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摘 要: 自古以來,風花雪月,便是詩人永恒的歌詠對象,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堪稱寫月第一人,他的詠月詩,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意境優(yōu)美,感情豐富,蘊含中國文人對月抒懷的各種情愫。
關(guān)鍵詞: 李白 詩歌 明月情懷
歷史的長河浩蕩流淌,時光轉(zhuǎn)瞬更迭,月卻是亙古不變的那一輪明月。這清明夜空中的一輪皎皎明月,引發(fā)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幽思。有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人生哲理;有五柳先生“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南山閑適;有南唐后主“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失國愁腸;有清人張潮“月下聽蟬,旨趣益遠;月下說劍,肝膽益真;月下論詩,風致益幽;月下對美人,情真意篤”的無邊遐想。其中與月結(jié)下不解之緣、視明月為知己的是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在李白現(xiàn)存的九百余首詩歌中,有關(guān)明月(秋月)的詩就有七十四首,據(jù)花房英樹《李白詩歌索引》統(tǒng)計,“月”及其同義詞在李白的作品中出現(xiàn)過四百次之多。李白對明月是情有獨鐘的,皎皎明月是他寂寥失意時對酒當歌的知己,是他愜意人生時引吭高歌的聽者,是他思家懷鄉(xiāng)時寄寓愁心的鴻雁,這一輪千古明月見證了李白詩歌的雄奇飄逸,也承載了詩人浪漫奔放的情思。
一、相思之月
人們所接觸的自然萬物之中,再沒有什么東西比月亮更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此時此地與彼時彼地,什么東西都有變化,唯獨月亮沒有變化,因此很容易由月亮引起各種念舊的感情,在夜明如洗的夜晚,想起遙遠的故鄉(xiāng)、朋友、親人,甚至古人,產(chǎn)生真摯而美好的懷念之情。
1.思鄉(xiāng)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這首《靜夜思》是中華泱泱五千年文化中最廣為流傳的經(jīng)典之一,被譽為“千古思鄉(xiāng)第一詩”。更深夜靜,月光清冷,遠客思鄉(xiāng),親人游子同沐一輪明月,怎不勾起羈旅之人對故鄉(xiāng)的深切思念?全詩由“疑”而“望”再及“思”,因之思鄉(xiāng)之切,才情思恍惚,眼且迷離;也因之思鄉(xiāng)之切才仰望既久,望眼欲穿只得低頭沉思,且思念愈深。凡此種種情愫在這三個字中淋漓地向我們渲染開來。詩人遠離家鄉(xiāng)親人,常年漂泊在外,不免對月而頓生思家念遠之情,這種濃厚的思鄉(xiāng)之情,在《游秋浦白苛陂二首》中足見一斑?!疤旖枰幻髟?,飛來碧云端。故鄉(xiāng)不可見,腸斷正西看”。由碧云端的一輪明月,引發(fā)詩人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隔著重重的山水,“故鄉(xiāng)不可見”,滿腔愁腸寸斷,只能遠遠朝著故鄉(xiāng)的方向久久凝望,感情是多么深沉綿長。明人胡應(yīng)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保ā对姅?shù)·內(nèi)編》)這首《靜夜思》可以說是李白詩歌的“自然”和“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的藝術(shù)特色的極好說明。
2.懷念友人。除卻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外,李白的明月詩歌寄予了對友人的深摯情懷,其中“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一句,千年來便感動了無數(shù)的讀者。好友王昌齡左遷龍標,于是詩人將自己對朋友的思念關(guān)切安慰寄托給天上這輪澄澈的明月,愿這祝福能通過明月遙寄友人。此句堪稱借詠月抒寫友情的千古絕唱,其中那如明月般純粹的友情也是為千百年來人們所艷羨的。詩人還有“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長相思》),“自華若夜雪,見此令人思”(《秋山寄衛(wèi)慰》),“白云還自散,明月落誰家”(《憶東山》之一)等詩句,同樣寄予了對親人友人的思念?!皡s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這是無言的相思化作空中玲瓏秋月。“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夜泊牛渚懷古》),秋月當空,知音難覓,無限的惆悵向誰訴?
