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軍
摘 要:中國畫在漫長的發(fā)展中形成了它獨有的色彩審美。文人畫的出現(xiàn)對色彩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和考驗,色彩不僅沒有退出中國畫,反而以旺盛的生命力占據(jù)中國畫顯示獨特魅力,并逐漸發(fā)展完善和豐富,形成了獨特的設色審美和設色方法,具有鮮明的中國意蘊;其中對設色提出的要求如“氣”、“和”、“清”、“厚”等審美要求,體現(xiàn)了中國畫傳統(tǒng)美學內(nèi)涵。
關鍵詞:設色 中國畫 觀念 氣 和 清 厚
中國畫的設色審美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設色體系中,形成了獨特的設色審美和設色,并以文字的形式記載流傳至今,成為中國畫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色的程序方法具有鮮明的獨特性,不同的樣式有不同的設色要求和程序,如青綠山水和淺降山水設色方法就有不同。 “淺絳山水色設色程序,一般是:墨骨——赭色——汁綠、花青——點飾足成?!嗑G山水,尤其是大青綠……墨骨——底色(又從赭色——汁綠、墨青等透明色)——礦物色(一般在二鋪以上)——透明色暈染——汁綠或花青鉤皴、點苔草”。①設色不僅僅局限于具體的畫法,還涉及到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思想。
中國畫用色的歷史早于用墨。色彩的發(fā)展體現(xiàn)了中國人獨特的用色審美意識,這種意識的形成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息息相關,脫離了中國文化的土壤,中國畫色彩就失去了根基。用色方面具有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所賦予的內(nèi)涵。古代帝王和下屬官員在服飾和建筑用色上有嚴格的區(qū)分,具有明顯的封建等級制度觀念,不同等級的階層的代表色是不一樣的。在不同階層設色審美有很大的差異;民間設色觀念和宮廷有區(qū)別,民間設色鮮艷對比強烈,具有明顯的世俗氣氛。宮廷畫設色具有富貴之氣;同時文人畫設色和他們又有區(qū)別。文人畫以用墨為主,文人畫設色強調(diào)雅氣,重墨的運用。也正是文人畫的用色觀念對中國畫的用色產(chǎn)生了沖擊;色彩的審美觀念和五行觀念也有關系?!督嬷蹖W畫編》“五色源于五行,謂之正色,而五行錯雜以成者謂之間色,皆天地之文章?!雹谶@種觀念也體現(xiàn)在繪畫中。
在以色彩為主要表現(xiàn)手段的中國畫作品中,設色的畫法以及色與色的搭配調(diào)和尤為重要。“六法”中的“隨類賦彩”指以對象固有色為主,“類指各別不同種類的對象?!雹蹚娬{(diào)固有色觀念。鄒一桂《小山畫譜》“青紫不宜并列,黃白未可肩隨”。④因為歷史的原因,許多有重墨輕色的思想,導致對設色輕視,但是設色并沒有淡出畫家的思想觀念,相反,對設色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惲壽平《甌香館集》指出設色的難度,俗人論畫,皆以設色為易,豈知渲染極難。設色時候,火候稍差,前功盡棄。清代錢杜《松壺畫憶》中也有相似的論述。渲染并非是把色敷在形象上,設色還有火候之高低,火候差則前功盡棄,可見設色并非易事;此外設色的具體方法也非常豐富。比如托色,就是中國畫特有的設色方法,而且是主要針對絹本來使用,用在絹的背面托色,使得正面的色彩更加飽和明快,達到薄中見后之感。而且,托色還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和程序性,所以使得設色技法更加的豐富。青綠畫法中,對設色的程序是極為講究的,不能有絲毫懈怠,也只有按照青綠的設色方法,才能達到中國畫的審美要求。墨色作為一種色,后來發(fā)展把它單獨作為中國畫的主要用色,墨既是色,墨分五色;但墨是和色并不割裂排斥,古人總結了色和墨的關系,“以色助墨光,以墨顯色彩,要之墨中有色,色中有墨”。⑤以色助墨,以墨顯色,顯示了墨和色的互補性。
