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
摘 要:在新課改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不斷地更新觀念、推陳出新,既考慮知識的生動有趣,也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主動有效地學習。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則應該巧妙地運用材料,化解教學重難點。
關鍵詞:史料;巧妙運用;重難點;思維能力
作為一名普通的高中一線教師,面對新課改和新高考,我們無力改變大環(huán)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由自己做主的課堂,讓自己和學生適應新課改,更讓學生適應新高考。高一學生的興趣傾向非常明顯地表現(xiàn)為兩重特性:一方面就是仍對具體、生動、形象的直觀事物熱情不減;另一方面也開始對抽象的邏輯思維和社會現(xiàn)象的本質(zhì)發(fā)生著濃厚的興趣。這既體現(xiàn)了新課改強調(diào)的學生主體地位的理念,也對新高考中學生能力的要求有了良好鍛煉。
當你的課堂改變了,歷史課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就變了,當學生心中的歷史課變了,學生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改變了。而這些改變的前提是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那么,如何營造生動活潑的互動氛圍,激發(fā)學生樂學、好學和善學的積極心態(tài)?怎樣才能切實創(chuàng)設一種新穎、生動的“情境”課堂?我想,巧用教材,化解重難點,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下面我就結合自己在人教版歷史必修3“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這一課教學實踐中的感受,簡單談一談巧妙運用材料,化解教學重難點,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學生對歐洲中世紀教會的禁欲主義、蒙昧主義和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人文主義”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書本中的概念層次,但是課本中的概念枯燥生硬難懂,學生不好把握,這對本課重難點的理解帶來了困難。而“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這一課的重點之一是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難點之一是認識文藝復興時的人文主義。于是我引用了文藝復興代表人物薄伽丘《十日談》中的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材料:一位虔誠的教徒在妻子去世后,就發(fā)誓拋棄紅塵去侍奉天主,并把兩歲的兒子帶上山與世隔絕地獨自撫養(yǎng)教育,他除了讓兒子背誦祈禱文和向他談論天主和圣徒的光榮外,從不跟他談世俗之事。在山上的許多年,兒子從來沒有見過父親以外的人。兒子長到18歲了,一天他隨父親下山進城,路上所見都讓他感到很好奇,他不停地問父親。途中遇見了一群衣著華麗、年輕漂亮的姑娘,兒子問父親:“這是些什么東西?”父親怕兒子起邪念,就回答道:“它們叫綠鵝,快低下頭,別看它們,它們?nèi)堑溗?,是邪惡的東西,千萬不能靠近!”可兒子卻說:“我還沒看見過這么美麗。這么逗人愛的東西呢。它們比你平時給我看的天使的畫像還要好看呢。看在老天的面上,要是你疼我愛我的話,就把那邊的綠鵝帶一只回去吧?!?/p>
故事的情節(jié)吸引著學生,學生聽得很投入,于是我不失時機地問學生:“聽到兒子的這番話,此時你的感受是什么?”學生興致勃勃地發(fā)表意見,有的說:“失望至極,十幾年的教育竟然付之東流。”有的說:“兒子的想法符合人的本性。”也有學生說:“兒子這是對傳統(tǒng)的天主教會思想的挑戰(zhàn)?!薄也皇r機地進行了點撥:你能夠體會到薄伽丘在《十日談》中以生動的故事在謳歌人性,認為人的天性無處不在、不可磨滅,更無從回避,從而鞭撻了中世紀宗教的禁欲主義和蒙昧主義束縛人性的實質(zhì)。并明確指出文藝復興的思想家們的目的正是要把人們從教會的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肯定人的地位、價值和尊嚴。自此學生對“人文主義”的含義——肯定人、注重人的價值和尊嚴,把人和人性從宗教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的理解更加深入。其實這一材料在很多教師上課時都會用,可在運用時往往是解釋了什么是人文主義,介紹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薄伽丘及其代表作時會用來舉例,材料僅僅只是用來營造輕松的學習興趣??僧斘仪擅畹剡\用時,不僅以薄伽丘的《十日談》為代表讓學生了解了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文學成就,也讓學生理解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從而有效地突破了本課中的重難點知識。同時在不失時機地提問中喚醒了學生的自我意識,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鍛煉,創(chuàng)新精神得到了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