3.歌詠征人思婦的兩地相思之情。最著名的要數(shù)那首《關(guān)山月》:“明月出關(guān)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yīng)閑?!庇秩纭蹲右箙歉琛菲淙骸伴L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贝藭r的明月不但有相思之意,更蘊涵悲涼凄婉。征人思婦,兩地相思,共看一輪明月,豈不叫人苦顏嘆息?秋風吹不盡玉關(guān)情,但愿早日平胡虜,罷遠征。
二、孤獨詩意之月
1.孤獨之月。巴蜀秀美的山川滋養(yǎng)了詩人的慷慨激情和勃發(fā)才情,然而在京城長安他卻淪為一個御用文人,不得已常在皇帝妃子和達官貴人們的酒宴上作附庸風雅的助興一用。當時,詩人這種有志難申、知音難遇的苦悶可想而知,于是寫下那首孤獨凄清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倍嗄陙淼钠矗c他朝夕相伴的只有酒,在這無盡的寂寥中能知他懂他的唯有這亙古不變的一輪明月。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寫盡他的失意人生,月影無情,相約無期,縱豪逸一世,竟凄清獨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這就是清狂的李白,一直驕傲地不肯低頭,對污濁的現(xiàn)實表示輕蔑,又流露出深深的孤獨感。同樣善解人意的明月在《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一詩中也出現(xiàn)過:“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翠微橫沉,綠竹幽徑,青蘿裊娜,景色恬靜優(yōu)美。暮色已臨,月兒逐漸升上天幕,脈脈含情,善解人意,用她的清輝給詩人照亮,相伴歸還。還有《送楊山人歸嵩山》中對明月的依戀:“長留一片月,掛在東溪松”,在深重的孤苦中,難得一知己,而這知己卻是高掛在萬里之遙天際之上的同樣孤苦的明月,這卻是詩人的悲哀。
2.詩意之月。月亮是那么美麗皎潔,月光是那么清輝朦朧,謫仙人李白很自然地把詩情畫意寄托在明月上,描繪了一幅幅美麗詩意的圖畫。綠水素凈月,月明白鷺飛,是那么清新明麗,宛如淡彩尺幅一般,碧水,素月,白鷺,色彩及其明快清新,意境如許恬淡明麗。這樣的詩句全然不輸于王魔詰詩中有畫的清幽明麗。又如“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清溪行》),“山明月露白,夜靜松風歇”(《游泰山》其六),“波光搖海月,星影入城樓”(《宿白鷺洲》),“月隨碧山轉(zhuǎn),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等等,里面的詩情畫意,怎能讓讀者不為之傾倒?又如“玉蟾離海上,白露濕花樹”(《初月》),“閑窺石鏡清我心,綠蘿開處懸明月”(《廬山謠》),“搖蕩女蘿枝,半掛青天月”(《憶秋浦桃花舊游》),這些詩句或幽冷雋永,或刻削古峭,無一不具有一種童話般的幻想色彩,景物是真實的,極為尋常的,卻又好像是在夢幻中看見的,給人一種清輝朦朧的詩意感覺。李白有時顯露出童稚般天真的性格,最有趣的要數(shù)賒月: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昔日繡衣何足容,今宵酒與君傾。且就東山賒月色,酣歌一夜送淵明。(《送韓侍御之廣德》)李白詩中從無賒酒,卻有賒月。酒是要用錢買的,沒錢的時候就用五花馬,紫綺裘,龍泉劍去交換。同自然打交道要容易得多,“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即使要買,也可以賒。這種妙趣橫生的想象,表現(xiàn)出詩人以天地為衾枕的浪漫情懷。
三、見證哲理之月
1.見證之月。明月在帶給人們無限柔情的同時也帶給人們深深的思索,讓人撫今追昔,感懷歷史人事的滄桑變遷。這時,那一輪明月既是自然之物,又是歷史興亡的見證人,還是詩人感嘆世事的代言人。以月詠史,月依舊是舊時的月色,而歷史卻發(fā)生了變化,冷月無聲。“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李白《蘇臺覽古》)。人間社會歷史盛衰興敗變化,只有照射在西江水上的月光依舊,以時空永恒的月亮意象表現(xiàn)深沉的歷史人生悲慨。此詩與“城郭為墟人代改,但有西園明月在”、“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汝墻來”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人借助永恒的時空意象——月亮,傳達了對于歷史短暫無常的人生一次次對比,把人生悲哀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又含蓄深綿,以此寄予悲劇意識。詩人用月亮觀照歷史的變遷,注入深沉的歷史感慨,抒發(fā)對朝代興亡的哀傷之感和對宇宙永恒的感嘆。水月常圓,冷月無聲,懸掛在天空中的那輪明月亙古不變,而人生短暫和古今盛衰之感慨然而出.
