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興祥
【摘 要】 在高中理科各科中,物理科是相對較難學習的一科。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老師要教好高中物理,不僅要有明確的教學目的,還要有嚴謹?shù)慕虒W態(tài)度和科學的教學方法。重慶課程改革后,針對物理學科的特點,老師們必須嚴陣以待。
【關 鍵 詞】 高中物理;教學流程;教學方法
一、完善物理教學流程
(一)監(jiān)控預習
首先要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學生通過預習,可以抓住章節(jié)的重點、難點,從而在上課聽講時有的放矢,主動獲取知識;同時,通過預習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理解能力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這也正是學習物理的目的之一。因此,老師要布置任務明確、可量化考查的預習作業(yè),否則會放縱學生,不能培養(yǎng)其良好的預習習慣。
(二)掌控課堂
課上40分鐘,要讓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課,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與老師互動配合。特別是在講公式、定理、定律時,需要給學生營造場景、留時間在心里默記,并在老師講解和舉例過程中加深理解。這樣當堂記憶,既能為學生節(jié)省課余時間,又能讓其在上課時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地投入課堂學習??傊谡n堂教學過程中,要通過提問、監(jiān)督、討論、留白等方式讓學生做到眼看、耳聽、口說、心想、手寫。
(三)安排復習
及時復習是學生有效提高學習成績的法寶之一。一些同學存在“聽起來懂,放下就忘,拿起來不會做”的現(xiàn)象,究其原因之一是沒有及時復習。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表明: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學到的知識如不抓緊復習,在一天后就只剩下原來的25%了。如果學生在沒有遺忘之前就及時復習,就會記得牢,學得輕松,事半功倍。因此,老師的作業(yè)布置需要具有內(nèi)容上的針對性和時間上的及時性,讓學生能對所學知識進行最“經(jīng)濟”、最合理的復習,而不會陷入浩瀚的題海中無法自拔。
(四)獨立作業(yè)
要讓學生在復習的基礎上再做作業(yè)。課后作業(yè)的目的有兩個:一是鞏固課堂所學的內(nèi)容;二是運用課上所學來解決一些具體的實際問題。這就要求學生在做作業(yè)時,一方面應該認真對待,獨立完成;另一方面積極思考,看知識是如何運用的,切忌“為了做題而做題”。高中生多有晚自習,對晚自習進行管理和輔導,有助于幫助學生提高作業(yè)的自覺性和作業(yè)完成效率。
二、課堂內(nèi)外皆有妙門
(一)培養(yǎng)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才愿意學習。愿意學習,才能找到學習的樂趣。有了樂趣,長期堅持,就產(chǎn)生了較穩(wěn)定的學習心態(tài)。把學習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是學生成長生涯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件事。經(jīng)日積月累,終會有所成效。因此,老師需要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趣味知識、成就激勵、戶外參觀等等。
(二)重視觀察和實驗
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必須通過觀察和測量才能獲得結論。所以,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對物理的學習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對學生而言,實驗一定要親自做。老師就得讓學生在觀看演示實驗和親自做實驗的基礎上,積極總結實驗方法,善于把課本上學到的實驗技能和方法運用到解決新實驗問題中去,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知識和技能遷移運用的能力。
現(xiàn)在,很多老師喜歡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以為只要大量做習題就能提高物理能力和考試成績,殊不知這已經(jīng)與新課改后的物理教學考試指導思想背道而馳。只有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敏銳的觀察力,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進而將其轉(zhuǎn)化為應試時的解題能力。
(三)傳授各種思維分析方法
