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姣?陳婷婷
【摘要】本文思考了“漢語熱”背后“內冷外熱”與“內憂外患”問題,從不同的方面對問題進行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有利于喚醒漢語保護意識,促進漢語的國際推廣。
【關鍵詞】漢語;內冷外熱;內憂外患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中外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各國掀起了漢語熱潮。據介紹,目前全世界有109個國家、3000多所高等學校開設了漢語課程,很多國家以50%甚至翻番的速度增長,全世界現(xiàn)在漢語學習的人數(shù)已經超過了4000萬。[1]這些數(shù)據讓我們看到了漢語國際推廣方面取得的驕人成績,也使我們對漢語走向世界感到欣喜與自豪。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漢語熱”背后的更多問題,冷靜的思考漢語面臨的“內冷外熱”與“內憂外患”問題。
一、漢語“內冷外熱”問題分析
(一)“內冷”:國人對漢語的冷遇
眾多事實表明,海外某些國家“漢語熱”勢不可擋,而國內的漢語教育卻日漸遭到國人的漠視和冷遇。2005年復旦大學舉行的漢語言文字大賽中,出乎意料的事奪冠隊伍竟然是一支留學生代表隊,就連國外的媒體都驚呼:“墻外開花墻內不香,中國大學生漢語水平尷尬下滑”。事實上,英語影響了很多中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英語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他們一生的前途和命運,英語考試則成為相當一部分人的夢魘和必須跨過的一道道坎。我們從小學到大學,英語都是必學必考的科目,從升學、求職到晉升,英語考試都必不可少。國人在這種英語教育體制下,只能不顧一切地瘋狂地學英語,忽視了自己的母語——漢語。新一代的年輕人漢語素質急劇下降,書面表達能力嚴重退化,日??谡Z表達單調乏味,對古代漢語的美感和韻味缺少感知,不少年輕人能寫一手漂亮的英文,漢語書寫卻錯字連篇不堪入目;能說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語,卻說不出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英語固然值得去學,但母語卻尤為重要。與海外的“漢語熱”相比,國內的“漢語冷”堪憂。國內的英語培訓機構遍地開花,漢語言(國學)培訓機構卻寥寥可數(shù),很多家庭讓孩子從小就參加英語培訓,給孩子灌輸西方文化,直接漠視自己的民族文化和語言,如此一來我國優(yōu)秀的漢語言文化將面臨著繼承和發(fā)展的難題。針對這種“內冷外熱”的情形,很多有識之士提出了質疑: 英語教育應否全民化?我們的母語難道沒有英語重要嗎?英語消耗了我們多少金錢和時間?多少人為了學習英語摒棄了自己學母語的天賦和精力?教育最大的悲哀是盲從,當西方文化來勢洶洶,美國大片、日本動漫、韓國服裝都曾引發(fā)國人追捧的熱潮,國人是否想過自己要堅持和發(fā)揚古老的漢語言文化?
(二)“外熱”:海外學習漢語的人數(shù)越來越多
西方一位語言學家曾預測,未來的千年世界上最通行的語言只有三種,即英語、漢語、西班牙語。海外“漢語熱”源于中國實力的提高和商貿往來的增多,從巴黎街頭的一則廣告中就可以體會:“學漢語吧,那意味著你未來幾十年的機會和財富?!笨梢姡阅康氖窃S多外國人學習漢語最基本的動力,即學好漢語能給他們帶來許多求職和就業(yè)的機會或更多的商業(yè)機會。
二、漢語“內憂外患”問題分析
(一)“內憂”:對外漢語教師供應不足
國家漢辦主任許琳表示,漢辦目前最大的困難是缺乏足夠數(shù)量的教師,最緊缺的是通曉泰語、西班牙語等小語種的漢語教師。事實上,我們國內近 300 家高校開辦了對外漢語專業(yè),每年有漢語相關專業(yè)的本科、碩士、博士畢業(yè)生2萬多人,每年從中國學成歸國的外國留學生也是一個龐大的數(shù)字。在這樣的條件下,卻出現(xiàn)了“對外漢語教師荒”的確不可思議。直接原因在于國內的漢語人才出國教授漢語的渠道不暢,穩(wěn)定性差。國家漢辦通常是派遣一些持有漢語外教資格證書的漢語教師和志愿者支持海外漢語教學。持有資格證書的漢語教師大多在國內高校有著穩(wěn)定的工作,只有極少部分人愿意前往異國他鄉(xiāng)支持漢語教育。此外,國家漢辦每年5月會向國外的孔子學院輸送一批國際漢語志愿者,這些志愿者絕大部分是應屆畢業(yè)生,他們達到申請的要求(普通話為2甲等級以上,英語需要過六級,具備的中華才藝),通過面試后成為漢語志愿者,提前在北京培訓兩個月,然后簽約前往支教的國家。國際漢語志愿者在國外一邊進行漢語教學,一邊學習外國語言,由于語言不通、環(huán)境以及風俗習慣各有差異,志愿者難以適應環(huán)境,導致教學相當困難。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教育部、國家漢辦對漢語志愿者的培養(yǎng)欠缺長期規(guī)劃和績效管理,阻礙了海外志愿者的發(fā)展,很大一部分漢語志愿者達到合同期限后不愿再續(xù)約,而選擇回國另尋工作。如此一來,海外志愿者穩(wěn)定性差,對海外的漢語教學無益,也造成了人才流失。
(二)“外患”:漢語受到其他語言的競爭和擠壓
漢語同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并為聯(lián)合國五大工作語言,但是在聯(lián)合國各種場合使用的語言,95%也是英語,漢語的使用率只占到百分之零點幾,國際會議( 包括在國內舉行的) 也基本沒有使用漢語。美國有100多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但選修該課程的學生中80%—90%的都為具有漢語背景的大陸留學生、美國華裔或來自東南亞各國的華僑子女,真正在大學里把漢語作為外語學習的外國人只占10%左右,另外,美國民間的漢語培訓機構( 中文學校) 的招生對象也多為華人子弟。[2]由此可見,漢語的國際地位遠不及英語,“漢語熱”熱在華人,國外主流社會學習漢語的熱情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
從客觀上來說,漢語在語法、發(fā)音以及字體上都比英語更為困難。筆者認為,漢語教學應該結合當?shù)貙嶋H情況,從文化的傳播入手,提高海外學生對漢文化的興趣愛好,讓他們在心里接受漢語,主動去學習漢語。
三、結語
漢語言作為一種文化資源和交流工具,會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然而要真正實現(xiàn)漢語的國際化,漢語的推廣之路還很長。而漢語作為我們的本土語言,值得我們去繼承和發(fā)揚。母語者尚且不珍愛自己的母語,則無法得到世界人民對其母語的認同。
參考文獻
[1]劉菲.漢語熱在全球持續(xù)升溫[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12-11.
[2]刁世蘭.“漢語熱”背后的冷思考[J].學術界,2012.
作者簡介:彭姣、陳婷婷,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本科在讀,公共事業(yè)管理專業(yè),主要研究教育管理。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