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漢書·百官五》講:“治亂之要,其本在吏”,管理好官吏的品性,使其在制度的“籠子”里遵守廉政規(guī)范、忠于職守、勤于政事。為了保障清廉儉樸的思想與風格,必須重典治吏,以法律制度懲治貪污,獎罰分明,弘揚廉潔之風。清代學者唐甄曾講過:“天下難治,人皆以為民難治也,不知難治者,非民也,官也?!薄肮佟笔巧鐣芜\轉(zhuǎn)、百姓安穩(wěn)的重要基礎,是國與民的橋梁與樞紐。因此,應該嚴加懲治官員腐敗。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初就非常強調(diào)法律的重要性,指出:“今嚴法禁,但遇官吏貪污蠹毒吾民者,罪之不恕?!辈扇婪ㄖ贫?,矛頭指向貪官污吏,效果顯著。官場清明才能社會安穩(wěn),百姓安生。貞觀年間,力倡儉約,嚴懲戒貪,為官者清廉儉樸,上行下效,社會風氣良好,“二十年間,風俗簡樸,衣無錦繡,財帛富饒,無饑寒之弊”,“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馬牛布野,外戶不閉”。良好的社會風氣與民俗,關(guān)鍵是為官者做好表率,不貪圖享樂,不貪圖名利。戰(zhàn)國時公儀休身為魯相,告誡官員不與民爭利,有了國家俸祿這個“大利”,就不要再與老百姓爭“小利”,也就是說“使食公祿者,不得與下人爭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原文節(jié)選】
求木之長①者,必固②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③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④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⑤,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重點注釋】
1.長:生長,生發(fā),作動詞用。
2.固:使……穩(wěn)固,牢固,使動用法。同“遠”,使……流得遠。
3.浚(jùn):疏通,深挖,動詞。
4.當:主持,掌握。
5.域中:天地間。居域中之大:占據(jù)天地間的一大(道大,天大,地大,王大)。
【原文釋義】
臣聽說要想讓樹木長得高大茂盛,一定要穩(wěn)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長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要想使得國家安定穩(wěn)固,一定要積聚道德民心。源頭不深卻希望河水流得長遠,樹根不穩(wěn)固卻要求樹木高大茂盛,德義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有序,臣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像陛下這樣)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帝位重權(quán),處在天地間最高位置,(應該)推崇皇權(quán)的高峻,永保永無止境的美善。不考慮安逸中存在的危險,不戒除奢侈而力行節(jié)儉,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這就像砍斷樹根卻要求樹木茂盛,阻塞水源卻希望水流得長遠一樣啊。
【原文節(jié)選】
“天下之福莫大于無欲,天下之禍莫大于不知足。無欲則無求,無求者所以成其儉也。不知足者,則物莫能盈其欲矣①。莫能盈其欲,則雖有天下,所求無已,所欲無極矣?!?/p>
——晉代·傅玄《傅子·曲制》
【重點注釋】
1.盈:充滿,滿足。
【原文釋義】
天下的幸福,沒有比克制私欲更大的。天下的禍害,沒有比不知滿足更大的。沒有欲望則沒有奢求,沒有奢求才能做到節(jié)儉。對于不知足的人,任何事物都不能夠滿足其欲望。不能滿足其欲望,即使擁有整個天下,奢求仍無法停止,欲望仍沒有終點。
【原文節(jié)選】
“理官莫如平①,臨財莫如廉②。廉平之德,吏之寶也。故君子行廉以全其真,守清以保其身。富財不如義多,高位不如德尊?!?/p>
——唐·武則天《臣軌(卷下)廉潔》
【重點注釋】
1.平:公平。
2.臨:面對。
【原文釋義】
為官理政莫如公平,對待財物莫如廉潔,廉潔公平的品德,是做官的法寶。所以說君子清廉正直才可以保全本真,守住清貧才能夠保全自己。擁有財富不如行正義得到的多,身居高位不如以品德贏得尊重。
【古今聯(lián)讀】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堅持用制度管權(quán)管事管人,讓人民監(jiān)督權(quán)力,讓權(quán)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把權(quán)力關(guān)進制度籠子的根本之策。必須構(gòu)建決策科學、執(zhí)行堅決、監(jiān)督有力的權(quán)力運行體系,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廉潔政治,努力實現(xiàn)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清廉儉樸的生活作風除了依靠為官者的道德自律以外,還需要制度的力量來維系。為保證干部清廉儉樸,應該建構(gòu)一系列法制化,層次化,體系化與程序化的法律制度,行為規(guī)范,將清廉儉樸的要素融入其中。比如在干部選任機制中強化清廉儉樸的標準與要求,重點選拔政治堅定、作風正派、清正廉潔、群眾認可的干部對象。在干部考核標準與方法中加重“廉政”的分量,考察好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等,從機制上予以約束。中國古代歷朝歷代都高度重視法律制度的價值意義,如秦代制定《置吏律》《為吏之道》等,規(guī)定官吏行為。嚴厲懲治腐敗行為,倡導清廉儉樸的良好社會風氣,接受人民的監(jiān)督。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是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是人民關(guān)注的重大政治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甚至亡黨亡國?!备瘮栴}作為現(xiàn)階段我國政治發(fā)展進程中的一大“頑疾”,影響政府的公信力建設與社會“正能量”的匯聚,必須警鐘長鳴,高度重視。所謂“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當官為政者若是重視禮節(jié)制度,那么老百姓就不會不尊崇敬畏他們;當官為政者若是重視仁義,那么老百姓就不會不服從他們;當官為政者若講守誠信,那么老百姓就不會不對他們用真情對待。所謂“上”行“下”效,“上位者”的官德水平至關(guān)重要。除此之外,懲治腐敗,倡導清廉儉樸離不開人民的監(jiān)督?!八茌d舟,亦能覆舟?!卑l(fā)揮人民大眾的積極參與作用,傾聽民意,了解民情,培育公共精神,才能保障政治清明。所謂公共精神是指:“孕育于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和公民社會之中,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價值層面,以全體公民和社會整體的生存和發(fā)展為依歸的一種價值取向,它包含著對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負責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價值目標的認肯與追求?!迸嘤簿袷前l(fā)揮社會力量與人民優(yōu)勢,樹立政治清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人文學院)
責任編輯:蔡慶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