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禹含 趙洪星
(西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華南虎》教學述評
陶禹含 趙洪星
(西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華南虎》是中學教材的一篇課文,它是詩人牛漢在湖北勞動改造時所作的一首現代詩。這樣一首內蘊豐富的詩歌在中學教學中應該教什么,采用什么方法,達到怎樣的效果是值得教師用心思考的。本文梳理了具有代表性的15個課例,就其在課堂教學中“實際教了哪些內容”做相對全面的綜述和評議。
《華南虎》 教學綜述 評議
《華南虎》是詩人牛漢在1973年6月在湖北咸寧文化部干校勞動“改造”期間所作的一首抒情詩。《華南虎》一詩展示在特定時代詩人遭受了巨大的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但他并未屈服,表達了中國人掙脫束縛、追求自由的頑強斗爭精神和堅強不屈的人格氣概。下面通過具有代表性的15個課例,就其在課堂教學中的展現做相對全面的綜述和評議。
從15個課例來看,《華南虎》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三:(1)讀準字音,學習有感情地朗讀本詩;(2)通過朗讀和鑒賞詞句的方式勾勒華南虎的形象,并能用簡要的語言概括;(3)理解詩歌象征手法的運用,通過介紹詩歌背景體會華南虎形象的象征意義,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主要教學內容:有的以反復朗讀為中心,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進入詩歌情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以賞析華南虎形象為重點,通過精讀課文和逐句分析,還原詩中的華南虎形象,體會意象蘊含的深沉情感;有的重在結合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資料,講解詩歌的象征手法,體會華南虎形象的象征義,學習華南虎掙脫禁錮、追求自由、堅強不屈的精神。
1.教學內容重在反復朗讀,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進入詩歌情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是一篇現代詩歌。詩歌相比其他文體往往具有篇幅短小,情感充沛,富有音韻和節(jié)奏的特點,因此較適合通過吟詠的方式體會詩歌中的情感,品味詩歌雋永的語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劉丹丹老師《華南虎》的課堂教學。劉老師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初步了解詩歌大意,接著對詩中的生詞進行講解,掃清了生詞障礙。劉老師請學生舉手朗讀并進行評價。評價過兩位同學的朗讀,大家齊讀課文,讀完課文,老師泛讀課文,并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思考問題,回答時把依據的原文找出來。
2.教學內容以賞析華南虎的形象為重點,通過精讀課文和逐句分析,還原詩中的華南虎形象,體會意象蘊含的深沉情感。具有典型性的案例是老師的課堂教學。劉老師在朗讀了一遍課文后,立刻要求學生以關鍵詞的形式形容詩人筆下的華南虎,并找四位同學到黑板上寫下答案。接著,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發(fā)問上臺寫關鍵詞的同學,讓學生解釋關鍵詞的得來,對詩中詞句展開聯想。如一個學生提到老虎“不肯屈服”時,老師引導其帶領全班同學深入文本中,賞析“灰灰的水泥墻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溝壑。像閃電那般耀眼刺目!”。通過精讀課文,深入分析重點詩句,勾勒華南虎的形象氣質,揭示華南虎形象蘊含的不羈性靈,充分關注華南虎形象的復雜性和深刻性,而不僅僅將它當做自然界的動物看待。
3.重在結合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資料,講解詩歌的象征手法,體會華南虎形象的象征意義,學習華南虎掙脫禁錮、追求自由、堅強不屈的精神。具有典型性的是凡老師的課堂教學。凡老師在導入階段選取兩首歌曲,一首借物喻人,一首直接抒情,但表達同樣的主題。他讓學生比較優(yōu)劣,學生紛紛選擇具有象征意味的《小白楊》,他對象征手法生動講解,引出課文。老師出示詩人牛漢的個人資料,讓學生結合詩人背景閱讀詩歌。深入閱讀后,通過詩歌創(chuàng)作時間引出詩歌的寫作背景,最后簡要分析課文,引用張志新、林昭等史料,進一步指明“華南虎”不僅是一個可憐的動物,更象征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中國廣大遭受迫害卻堅強不屈的人們。
1.關于《華南虎》的教學內容
