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尉
摘要: 本文結合多年從事新媒體的開創(chuàng)、研發(fā)、運營等實踐,分析了新媒體形態(tài)的起源、成長發(fā)展及其運營模式。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years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operation practice of new medi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mode of new media forms.
關鍵詞: 新媒體;誕生與發(fā)展;運營模式
Key words: new media;birth and development;operation mode
中圖分類號:G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6-0012-02
0 引言
今天各種新媒體不斷涌現,讓人們應接不暇。公眾對媒體的傳統認知是報紙、電臺和電視臺,然而殘酷的現實是:新媒體正以摧枯拉朽的力量和速度顛覆傳統媒體。什么是新媒體?它以怎樣的方式改變著我們的生活?這是人們需要了解的現實問題,尤其是從事大眾傳媒業(yè)的行內人士亟待認識的基本問題。
1 新媒介形態(tài)的誕生
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媒介,媒介的主要支撐技術是網絡通信,目前主流三大網絡是通信網、計算機網和廣播網。為了交流方便,互聯網技術通過統一地址、統一數據幀、統計復用三大手段,把通信、計算機和廣播三大網絡以及現存所有的網絡整合成一個統一的網。在電信運營商系統(聯通、電信、移動),互聯網已經完成通信網和計算機網的整合;在廣電系統,互聯網技術正在大規(guī)模滲透,最終完成廣播網的互聯網化?;ヂ摼W已成為現代網絡技術的代名詞。
由于互聯網技術打通了全世界的網絡連接,出現了所有網絡形態(tài)都匯聚到寬帶IP網上的局面(IP over Everything),進而不斷誕生出大量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新媒介形態(tài),極大促進了全球信息資源共享。所以說,現代網絡和信息技術催生出各種新的媒介形態(tài)。
2 新媒體的起源
互聯網著名公眾服務業(yè)務有郵件、論壇、網站、搜索引擎、即時通訊、電子商務、短信、微博、微信、IPTV、互聯網電視等,而所有業(yè)務形態(tài)都呈現出承載于互聯網之上的趨勢(Everything over IP)。整體而言,這些應用同時具備兩大基本特征:首先這些應用的起點基于個人通信;其次是信息服務業(yè)務。當私有交流演變成群體分享時,傳播的特征就出現了,而這種局部現象進化為公眾共享時,一種新媒體形態(tài)可能就誕生了。因此可以斷定,新媒體起源于互聯網,發(fā)跡于個人通信的信息服務業(yè)務。隨著技術平臺的不斷提升,媒介交流的速度、種類和便利性不斷提高。需要強調的是,伴隨著每一次重大科技躍進,媒體形態(tài)也在不斷發(fā)展變化,永無止境。
3 新媒體的成長
3.1 成長期大大縮短 就從雛形走向普遍大眾應用的時間周期而言,傳統媒體如報紙經歷了上千年,廣播經歷了半個世紀,電視經歷了30余年;而新媒體的典范,如萬維網(www)只經歷了若干年,微博經歷了3年,微信僅經歷了1年。很明顯,新媒體成長的時間越來越短。
3.2 用戶總量和增長速度極大加快 在手機、個人電腦和電視機三大主流終端中,手機和個人電腦已是完全互聯網化的終端,手機和個人電腦的用戶總量已經遠遠超過電視機用戶總量,近年來,隨著IPTV逐步普及,電視終端徹底互聯網化指日可待。所以,新媒體必將囊括所有用戶終端。用戶增長速度最典型的案例是微信,微信發(fā)布僅1年就發(fā)展到1億用戶,截至目前為止已達6億用戶之多,速度之快令人瞠目。
3.3 產品生命期大大降低 絕大多數新生媒體形態(tài)都來去匆匆。即使在短期內形成巨大影響力的幸運兒,如客戶端、微博和微信也絕無可能形成當年傳統媒體那樣持久和壟斷的影響力。因此,新媒體的產品生命存活期較傳統媒體大大降低。
