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子永
“留守兒童”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產(chǎn)生的一個特殊群體。由于受家庭教育和父母親情 “雙重缺失”的成長環(huán)境影響,與非“留守兒童”相比較,他們更容易出現(xiàn)自卑、焦慮、抑郁、厭學、易煩、易怒等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礙。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成長極為不利。
我校所在地區(qū),70%以上的“留守兒童”在學校過著寄宿生活。為了做好這些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們采用了一種由志愿教師擔當臨時家長的“親情代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首先,通過調(diào)查診測確定需要進行心理健康輔導的留守兒童。然后,打破年級和班級的界限,由他們自由選擇自己的愛心“爸爸”或“媽媽”,每天放學以后,學校的一些教室就變成了由愛心“爸爸”或“媽媽”駐守的“家”。除了正式上課時間外,這些學生就可以回到他們在學校里的“爸爸”或“媽媽”身邊。由“爸爸”或“媽媽”通過輔導這些“兄弟和姐妹”們完成功課,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組織參加公益活動,召開家庭勵志會議等形式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
“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如何愛孩子?!蓖ㄟ^這樣的角色轉(zhuǎn)換,教師變成了“家長”,學生變成了“孩子”。 “爸爸”或者“媽媽”,這個角色更能激發(fā)教師對留守兒童的愛心,促使他們滿腔熱情地走到留守兒童中,深入了解他們的處境,理解他們、信任他們,關愛他們。同樣,這些平時拘謹?shù)膶W生也能在“爸爸”或者“媽媽”身邊獲得父愛或者母愛的呵護,獲得“家庭”中親情的溫暖。能夠很自然地吐露自己的“心聲“。更加易于接受“爸爸”或者“媽媽”對他們的心理教育和輔導。
通過近兩年的實踐證明,這種由志愿教師擔當臨時家長的“親情代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對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山灣
子學區(qū)中心校)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