在16個課例中,《華南虎》的教學內容包括形象分析、技巧講解、主題解讀、寫作訓練等方面,大多數老師都對華南虎的形象進行了充分細致的分析。在主題解讀上,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級的一篇課文,老師通常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體會詩歌,發(fā)現詩歌主題。在技巧講解上,本文主要講解象征手法的運用,有的老師在出示背景資料、深化主題后對象征手法稍有提及就回到了文本解讀,有的老師則在一開始就為學生解釋什么是象征,為后文引出象征手法做鋪墊。一些老師在最后的寫作訓練要求學生用象征手法寫短文,具體實踐寫作技巧。在寫作訓練方面,一些老師設計的是“華南虎的自白”,意在使學生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一些老師設計的是“寫出你喜歡的小動物的氣質”,意在讓學生運用象征手法,一些老師沒有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認為在技巧講解方面,有必要給予足夠重視,因為新課標提倡設定知識與能力的教學目標,對技巧的講解是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象征不僅是一種寫作技巧,更是一個重要的修辭方法,一句兩句匆匆?guī)н^,是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象征手法的,更不用說應用了。最后的寫作訓練環(huán)節(jié)是不可缺少的。課標要求語文課要鍛煉學生“聽說讀寫”的全方面能力。寫作能力的鍛煉往往在課堂中被忽略,這不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發(fā)展。進行一個隨堂或課后寫作小練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復習所學知識,深入理解課文,更是將理論練習實踐的絕佳機會,促使學生將知識轉化成能力。
2.關于《華南虎》的活動模式
對《華南虎》的活動模式的評議主要依據過程與方法這一教學目標。對于《華南虎》這篇課文,教師傾向于采用興趣模式,主導模式,自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興趣模式,主要是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感興趣,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采用這一活動模式的典型是君老師。君老師一開始就富有活力,采用成語和俗語接龍的“串串香”活動活躍氣氛,讓學生說出與虎有關的成語。接著開展“畫皮畫骨”的比賽,具體是男女生配合,女生“畫皮”——說出華南虎的外在特征,男生“畫骨”——說出華南虎相應的精神氣質。通過這一活動,學生進入課文情境中,積極主動地分析“華南虎”的形象,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主導模式是老師廣泛采用的模式,就是以老師為主導,學生參與的方式開展教學。就形象分析來說,是老師引導學生思考,老師對“華南虎”形象的深層原因進行發(fā)問,學生作答。這種模式具有較強的操作性,便于教師掌控教學內容,缺點在于課堂氣氛較沉悶,難以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不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采用自學模式的代表案例是王冬艷老師的課堂教學。王老師采用課前分組完成問題,課堂集中展示的方式開展教學,教師所布置的問題幾乎涵蓋了所有教學內容,小組成員按照問題順序輪番上臺展示,最后老師總結。這種模式的好處在于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將課堂真正交給了學生。但是,這種模式也有缺陷,就是過于依賴學生自學,老師沒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七年級學生心智尚未成熟,缺乏社會經驗,對詩歌的領悟能力遠遠不及教師。因此,探究結果較淺顯,浮光掠影,沒有體會到詩歌的深沉情感。通過以上三種活動模式的分析,我認為應該采取多種活動模式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教學,取長補短,打造先進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富有生趣的語文課堂。
3.關于《華南虎》的主題
對《華南虎》的主題解析是從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出發(fā)的。由于詩歌具有多義性,不同老師對詩歌主題的解讀不盡相同。對于《華南虎》這首詩歌,有的老師對它的解讀還停留在文本表面,只是將這首詩理解為詩人對被囚禁的華南虎的同情,讓學生愛護動物,富有同情心;有的老師則對本詩的解讀過于狹隘,將本詩的主題限定為對烈士林昭的悼念,強調了文學的典型性,卻忽視了詩歌內涵的多義性;一些老師對主題的處理比較開放,既有對動物園中老虎的同情,又有作者對自身境遇和精神狀態(tài)的影射,還有對廣大遭受苦難而剛直不屈的中國人的肯定,闡釋詩歌主題的多義性。比較這三種主題的解讀,我認為第一種解讀過于淺顯,沒有結合具體的時代背景對詩歌進行深入挖掘,對詩歌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沒能對學生的思想情感產生震動和影響。第二種解讀有些僵化,詩歌具有模糊多義的特點,并不一定有確切的現實中的抒情對象,因此,將詩歌與具體人物強拉關系,有失牽強。而且,這樣的解讀使主題喪失了普遍性,使學生很難產生情感共鳴。第三種解讀較妥當,它注意到主題的深化是由淺入深的,貼合作者的情感理解詩歌文本,由表及里,層層深入,最終對主題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析,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了詩歌情感,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
[1]蔣德均.中學詩歌教學方法探微[J].福州:教育評論,2005(1).
[2]丁瑛.《華南虎》教學案例[J].北京:語文建設,200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