中國畫設色觀念具有它的美學內(nèi)涵,比如“氣”、“和”、“厚”、“清”等,體現(xiàn)了中國畫設色的文化性。
一、氣
與“和”緊密相連的是“氣”?!皻獠粌H是構成萬物的本體和生命,不僅構成藝術家的生命力的整體,而且也構成藝術作品的生命?!雹蕖皻忭嵣鷦印焙汀傲钡摹皻狻?、“韻”、“思”、“景”、“筆”、“墨”都把“氣”做為第一要素,盡管對“氣”的理解有所側重,但基本共性是包含生命的運動這一本質,傳統(tǒng)文化認為生命的存在形態(tài)就是以“氣”的形式而存在,只有“氣”生命才是鮮活的。藝術作品不僅要表現(xiàn)物象,還要傳達出對象的生命,也就是“氣”?!稏|莊論畫》中“著色之法貴于淡,非為敷彩暄目,亦取氣也”。⑦和《雨窗漫筆》“惟不重取色,而重取氣”。⑧強調(diào)色氣的重要性。“氣”作為生命的存在形態(tài),有清濁之別,有陰陽之分,藝術作品中氣體現(xiàn)為陽剛之氣和陰柔之氣,繪畫作品中色彩要具有氣,實質體現(xiàn)了中國人對物象自然的一種態(tài)度,既然萬事萬物具有生命,那么在設色表現(xiàn)自然時候就要使得藝術形象具有生命感,色氣是生命存在的一種體現(xiàn),所以在設色中要求更注重取色氣。那么。如何達到色氣?事實上色氣無非是從主觀和客觀這兩個方面進行的。
主觀是指作畫時候的精神狀態(tài)以及畫家的修養(yǎng),作品投入的精神狀態(tài)越集中,色氣會在作品完成后呈現(xiàn)出來。修養(yǎng)越高,設色的把握越使得作品越高雅。《東莊論畫》“學畫者先貴立品,立品之人,筆墨之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否則畫雖可觀,卻又一種不正之氣”。⑨古人說的“廟堂氣”、“市井氣”、“胭脂氣”雖然是對藝術作品的整個氣息的一種品評,實際上也是畫家修養(yǎng)學識的綜合體現(xiàn)。當然主觀還表現(xiàn)在畫家本人對色彩的修養(yǎng),色彩的修養(yǎng)越高,作品色彩呈現(xiàn)給觀者感受越高。
色氣是一種生命之氣,具有正氣,它可以以陽剛和陰柔的形式存在,但要求都是正常的“氣”而非“邪氣”,其中不包括“燥氣”?!皻狻卑ㄖ妇珰夂挽o氣。精氣之上色時候色的本身的氣感,用色要活,活才能有精氣有生命;靜氣指畫家本人在作畫設色過程中的一種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是忘我的全身心投入的,靜則生智,它和躁之氣截然相反。王原祁《雨窗漫筆》設色“不重取色,專重取氣,于陰陽向背處,逐漸醒出,則色由氣發(fā),不浮不滯,自然成文,非可以躁心從事也”⑩指出取色氣之方法,要符合陰陽,陰陽既立,色氣表現(xiàn)了自然對象的本質;同時,設色時候要靜氣拚燥氣。燥氣是生命存在形態(tài)的不穩(wěn)定的表現(xiàn),是不正之氣,不符合生命的正常體征,也不符合傳統(tǒng)文化之精神,更不能體現(xiàn)出善的本質。
畫論中對用色做大量文字記載,包括對用色的具體方法和要求,它既是畫家用色的經(jīng)驗的總結,同時也體現(xiàn)了中國畫的色彩審美觀念。 具體設色方法古人總結了很多,清代惲壽平要求設色淡逸不流于輕浮,沉厚而不呆滯。傳統(tǒng)的“三礬九染”就是要求在多遍的薄設色之后厚達到一種沉厚之氣;淡而能雅之氣,不流于惡俗之氣。色氣也指色于色并置一起所產(chǎn)生的心理感受,明度以及純度,面積的大小以及調(diào)色的一種感覺。中國傳統(tǒng)審美中認為青紫不宜并列,因并置后色氣過重。黃白未可肩隨,明度上互相不顯。所以,在色彩追求清新淡雅,即就是青綠畫法中也要求薄中見厚,燦爛又不失雅致。氣要達到清。但是。中國畫論中雖然對設色方法極為嚴格,方薰《山靜居畫論》指出“設色妙者無定法,合色妙者無定方”,?輥?輯?訛顯示了中國畫的靈活性。
二、和