經(jīng)常聽到學生反映“老師講課時聽著都明白,自己做題時卻不知從哪兒下手”,究其原因,就是學生還沒有一個正確的思維方法。因此,老師不能只講知識,更要“授之以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老師要做到以下三點:
1. 讓學生弄清物理基本概念和規(guī)律,使思維活動建立在概念和規(guī)律的基礎上;
2. 要按物理內(nèi)在規(guī)律進行思維,讓學生遇到一個問題,就弄清物體在什么條件下遵從什么規(guī)律、需用什么公式,只要物理過程搞清楚了,題目就容易做了;
3. 為學生總結幾種物理思維分析方法模式,諸如受力分析法、等效代替法、運動狀態(tài)分析法、能量狀態(tài)分析法、電路等效變換法、電路中電勢變化分析法等,因為學生所遇到的物理習題中有很多同類的習題,必須教學生學會用各種具有普適性的方法和步驟去解題。
(四)強調(diào)基本概念和規(guī)律
學習物理重在理解。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學生強調(diào)對物理現(xiàn)象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對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牢牢掌握。要讓學生重視得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規(guī)律的過程,以及推導出新的物理概念、定理和結論的過程。學生只有把道理弄明白,學會追根溯源,才能真正的理解。只讓學生死記硬背幾個結論,而不讓其明白道理,是教不出好學生的。
(五)解題思路點撥清晰
物理有自己的解題思路,可以歸結如下:讀題目→分析物理情境→建立滿足物理情境的物理模型→選擇該情境下的物理公式和規(guī)律→運用數(shù)學知識代入數(shù)值計算→與實際結合檢驗結果。建立好了模型,老師就能讓學生從紛繁復雜的物理題目中跳脫出來,以后不管遇到多少變化,總能萬變不離其宗了。
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外布置作業(yè)中,都不是以量取勝,而應講清、講透一道題、一類題,從而讓學生明確分析方法、解題思路,考場上自然能舉一反三。
三、培養(yǎng)學物理的好習慣
(一)練習的習慣
學生鞏固物理知識的練習不光是指要認真完成課內(nèi)習題,還要完成一定量的物理課外練習。但單純的“題海戰(zhàn)術”是不可取的,應該有選擇性地布置一些有代表性的物理題型。讓學生在做練習時遵循“讀、審、建、構、解、思”六步驟,即拿到一道題后,要讀明題意,審清條件,建立聯(lián)系,構造模型,正確解答,分類反思。
為什么有些老師很“敬業(yè)”,布置很多題,學生做題類,自己批改也累,但效果卻不好,這就是因為沒有讓學生會做題,或者說沒有讓他們在練題過程中養(yǎng)成好習慣,從而做了很多無用功。
(二)質(zhì)疑的習慣
孔子說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學習的開端、思維的動力。學生動腦積極思維,多質(zhì)疑,多解疑,才能真正弄清物理概念、規(guī)律的內(nèi)涵和外延,并提高表述能力。學生這種能力的養(yǎng)成,需要老師的指導,通過課堂上對物理現(xiàn)象、物理實驗的分析,或者課外興趣小組的開展,來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和習慣。
(三)總結的習慣
每學完一個板塊,要讓寫生把分散在各章的知識點連成線、鋪成面、結成網(wǎng),使學生學到的知識系統(tǒng)化、規(guī)律化、結構化,這樣運用起來才能聯(lián)想暢通、思想活躍。要重視知識結構,要系統(tǒng)地掌握好知識結構,這樣才能把零散的知識系統(tǒng)化。大到整個物理的知識結構,小到力學的知識結構,甚至具體到章,如靜力學的知識結構等。
(四)反思的習慣
學生都有這樣的體會:某一問題已學習、解決不止一遍,但再遇到相同的問題時仍一錯再錯。究其原因,是沒能認真改正錯題。改錯不是對每一道錯題在形式上重寫一遍,而是要通過認真地思考和反思,認識到自己原來出錯的原因,并對正確的解法真正心領神會,這樣才能消除再次出錯的可能。這就需要老師通過檢查錯題本、評改做過的試題、班級互助小組的設置等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反思的習慣。
總之,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明確有效的教學流程是開始和保障,傳授基本理論并讓學生掌握是基礎和前提,重視實驗是傳道授業(yè)的手段和利器,傳授思維方法是教學的關鍵和核心,讓學生養(yǎng)成好習慣、解決實際問題是教學的最終目的。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成為自信的陽光高中生。
【參考文獻】
[1] 李愛民.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學探討[J]. 成功:教育,2013(9).
[2] 李永. 高中物理探究式研究.成功[J]. 教育,2011(20).
[3] 張鳳云. 論新課標下高中物理探究式實驗教學[J]. 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