才。畢竟,我國是“成文法典”模式,這決定了我們的前期教學應該是理論性的、系統(tǒng)性的,注重法律的通識教育,使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法律原理、規(guī)則體系,了解法律的演變過程,懂得“法”究竟是什么,在此基礎之上再進行實踐性的教學、職業(yè)性訓練,讓學生運用到實踐當中去。
(二)為法律診所的地位提供法律保障
當前我國法學院的法律診所基本上處于自我發(fā)展狀態(tài),國家并沒有給予相應的支持,沒有關于其法律地位、權利義務的明確規(guī)定。這導致法律診所無法取得官方部門的積極配合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作為法律診所的主體學生在辦案過程中身份不明,無法保障學生代理的各種權利。這無形之中打擊了學生工作的積極性,更不利于案件的解決。
對此,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做法,規(guī)定高校的法律診所的學生可以以獨立的身份代理案件,為高校學生代理案件奠定法律基礎。參與法律援助的學生在代理案件過程中遇到的困境與定位,筆者認為可以由相關部分牽頭,定期在教育部門和政府其他行政部門聯(lián)合開展“法律診所”的探討與交流,以此既可以加快對法律診所的發(fā)展與宣傳,又可以加大行政部門和司法部門對法律診所的關注,這樣學生在辦案過程中的就會如魚得水。
(三)彌補運轉經(jīng)費,開拓教師資源
診所教育中,教師是重要的主體因素,因為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需要教師的指導。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然是實踐性教學,教師必須具備實踐操作能力和經(jīng)驗,同時基本的理論素養(yǎng)也必不可少,二者缺其一就無法指導好學生。而達到這樣水平的教師為數(shù)不多。另外,對教師職稱的評定一刀切問題也導致了診所教育師資匱乏。因為目前的職稱評定標準主要是看教學任務量與科研成果,教師的主要精力用在了課堂教學與論文寫作上,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指導學生辦案中去。
另一方面,法律診所本身決定了這一教學方式的成本比其他的教學模式較高,原因在于這一教育模式是實踐性的,由于學生要實際代理案件,至少需要一定的辦公場所,會產(chǎn)生一定的差旅費、食宿費、辦公用品費等。由于法學院校開展診所教育提供法律援助具有非營利性,其在提供法律服務時是需要減免收費的,又不能和現(xiàn)有的官方法律援助機構一樣可以得到直接撥款。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法學院校開展診所教育、進行法律援助的實際效果[ 3 ]。
對此,我們要優(yōu)化法學教師的結構,應該鼓勵教師從事實踐性活動,比如說從事兼職律師、到有關機關掛職等。另外,明確診所法律教育課程的課時,給予有突出貢獻的指導老師相應的物質與精神獎勵,減輕從事實踐教學指導教師的科研壓力,也就是說應該把從事理論教學與實踐性教學的教師職稱評定標準分開,形成有利于實踐教學的教師結構。
至于經(jīng)費不足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多渠道籌集資金。不能僅僅依賴法學院校為數(shù)不多的撥款,不能被動地等待,而應該主動地爭取?;I集資金應大力拓展與社會各界的合作,努力獲得國家機構、教育界、司法界、企業(yè)界、基金會等有關組織的支持。當然也可以與相關的企業(yè)建立雙贏的合作關系,以向這些企業(yè)提供法律咨詢?yōu)楸WC從而得到相關企業(yè)的資金。通過這些支持和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貫徹資源合理利用和優(yōu)化互補的原則。另外,政府應結合學校開展法律診所的情況,在法律援助經(jīng)費預算方面給予學校一定的資金作為法律診所的專項資金。
(四)解決診所法律援助在各地區(qū)分布不平衡問題
診所法律教育肇始于現(xiàn)實主義法學對傳統(tǒng)經(jīng)院法學教育的批判,這種教學模式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就近代理真實的當事人辦理真實的訴訟 [ 4 ]。但是我國當今一個不容忽視的現(xiàn)狀是我國高等院校的分布擁有很大的集中性并且出現(xiàn)嚴重的不平衡,與此同時我國法律診所教育發(fā)展不足與宣傳力度不大,這一系列的情況必然導致法律援助在地區(qū)方面有很大的差異。
教育資源的分布不均短期內難以解決,但診所法律援助應盡量避免由此帶來的不足,筆者認為可以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可以開展各種全國性和地區(qū)性的關于“診所教育”的理論探討與學習,特別要加大教育資源匱乏的地區(qū)的學習與指導。另一方面可建立對口支援渠道,鼓勵北京大學、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等知名院校的法律援助指導老師定期到教育資源缺少尤其是法律資源匱乏的地區(qū)進行援助與指導,并且教育部門要把這種援助作為教師評定職稱與獲得相關獎勵的考核指標之一。
另外,雖然法律診所教育在我國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畢竟是一種新興事物,這本來是一種法學院校的教育模式,而至今有一些高校對此不甚明了,甚至是一無所知,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怪事”,說嚴重點是到了“荒唐”的程度。所以說,這一教育模式即使再好,我們也不能抱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陳舊觀念,而應該對診所式教育模式大力宣傳。使人們逐漸接受這一新興事物,只有這樣,法律診所這一教育模式才能在更多的高校扎下根,進而進行普遍實踐。再者,我們可以充分地利用網(wǎng)絡的力量,借此發(fā)布高校法律援助的工作地點與相關信息,這樣既能為法律援助機構提供更多的案源,又能讓更多的人運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利。
參考文獻:
[1]楊繼慧,牛玉璞.法律診所式教學與法律援助[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 2009(2):105.
[2]賀衛(wèi)方.本科與后本科:法學教育的轉軌試驗[J].21世紀商業(yè)評論,2005(11):149.
[3]張麗麗.法律援助制度與診所式教育結合之研究[J].大家,2012(6):11.
[4]朱景文.對西方法律傳統(tǒng)的挑戰(zhàn)——美國批判法律研究運動[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199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