“和就是性質不同的東西結合在一起”。?輥?輰?訛“和”作為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思想,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一種包容性,最終追求的是和諧,體現(xiàn)了人性的善。“和”作為萬物發(fā)展變化的最終結果,顯示了矛盾的相互包容性。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作品的設色追求統(tǒng)一,即追求和諧之美,體現(xiàn)了人性“善”的本質內(nèi)涵。“設色不易深淺為難,難于彩色相和,和則氣韻生動,否則形跡宛然,畫無生氣”。?輥?輱?訛這里,方薰提出的“和”指和諧統(tǒng)一,色彩的相互協(xié)調(diào)和統(tǒng)一,只要色彩搭配得當,就能使作品氣韻生動,這是設色的相和。還沒有把善作為設色的本質內(nèi)涵,其僅僅只做到了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認為萬事萬物都歸為“和”,“萬事和為貴”“一團和氣”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對真善美的追求。只有“和”才能使得萬事萬物最終得到生存和發(fā)展,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包容對方,利己利他,這種利己利他文化的包容性在歷史上有許多明顯的例證。體現(xiàn)在美學上追求“和”最終傳達出善的藝術本質。音樂中和聲,就是把不同的聲音統(tǒng)一到一起,產(chǎn)生審美效果,傳達出善的藝術本質。在具體設色過程中石色要打底,如三綠要用汁綠罩染,三綠才顯的厚重沉穩(wěn)。也僅僅是達到了美得層面。另外,傳統(tǒng)畫論中認為墨和色沒有沖突性,相反,在設色中要求設色不掩蓋墨的韻致,墨中有色,色中有墨,色增墨光,墨增色彩。
設色追求“和”,是外在的色彩和內(nèi)在的審美統(tǒng)一,文和質的統(tǒng)一,是善文化的反映。
三、 厚
傳統(tǒng)設色追求氣息古厚,反對輕薄。這種求古厚反輕薄的審美和中國處世觀念有聯(lián)系。在為人處世過程中,要誠懇厚道,這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美德,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處世觀,同時也是一個人的道德的體現(xiàn)。反映到美術作品設色上,追求和諧的同時追求厚,這種厚不是顏色本身堆積的厚度,而是通過一定的畫法最終形成的心里感受,這種感受既要符合審美要求,又要符合文化心理。設色“一要打底……二要薄施……打底的另外一目的,是為了施礦物色厚,色彩的感覺顯得明快而沉厚”。?輥?輲?訛《芥舟學畫編》“凡極濃翠處宜層層傅上,不可貪省漫堆,致有煙辣氣息,凡著重色皆須分作數(shù)層,每層必輕礬拂過,然后再上?!??輥?輳?訛
總之,中國畫的設色不是簡單的物象的模仿,它和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石相聯(lián)系的,如果吧設色和文化審美割裂,就會簡化中國畫的設色理念,使中國畫膚淺化,最終使得中國畫走向途末路。
注釋:
?譹?訛?譻?訛?輥?輲?訛童忠燾.中國畫畫什么[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0.P54,56,55.
?譺?訛?譼?訛?譽?訛?譿?訛?讀?訛?讁?訛?輥?輮?訛?輥?輯?訛?輥?輱?訛?輥?輳?訛俞建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譾?訛?輥?輰?訛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單位:咸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