3.4 服務導向代替大眾化娛樂 就娛樂服務而言,傳統媒體是大眾普遍娛樂,而新媒體則強調以服務為導向的娛樂體驗。娛樂體驗的消費模式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借助互聯網的巨大存儲優(yōu)勢;其次借助搜索引擎的智能推薦,使用戶可以在海量內容中快速檢索、互動和分享。這種主動性、個性化的傳播優(yōu)勢遠大于傳統廣播電視的粗放傳播。
4 新媒體運營模式
4.1 服務導向 新媒體運營的第一要務是弄清用戶需求。在產品爆炸、傳播過度的今天,普通用戶的心智往往不能清晰地描述自己的需求。大數據應用可以在海量的歷史陳跡中發(fā)現大眾對媒體細節(jié)的好惡,從而在創(chuàng)造和組織產品之前明確目標客戶。在產品過剩、渠道競爭過度、媒體壟斷性急劇下降的現實下,貼近用戶的服務導向思維至關重要,從新媒體角度看,傳統媒體血拼內容質量的做法,已是遠古時代的勞動方式,內容生產僅僅是新媒體生產鏈中一個環(huán)節(jié)而已。
4.2 用戶體驗 用戶體驗有兩個作用:一是符合用戶感受;其次通過無償服務培養(yǎng)用戶習慣。用戶體驗主要通過終端門戶來實現。包括兩部分:用戶界面設計和平面視覺設計。用戶界面設計包括人機交互、操作邏輯、界面結構等;平面視覺設計包括色調搭配、樣式、質感等。一個優(yōu)秀的用戶體驗應該是讓用戶感覺不到“門戶”的存在。尤其要密切關注下一代的習慣和感受,一個好的產品由于用戶體驗不好而夭折的例子不勝枚舉,騰訊QQ和微軟MSN的競爭歷史就是佐證。
4.3 剛性需求 用戶體驗的終極目標是把目標用戶的彈性需求變成剛性需求。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無償服務扮演著催化劑的主導作用,直到演進為用戶的一種生活方式,蛻變?yōu)閯傂孕枨蟆?/p>
4.4 后向收費 從免費用戶體驗服務開始,慢慢培養(yǎng)用戶粘性,最終達成市場有償交易,這就是引導用戶的后向收費模式。這種收費模式特征是低成本、可持續(xù)、大用戶量的長尾效應。
5 新媒體運作方式
新媒體運作流程一般包括市場調研分析、商業(yè)模式、產品策劃、門戶設計、技術開發(fā)、內容制作、產品銷售。按照互聯網思維,新媒體運作方式所有的焦點都應集中在產品和服務上。
5.1 媒體的互聯網化 新媒體是互聯網化的媒體,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主導權由公眾媒體向大眾用戶的大規(guī)模轉移,傳統媒體是以媒體人的角度詮釋社會、主導娛樂;新媒體則是用戶以自己的方式觀察世界、分享快樂。大眾用戶是業(yè)務主導,而媒體角色則轉換為搭平臺、做服務,這就是媒體互聯網化的全部含義。
5.2 產品是媒體 在新媒體思維范疇內,產品就是媒體。產品主要由三個要素決定,即商務模式、用戶體驗、技術研發(fā)。其中商務模式是指產品給媒體本身帶來現金流的方式。產品的優(yōu)劣由以上三個要素的交集共同決定。
5.3 服務為引擎 與傳統媒體的主人姿態(tài)完全不同,新媒體產品則是絞盡腦汁為用戶鞍前馬后服務。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垂直搜索、智能推薦、碎片利用、共同分享。用戶借助垂直搜索可以快速達到目標產品,是打造一個高效門戶的重要手段,是從外部加速的方法。根據大眾用戶的離線海量歷史數據痕跡,不斷挖掘新的模式,自發(fā)主動地向特定用戶推薦匹配產品,是從內部加速的方法。日常生活存在大量的碎片時間,從門縫中向用戶提供各種應用服務,是新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無線業(yè)務最核心的手段。分享是人們通過交際滿足自尊的本能需求,在分享中信息得以擴散和傳播,進而形成媒體效應。
6 結語
總之,新媒體在帶給大眾用戶幾乎無限應用空間的同時,也給傳統媒體造成前所未有的壓力,甚至是生死存亡。對傳統媒體而言,這種轉型是極其痛苦的,但是,只有最徹底地顛覆自我,才能探索出一條求生之路。
參考文獻:
[1]曉蔚.中國新媒體迅速成長[J].共產黨員,2008(09).
[2]2007中國傳媒創(chuàng)新報告[J].傳媒,2008(02).
[3]尹韻公.中國傳媒產業(yè)的發(fā)展現狀與未來走勢[J].新聞戰(zhàn)線,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