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東師范大學語文教育研究中心常務(wù)副主任、中文系教授,《中文自修》雜志主編 王意如
如何看待“問題”學生
■ 華東師范大學語文教育研究中心常務(wù)副主任、中文系教授,《中文自修》雜志主編 王意如
走進中小學校園,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標語:“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這話看似繞口,但它確實體現(xiàn)了教育的真諦。一切為了學生,即一切教育工作都要圍繞學生來做,以學生發(fā)展為本,而不是其他任何功利的目的,這也應(yīng)該是教育工作者必須堅守的底線;為了一切學生,是指為了所有學生的發(fā)展,不能忽視有“問題”的學生;為了學生一切,即為了學生德智體等各方面素質(zhì)全面發(fā)展,不能顧此失彼,比如重智輕德或重智輕體等。但是在應(yīng)試教育的壓力下,“分數(shù)”成了“功利”的代名詞,由于教育工作者世俗的功利與學生的分數(shù)捆綁在一起,以致在一些地方“一切為了學生”演變成了“一切為了分數(shù)”,“為了一切學生”演變成“為了少數(shù)高考有望的學生”,“為了學生一切”演變成了“一切為了學生考出高分”,至于學生心智、品德和身心健康發(fā)展乃至終生發(fā)展等方面就顧不上了,于是除了傳統(tǒng)上所謂的“差生”(指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外,現(xiàn)在的“問題”學生越來越多,中小學階段竟然會出現(xiàn)自尋短見的,即使如愿考上了大學,不少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仍是不夠健全的。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教育究竟是怎么了?我們究竟該怎樣看待教育中的問題和有“問題”的學生?某高中的一個“問題”學生的經(jīng)歷就很能說明問題。
在應(yīng)試教育這個大背景下,很多真問題被有意無意地忽視,而很多不成其為問題的卻被當做了“問題”。因此,按照教育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我們有必要區(qū)分出哪些是影響孩子成長的真問題、大問題,哪些是在教育學生過程中必然會碰到的正常問題,沒有必要小題大做,做出過激反應(yīng),從而放棄了正常的教育。
據(jù)媒體報道,某高中高三年級學生的一篇期中考試作文,文通字順,語言簡練,材料豐富,思維活躍,僅僅因為觀點尖銳,或者說偏激,他就此退出了學校教育——我不愿意說他是“被退出”的,盡管老師確實說過“反思好之前不許回教室上課”的話。我想如果不是后面弄出了那么大動靜的話,班主任應(yīng)該是松一口氣的。只是有一點讓人不明白:從作文來看,該生的學習成績、尤其是語文成績,應(yīng)該不會很差,班主任為什么這么不待見他呢?
理由似乎也說了,是因為他“很叛逆”。的確,從作文不難看出,這學生有“反骨”??墒?,正如該校校長所說,學校把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放在首位,班主任有批評教育學生的權(quán)力,班主任如果看到了這樣的作文無動于衷,那就是失職。校長的話當然沒錯。按照柏拉圖的教育理論,“一個社會的生存能力取決于它把該社會的共同生活的基本原則適當?shù)貍魇诮o年輕一代的力度。一個社會必須確保學校把必要的社會規(guī)范和價值觀灌輸給年輕人”(弗蘭納根2009)。盡管柏拉圖小心翼翼地加了兩個起限定作用的詞:“適當”和“必要”,還是擋不住之后杜威對他的“理想國”的反思,強調(diào)“共同性規(guī)則并不要求整體的‘千篇一律’。恰恰相反,公共生活為個體學習‘如何成為一個人’提供了機會,為他們‘如何發(fā)展……成為共同體中獨一無二的成員的強烈愿望’提供了機會”(弗蘭納根2009)。
我們先不討論這位班主任有沒有進行有效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他看到學生作文“諷刺老師和學校”就不能忍受,僅就其教育方法而言,就頗有可議之處。眼瞅著一個學生出了“問題”,怎么辦?這位班主任祭起了兩大法寶:第一是請家長。對年滿18歲的學生來這招,應(yīng)該說不太高明,后來的事實也證明,家長左右不了孩子。第二,也是最匪夷所思的,竟然是讓“問題學生”離開教育現(xiàn)場。他都不在場了,你還如何教育?美其名曰的“反思”,掩蓋不了教師想把這個難纏角色一推了之的真實動機。若真是要幫助他,為什么要他轉(zhuǎn)班轉(zhuǎn)學?
