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秀合
摘 要: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所需要的德才兼?zhèn)涞膶I(yè)技術(shù)人才的重任,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掌握一定的專業(yè)技能,更要具備一定的人文素質(zhì)。中學語文教學人文素質(zhì)培養(yǎng)的問題是教育的核心問題,把人文教育貫穿于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高素質(zhì)人才,是語文教學的重要課題。
關(guān)鍵詞:中學;語文教學; 人文素質(zhì); 培養(yǎng)
中學語文應該貫徹愛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價值內(nèi)涵,豐富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對人生有更豐富的體驗,了解什么是善,教會他們理解親人之愛,故鄉(xiāng)之愛,給他們對自由的渴望,對道德生活的向往;教會他們用勤勞的手段去獲得自己更加幸福的美好的生活信念;教會他們用同情、憐憫、愛的眼光看待世界,而不是相反,教會他們以斗的眼光、恨的情感。語文教師應該教學生以愛美的心,對自由、對幸福、對人生現(xiàn)代化的理解,把語文教育和文學教育打通。
中國要想普遍地提高全民的情感素質(zhì)、人文素質(zhì),就必須從語文教育、教學改革上找突破口。當前,我們的語文教材中一些隱性價值觀念實際上是有問題的,有待改善的,例如中學語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女性的,女性主人公基本上都是從屬者。被動者,很少女性科學家、英雄形象;這很容易給學生以一種潛意識影響,學生會有一種女性從屬性的潛意識。再比如,語文教材中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這是必要的,讓學生記住我們的先烈,學習他們的精神,但是,有些傳統(tǒng)在和平時期是要具體分析的,如暴力斗爭意識、階級仇恨意識、個體服從意識等等,革命時期的內(nèi)涵與和平時期的內(nèi)涵應當有所不同。
現(xiàn)在,寫作能力訓練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比重太過,我們不應該過多的灌輸給學生如何寫公文、新聞,如何寫記敘文、如何寫說明文等等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應該放在高等教育中去解決,公文怎么寫可以放在大學文秘專業(yè)教,新聞怎么寫可以放在大學新聞系教。中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把這些職能性的或技能性的要求剝離出去,語文教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變成一種基礎(chǔ)素質(zhì)教育、基礎(chǔ)知識教育,不要逼著學生去寫作。因為學生沒有那么多的生活積累、知識積累和思想積累,更重要是還沒有相應的語言感受性方面的積累,這時候他寫的只能是生搬硬套的模式化、公式化的東西,寫不好,寫不出,就只能是抄,不是外觀上抄,就是精神上抄,要知道寫作的本質(zhì)是自由和創(chuàng)造,離開了這兩項,寫作就什么也不是,與其讓學生在“寫不出”的情況下把寫作變成抄襲、模仿,還不如不要他們寫。再說了,要中學生寫那么復雜的作文,到底有什么意義?這還是有疑問的,一個中學生能寫信、能寫便條就已經(jīng)可以了,文學創(chuàng)作應該是大學作家班的事兒,公文寫作應該是大學文秘專業(yè)的事兒,沒什么必要對中學生提那么高的寫作要求。
所以我說,我們現(xiàn)在要降低對中學生寫作能力的要求。語文教育是一種審美教育,應該把文學性、藝術(shù)性放在首位,把閱讀能力放在首位,現(xiàn)在我們的問題是我們教會了學生寫那些八股的作文,卻沒有教會學生真正的用自己的腦子讀文字作品,一個中學生如果他連魯迅的小說都看不懂、讀不順,能寫作文對他又有什么意義呢?語文教會中學生的應該是文學欣賞力,應該讓他們學會讀――閱讀理解能力,例如:余華,魯迅,周作人等當、現(xiàn)代偉大作家的作品。愛好這些作品,自然會掌握好中文,但是,我們現(xiàn)在恰恰是本末倒置,教了他們太多的寫作方法,教了他們太多的支離破碎的語法知識,教了他們肢解范文的方法。
我們現(xiàn)在的中學語文教育,似乎并不是一種人文教育,死的東西太多,活的東西太少,甚至把古文中許多美好的東西變成死記硬背的東西,這其實是一種悲哀。我認為:詩詞曲賦,在中學教育階段,不必學那么多。簡單的唐詩、宋詞,讓學生學會欣賞,是必備的。但是,只能是選讀。畢竟它們是死亡了的語言形式,不是現(xiàn)代人所必須的。
語文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語文教學生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人性。給學生的范文應該是一些寫平民生活的優(yōu)秀作品,要讓學生回歸到平民立場上去。不要讓那些寫英雄人物、寫歷史大開合的作品唱主角,這種范文常常會給學生一種錯覺:只有英雄才值得我們?nèi)ナ銓?,作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曬的。我們要把關(guān)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寫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寫一些真誠的善良的東西,要把對和平的追求,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進去。
我們要讓學生通過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與社會需要的切合點;通過教育,讓學生產(chǎn)生個性化的人生觀念,最后形成自我決斷、自我選擇、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氣。教育的結(jié)果不是知識,不是道德,而是一種自我的能力,就是說,要讓學生用自己的腦子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選擇自己的職業(yè),選擇自己獨特人生道路。語文教育應該在這個過程中發(fā)揮獨特的作用。
對學生的語文教育應該是兄弟式或者朋友式的,應該擺脫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等級制的教學方式,要建立一種類似于西方柏拉圖對話錄那樣的對話式的教學,老師要把自己當作一個知識的助產(chǎn)士,而不是強調(diào)自己是道德楷模、知識源泉,老師與學生的關(guān)系是一種平行關(guān)系,語文教育不應是壓制或者壓迫教育,教育的動力應該來源于學生自己。而且要讓他們學好語文,就應該讓他們接觸社會,讓他們到社會中去實踐。
我相信一個學生的真正的語文水平的提高只能來自兩方面:閱讀量的積累;思想觀念的成型與個性化。所以我們的語文教育應該圍繞這兩方面做文章,而不是舍本求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