2.哲理之月。望月懷遠,感悟思人,使人浮想聯(lián)翩。有時那孤獨的明月似乎就是詩人處境的寫照,月亮的清純又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反映。那清純的明月里沒有一點點污濁與黑暗,這與詩人的理想追求何等相似。當物是人非之時,歷經(jīng)滄桑之后,抬頭一望,那月亮還是原來的模樣,依舊在高空俯瞰下面的世界,這常會引起人們對宇宙永恒而人生有限的感慨,李白的《把酒問月》這首詩,就說明一個哲理,其藝術(shù)成就與后世蘇軾問月詞堪稱合璧?!扒嗵煊性聛韼讜r?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若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fā)。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白兔搗藥秋復(fù)春,嫦娥孤棲與誰臨?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惟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李白從“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朦朧醉意中追問“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的人生哲理,生發(fā)“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從而把時間對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這一永恒的自然規(guī)律宣泄得淋漓盡致。整首詩除中間兩句用神話點綴之外,整首句句寫實,語言樸素猶如兒歌,卻又通篇貫穿哲學的沉思。造化的無窮與人生的短暫,是人類永遠無法克服的矛盾。李白問月詩表述的正是這種人人都能理解的矛盾并由此產(chǎn)生的苦惱,表現(xiàn)得巧妙生動,又極為質(zhì)樸,從而使我們對詩人倍感親切。我們讀詩時想起李白,正如李白寫詩時想起在他之前的古人一樣,會產(chǎn)生一種莫可名狀的傷感,同時也能得到難以言喻的慰藉。既然古人今人以至未來的人都要面對同樣的矛盾和苦惱,就使世世代代的人彼此溝通,產(chǎn)生某種感情的共鳴,溝通的媒介便是大家都能見到并會由它引起遐想的月亮。詩的奧妙就在把人人都可以理解的感受用獨特的方式說出來。“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月亮象征宇宙的永恒,寄予詩人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宇宙中的月亮代表人生的追求與哲理的升華。月亮時晦時明,時缺時圓,周而復(fù)始,它一直在運動中,是永恒的象征。人生和歷史的歷程卻不會恒守常態(tài),因此象征永恒的月亮便常常作為生命有限的對照物出現(xiàn)在詩人的創(chuàng)作構(gòu)思中。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從月與人的關(guān)系中認識到人生的短暫和月亮的永恒性,從而促使人們追求生命的沉醉與審美的超越。
參考文獻:
[1]復(fù)旦大學古典文學教研組選注《李白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10.
[2]吳宏鑫.中國古代文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
[3][清]王琦.李太白全集注.中華書局出版社,1977.9.
[4]王運熙.李白研究.作家出版社,1962.
[5]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出版社,1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