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37年的日本女作家鹽野七生謙稱自己不是學(xué)者,只是一個寫歷史的人。鹽野七生在26歲時游學(xué)意大利,此后定居羅馬,研究羅馬史至今。從1992年開始,她花費15年的時間完成15卷的《羅馬人的故事》,此書上市后成為風(fēng)靡中日韓三國的暢銷書。
10月22日下午,鹽野七生首次來到中國,在北京大學(xué)與中國的讀者見面。當晚,鹽野七生參加了由中信出版社與北京大學(xué)國家發(fā)展研究院共同主辦的歷史論壇。鹽野七生此次中國行的其他活動還包括中國金融博物館的“鹽野七生企業(yè)論壇”以及北京單向街書店的讀者沙龍活動。
在臺伯河邊才能寫出的羅馬歷史
在寫《羅馬人的故事》之前,鹽野七生的主要精力集中于歐洲文藝復(fù)興的歷史,其間出版過兩部作品,一部寫的是水城威尼斯,另一部寫的是文藝復(fù)興之都佛羅倫薩。鹽野七生沉浸于文藝復(fù)興的歷史有20年之久,她說自己仿佛也變成了那個時代的人,并且開始對文藝復(fù)興之前的歷史產(chǎn)生興趣。于是,她開始研究古羅馬,并最終用15卷的篇幅來講述羅馬人的故事。
《羅馬人的故事》誕生于意大利臺伯河沿岸的一個房間里。鹽野七生說:“我之所以說只有在這個房間里才能完成我的工作,是因為每當我有疑問的時候,就可以立刻走出門去,前往羅馬市內(nèi)的美術(shù)館進行確認,而且可以在整個意大利內(nèi)部活動。不僅如此,從這里前往羅馬帝國(遺址)的任意地方,坐飛機的話也只需要兩個小時?!?/p>
《羅馬人的故事》在日本賣出了超過1000萬冊,在韓國也很受歡迎。此書由中信出版社引入中國后,銷量也超過了100萬冊。鹽野七生稱自己不是一個會自我推銷的作家,只是一個認真寫歷史的人。她說:“不管是在哪里,只要你認真地去寫歷史,都會有讀者,都會受歡迎?!?/p>
鹽野七生習(xí)慣把自己寫的歷史稱為故事。她說:“日語里面有兩個詞,一個詞叫‘歷史’,另一個詞叫做‘故事’。學(xué)者們都喜歡使用‘歷史’這個詞,而我在寫羅馬人時使用的是‘故事’這個詞。不管是歷史還是故事,這兩個詞如果追溯詞源的話,在希臘語里面是一個單詞。我覺得我學(xué)習(xí)歷史,把它用講故事的方式寫出來,要比學(xué)者研究歷史,把自己的成果用歷史寫出來要更接近這個詞的詞源?!?/p>
如今,很多人在閱讀歷史的時候,時常希望能夠從中汲取對當下有益的營養(yǎng)。鹽野七生卻表示,自己寫歷史的目的并不是要給現(xiàn)代人做參考,她只是想把那個時代忠實地、原原本本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鹽野七生說:“我寫這些東西,究竟對當前有沒有參考價值和意義,實際上是請讀者閱讀之后去考慮的問題。所以我會向讀者要求很多,請大家多多思考。在我的讀者中,有智慧的人很多。還有另外一個更現(xiàn)實的理由,就是時代變化得太快了,尤其是當代,所以如果你只考慮現(xiàn)在,為了給當下作參考抓住一些東西去寫的話,十年以后可能就過時了,這是有很大風(fēng)險的。”鹽野七生半開玩笑地表示:“如果只為眼下的人去寫書的話,十年以后你的書就沒有讀者了?!?/p>
古羅馬的英雄與制度
鹽野七生的心中一直有個英雄夢,她曾多次表示,在研究古羅馬史之后,她立刻迷戀上了凱撒。鹽野七生原本想要描寫一個叫凱撒的戀人,結(jié)果卻寫出了一部《羅馬人的故事》。
在談及對英雄的看法時,鹽野七生認為:“不論什么制度,什么社會,人都是基礎(chǔ)。其實我不光喜歡英雄,我同樣認為任何組織、任何制度,都需要以人為本。有權(quán)力的人不能夠只考慮自己的利益,這樣的政治家再成功,我也沒有什么興趣。所以,政治家需要在其位,在擁有能夠改變其他人命運的權(quán)力的時候,為其他人辦事,這樣的政治家是我喜歡的。世界上是有這樣的政治家的。”
鹽野七生在寫作中保持了足夠的歷史客觀性。她不僅在《羅馬人的故事》中寫了凱撒、奧古斯都這樣的英雄,也毫不偏頗地記敘了古羅馬的“壞皇帝”尼祿。在鹽野七生眼中,臭名昭著的殘酷暴君尼祿并非一無是處,“雖然被認為是最壞的皇帝,但尼祿在外貿(mào)、經(jīng)濟方面仍然有著很好的作為?!?/p>
鹽野七生對古羅馬帝國架構(gòu)運行十分熟悉。她十分推崇古羅馬的組織制度建設(shè),并認為羅馬人的“包容性”是現(xiàn)代國家、企業(yè)可汲取的營養(yǎng)之一。良好的組織建設(shè),是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每個人能力的基礎(chǔ)。鹽野七生說:“古羅馬是個大帝國,涵蓋了歐洲、中東、北非等地區(qū),為了把這廣大的區(qū)域調(diào)動和領(lǐng)導(dǎo)起來,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組織。在我看來,在組織建設(shè)、制度建設(shè)方面,最偉大的人有三個——凱撒、奧古斯都、提比略,正因為他們留下的制度,所以后來即使有了像尼祿這樣的壞皇帝,古羅馬帝國也沒有崩潰?!?/p>
“羅馬人的傳統(tǒng)是對失敗者保持寬容……將失敗者趕盡殺絕不是羅馬人的做法?!?/p>
面對主張徹底消滅馬其頓王國的埃托利亞同盟諸國,羅馬軍的最高司令弗拉米尼這樣說道。“羅馬人一直以來的做法,就是敞開心扉面對放下武器的失敗者,羅馬人將軍隊交給我的任務(wù)就是將這一傳統(tǒng)繼續(xù)發(fā)揚下去?!?/p>
“孩子不僅從胎兒時期就要在母親的腹中開始接受教育,母親還要全面掌管孩子的教育成長,甚至不應(yīng)放過通過餐桌上的交談會話對孩子進行教育培養(yǎng)的機會?!?/p>
這是被稱為“羅馬女性楷?!钡母窭判值艿哪赣H科爾涅利婭所說的話。身為寡婦的她,以需要專心撫養(yǎng)孩子為由拒絕了埃及國王的求婚,被后世傳為佳話。
“告誡看到這句話的人,好好地去愛你的愛人吧,直到你也進入墳?zāi)篂橹??!?/p>
意大利街道旁邊某墓碑的碑文。在這些碑文中不乏風(fēng)趣幽默的內(nèi)容,可見羅馬人的生死觀念十分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