實事求是地講,老師的這種推卸倒也并非出于職業(yè)懈怠或是不負責任,而是因為——他管不了他!看到作文后,班主任老師是批評過該生的,假如這時該生低頭紅臉,囁嚅著說:“老師我錯了,我以后改正,再不寫這樣的文字了?!毕氡乩蠋熞矔蠖鹊嘏闹募绨蛘f:“知錯就改就好,沒事啦,上課去吧。”糟糕的是,該生非但沒有認錯,居然還和老師辯論起來;而且老師居然還說不贏他;更糟糕的是,這種情形的發(fā)生已經(jīng)不是一兩次了。據(jù)說這之前,兩人就經(jīng)常為一個觀點激辯不休,就這點而言,該老師真算得上盡職盡責,問題出在每每落敗的陰影籠罩在老師的心頭,影響了老師心情??傊?,老師生氣了,后果很嚴重——除非承認錯誤,否則他不得再回到教室。悲哀正在這里。該生冷嘲熱諷的“專制”,竟讓老師用行動來證實了。
其實,即使老師辯不贏學生,也沒有什么大不了,因為學術(shù)爭論有分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如果能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的角度考慮,以此為契機,正好可以培養(yǎng)學生謙遜的美德與寬容之心?!皬慕處煹念I(lǐng)導方式來看,師生人際關(guān)系主要有專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種。在專制型中,教師主要依靠自己的權(quán)威,采用強制手段管理學生,只準學生服從,不許有不同意見,對學生不夠尊重、不夠熱心甚至刻薄。學生對教師往往存在畏懼或敵意,或一味服從,或陽奉陰違,或當面抗拒”(崔允漷2009)。該生是當面抗拒的,而老師呢,我們不得不說,至少其教育方式是專制型的。為什么不想想這個世界或許有些不同的東西可以并存?為什么非要學生服從?該生有自己的想法,這不是罪錯。該生對專制反感,總體的價值取向也是對的。要是他撰文說贊同專制,那才是出了大問題。如果他對什么是專制的理解有偏差,那么糾偏的方法應(yīng)該是說理而不是強制。學養(yǎng)有欠缺不要緊,可以請出高手來,比如語文老師,他們對《左傳》,對李白、杜甫、司馬光,還有魯迅,應(yīng)該比學生理解得更深一點吧?或者請思品老師,他們對羅素、盧梭、黑格爾、馬克思、馬基雅維利,或者古德里安、布什、薩達姆以及蘇聯(lián)模式、日本歷史界風范,也應(yīng)該比學生懂得更多些吧?為什么我們沒有看到老師對這樣一個顯然比一般人多讀了些書、多想了些問題的學生流露出愛惜之情,多加呵護,多加教育,反而要趕他走呢?
