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容民
摘 要 目的:觀察小柴胡湯加減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方法:收集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100例,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治療組采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對照組給予甲磺酸倍他司丁片(6.0 mg,3次/d)治療,對比兩組療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86.0%,對照組總有效率60.0%,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小柴胡湯加減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有一定臨床療效。
關鍵詞 椎動脈型頸椎病 小柴胡湯
中圖分類號:R681.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3)08-0035-02
Effect of Xiaochaihutang added or subtracted with
ingredi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vertebral artery cervical spondylopathy
BIAN Rongmin
(Guangm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Haifeng Farm , Dafeng City of Jiangshu Province 224153, China)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常見類型,以眩暈為主要癥狀。本病好發(fā)于中老年人,隨著人口老齡化及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其發(fā)病率呈顯著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已成為影響人們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的常見疾病。本文報道運用小柴胡湯加減辯證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50例取得的較好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患者納入標準
參照《上海市中醫(yī)病證診療常規(guī)》(第2版)[1]中的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標準。①有頸椎慢性勞損,感受風寒史,或有頸椎退行性病變; ②頸項背疼痛,頭痛,眩暈,耳鳴,耳聾,視物不清,有體位性跌倒;③旋頸試驗陽性;④X線片顯示橫突間距變小,脊椎關節(jié)增生,CT檢查顯示左右橫突孔大小不對稱,一側相對狹窄,MRI檢查有椎間盤突出,椎動脈變細,迂曲或完全梗阻。
1.2 排除標準
①腦外傷、顱內病變、高血壓引起的頭痛、眩暈;②眼源性或耳源性眩暈;③頸椎及椎管內腫瘤,骨關節(jié)結核,頸椎骨折、脫位、嚴重急性外傷引起的脊髓、神經損傷;④合并心肝肺腎等嚴重原發(fā)性疾??;⑤孕婦及哺乳期婦女。
1.3 臨床資料
10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均為本院門診及住院病例,全部符合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齡40~65歲,平均 (55.76±4.11)歲,病程3個月~8年。對照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齡42~68歲,平均 (57.52±3.87)歲 ,病程4個月~9年。
1.4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小柴胡湯加減法治療,柴胡9 g、黃芩9 g、半夏9 g、黨參15 g、炙甘草3 g、生姜3片、大棗 5枚。湯劑加減有:①舌質紅、舌苔黃、脈弦滑者去生姜、大棗、半夏,加生地9 g、澤瀉15 g、生龍牡30 g、白芍15 g、梔子9 g、丹皮9 g、車前草30 g、川牛膝9 g。②舌苔白膩、脈弦滑者加白術9 g、陳皮9 g、天麻9 g、茯苓12 g、澤瀉 9 g。③舌淡、舌苔薄白、脈弱者去黃芩、半夏,加炙黃芪15 g、當歸9 g、煅牡蠣15 g、白術9 g、陳皮6 g、升麻6 g。水煎服,每天1劑,分早晚2次口服,療程10 d。 對照組給予甲磺酸倍他司丁片6.0 mg,3次/d,療程10 d。
1.5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上海市中醫(yī)病證診療常規(guī)》(第2版)[1]中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治愈標準,治愈為原有癥狀、體征消失,頸椎及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好轉為原有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未愈為癥狀無改善。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兩組總有效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組50例中,治愈22例,有效21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6.0%;對照組50例中,治愈7例,有效23例,無效20例,總有效率為60.0%,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于中醫(yī)“眩暈”的范疇?!鹅`樞·口問》:“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其發(fā)病以虛證居多,其病位在清竅,病機是“氣虛血瘀,本虛標實”[2]?!端貑枴ぶ琳嬉笳摗罚骸爸T風掉眩,皆屬于肝”,肝藏血,體陰用陽,血虛則肝陽亢,上擾清竅;血瘀則肝郁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故升清降濁是治療本病的基本治療原則。筆者根據仲景少陽病“但見一癥便是,不必悉具”的指導思想,運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50例,取得了較好療效。方中柴胡、黃芪、黨參、白術、陳皮、升麻、甘草、生姜、大棗健脾益氣升清陽;黃芩、半夏、天麻、茯苓、澤瀉、生地、生龍牡、白芍、丹皮、梔子、車前草、川牛膝平肝、驅邪、降濁陰,氣機調順,則諸癥皆除。
參考文獻
[1] 上海市衛(wèi)生局. 上海市中醫(yī)病證診療常規(guī)[M]. 2版. 上海: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出版社, 2003: 386-387.
[2] 李采寧, 楊米雄.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病因病機與治療進展[J]. 中醫(yī)正骨, 2008, 20(2): 66-68.
(收稿日期:201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