如果說,這也算是一種教育方式的話,那么,這可以說是懲罰性教育。從懲罰的角度來說,無非是或者通過剝奪你應(yīng)有的權(quán)力,或通過強迫你做不想做的事來達到懲戒的目的。對該生來說,顯然是第一種。教育中不是不能用懲罰,而是要“保證它們與要懲罰的行為邏輯上是相關(guān)的”,“教師要用合理的后果來保證自己的決定對學生來說不是專制的”,并且“教師應(yīng)該了解實施的情景,知道學生會怎么理解對自己的懲罰”,避免“教師實施了某種懲罰,學生卻并不認為是懲罰”(崔允漷2009)。在此作文事件中,“不讓上課”的懲罰措施與“學生和老師意見不一致”的要懲罰行為,兩者之間恰恰缺乏必要的邏輯聯(lián)系。從懲處的效果來說,也似乎不妙。該生非但沒有悔過自新,反而變本加厲,以學校生活為素材,針對現(xiàn)實社會和現(xiàn)行教育,創(chuàng)作出版了15萬字的暢銷小說。我們無意說,創(chuàng)作出版小說就算是成功人生,而是說,在圖書館泡三天,在家里寫小說,這兩件事情是懲罰的后果,但對該生來說,卻很可能比讓他去上課更加享受。從老師希望達到的目標來說,完全是落空的,是懲罰性教育的失敗。
再進一步,老師想懲戒的,到底是什么?這點老師并不隱諱,他說,作文事件只是個導火索,即使沒有這篇作文,也有可能被處罰。也就是說,懲戒不僅是針對這篇作文的,而是針對他一貫的“叛逆”。我們不知道該生除了寫和說,還有什么“叛逆”的行為。一般情況下,在學校這個學習共同體中,“每個人的學習權(quán)和尊嚴都應(yīng)得到尊重;各種各樣的思想方式與生活方式都應(yīng)受到尊重(佐藤學2010)?!芭涯妗本鸵軕吞?,似乎有點《紅樓夢》中賈政的味道。你也可以說,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里,賈政稱得上是個好家長;但如果現(xiàn)代教育中的教師還扮演著賈政的角色,卻不能不令人感到沮喪。如果僅僅是言論上的“叛逆”就要懲處,這更加說不過去。言論上的所謂“叛逆”,不外就是想了別人沒想的,說了別人沒說的,有點“另類”,有點別出心裁而已?!皬膲阂謧€性的應(yīng)試教育制度里一路走過來,每個人都有許多的無奈,這時候尚能保留質(zhì)疑的膽量,實在彌足珍貴?!薄蔼毩⒕袷切枰亲o的,是要在平時點點滴滴的的小事中培養(yǎng)的。”(黃玉峰2011)。如果學生想的、說的有問題,那正是教師的用武之地。教育不是要培養(yǎng)應(yīng)聲蟲,而是要培養(yǎng)會思想的人。思想和思想的碰撞,是學會思想的最好途徑。更毋庸說“在教學過程中,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異樣行為,解除學生的恐懼心理,鼓勵多樣性,讓學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必要條件”(程紅兵2012)。從這點上說,老師對該生的懲戒,其動機就有問題。
說到底,這里有一個重大而隱秘的因素,左右著老師對該生的態(tài)度,那就是高考。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該生那篇要命的作文是在語文期中考試時寫的,這一類的考試作文幾乎毫無例外地指向了高考,是奔著高考去的,是高考作文的模擬和操練。語文老師毫不留情地給了不及格(60分中25分),并把這個情況告訴了班主任。不難想象,比該生作文寫得差的,應(yīng)該大有人在,為什么偏偏是他這么引人注目?問題就在于,別人是沒能力寫好,是“天災”;而他明明有能力寫好卻寫壞了,是“人禍”!就如孟夫子所言:“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睕]人會否認,該生的作文屬上乘之作,僅僅因為觀點尖銳(而不是錯誤),或者說偏激,就要如此“痛下殺手”,不僅讓人想起《蘇武傳》中左伊秩訾說的話:“即謀單于,何以復加?”想來語文老師給這么低的分數(shù),也是為了痛下針砭,目的是讓他死了這條心,別老是劍走偏鋒,是要他回到“正道”上來。只要他愿意按照規(guī)定的路子走,拿高分是指日可待的。正是出于這樣的一份期望,班主任才萬分痛惜,說“膽子太大了,竟然在考試作文中諷刺老師和學?!??!翱荚囎魑摹卑?,派什么用場的?拿分的!你“諷刺老師和學校”還能拿分么?這不是“自毀前程”嘛。所以你走吧,不在我班上,不在我學校,就不影響我們的升學率。
這位所謂“問題”學生踩痛的,是我們最敏感的那根應(yīng)試教育的神經(jīng)。各方反應(yīng)強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至于里面牽扯出的其他種種,其實倒是“副產(chǎn)品”。正如醫(yī)生診病一樣,如果我們改善了病灶周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可以根治某種疾病的;反之,生態(tài)環(huán)境不變,即使切除了病灶,那毒瘤不僅還會再生,而且還會生出許多變種,防不勝防。所以,要減少乃至杜絕此類“問題”學生的出現(xiàn),恐怕還要從應(yīng)試教育的根子上去找。
責任編輯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