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菊香
護理實習生進行臨床實習是非常關鍵的時刻,是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操作的過程,對其今后的工作有非常關鍵的意義[1-3]。為探討加強心肺內科護生帶教管理工作的方法及效果,筆者對本院2012年4-12月接收的22名護理實習生進行研究,所有護生均實施一日一問及病例分析討論制度進行帶教。護生進科后分階段進行3次考試,比較考試結果以分析帶教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筆者所在醫(yī)院2012年4-12月共接收22名護理實習生,均為女性,年齡19~22歲,平均(20.4±1.2)歲。其中10名為中專學歷,12名為大專,學時均為3年。
1.2 方法 所有護生均接受系統(tǒng)、科學、完整的帶教計劃,帶教計劃由科室組建的帶教小組完成,小組人員均為科室骨干人員,并組織專業(yè)醫(yī)生加入到小組中,給予專業(yè)醫(yī)學知識支持。并重點實施一日一問、病例分析討論制度。
1.2.1 一日一問 所有護生均實施一日一問及病例分析討論制度進行帶教。一日一問制,即一天對實習護生提問一個問題。首先組建帶教小組,小組人員制定詳細的培訓計劃,利用每天的晨會時間對實習護生進行提問,要求所有護生逐個進行回答。每位護生回答完畢后由小組帶教老師對其回答進行總結、補充、完善,最后護士長對所有回答進行評價。小組帶教人員對每次會議進行記錄。要求每位護生均端著學習態(tài)度,認真回答提問,前期進行復習。護生每日回答問題的評價分值與出科成績掛鉤,并在日常工作中強化各項問題,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1.2.2 病例分析討論 每周五組織護生進行病例分析討論,討論中帶教老師提出病例,所有護生進行分析討論,提出自己的意見。病例由帶教小組統(tǒng)一進行研究制定,病例應具體代表性,最好從科室現(xiàn)有病案中選取。病例選擇后讓所有護生提前準備一周,要求其收集相關資料,并查閱相關書籍,護生必須提出自己護理計劃表。討論中應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讓所有學員都投入其中,大膽地提出自身的見解。討論內容由護生中選取1位進行記錄,并進行輪換。討論結束后由帶教老師對討論進行點評,并在實踐中進行實施,這樣可以強化護生的實踐意愿,提高學習能力。應注重護生的實踐能力,要求護生對討論病例進行體格檢查、收集患者資料、病案整理等各項工作,從而對病案患者的資料詳細掌握。
1.3 評價指標 所有護生在進科后分3個階段進行考試,分別是進科時、實習中段、出科時??荚噧热莅üP試和實際兩部分,筆試為閉卷考試,實踐操作由帶教小組統(tǒng)一安排實施,兩項總分均為100分。內容由帶教小組研究制定。所有護生在出科時還應填寫對帶教老師的滿意度調查表,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所有表格均為匿名填寫,當場填寫當場上交,由護士長進行整理分析。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應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生出科考試結果與前兩次考試結果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對所有護生的滿意度調查顯示,出科滿意度為100%。
表1 護生考試結果比較(s)分
表1 護生考試結果比較(s)分
*與進科時、實習中段比較,P<0.05
時間 筆試 實踐操作進科時(n=22)65.2±5.3 64.9±6.1實習中段(n=22)77.8±4.5 78.2±4.2出科時(n=22)93.5±4.1* 90.9±5.4*
護理實習生在科室實習是一個關鍵的階段,其不僅對今后的工作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還可總結前輩的經(jīng)驗、吸收消化以投入到日后的工作中??傊?,實習階段是實現(xiàn)理論知識向實踐轉化的一個過程,是護理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護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4-6]。如何進行有效護理帶教,也一直是眾多護理工作者所關注的問題。通過護理帶教不但要提高護生們的實踐能力、醫(yī)德醫(yī)風,還應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這些都應由帶教老師來完成。故帶教老師的職業(yè)素質就很關鍵[5-8]。
本科室針對護生專門組建了帶教小組,小組人員均為科室骨干人員,并組織專業(yè)醫(yī)生加入到小組中,給予專業(yè)醫(yī)學知識支持,科室護士長負責所有人員的調配。帶教小組人員的素質決定著帶教成果,其實護生們臨床實踐的啟蒙老師,其直接影響護生們技能的掌握程度。另外,實習計劃的制定也應系統(tǒng)、科學、完整,本科室制定的帶教計劃均由小組討論完成,所有人員均參與計劃的制定與落實,并制定成冊。內容包括實際技能、理論知識、法律法規(guī)、科研研究等各項知識。
本科室在帶教中強化一日一問和病例分析討論制度,結果表明護生出科考試結果與前兩次考試結果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滿意度調查顯示,出科滿意度為100%。這表明此兩種帶教方式的效果理想,護生對此種帶教模式滿意。一日一問的帶教模式可讓護生根據(jù)所提的問題進行資料的收集,培養(yǎng)其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護生會有緊迫感,積極找尋答案。帶教老師及護士長的點評及完善問題模式可讓護生全面了解問題的答案,以便于其理解[9-12]。此模式要比傳統(tǒng)的一帶一的帶教模式效果更好,帶教小組所有人員的工作經(jīng)驗都可體現(xiàn)出來,對護生今后的工作有很好的促進作用[13-15]。病例分析討論是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的最佳過程,通過對現(xiàn)有患者的病案分析討論,激發(fā)護生的學習欲望,引領其用專業(yè)的知識來思考患者的各項情況,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這不但培養(yǎng)了護生們的分析能力,還培養(yǎng)了其應變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病例分析討論可激發(fā)起學生們的學習欲望,通過辯論來調動起護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進一步強化其動手能力[16-19]。討論結束后將總結的護理方案落實到對患者的實際工作中可讓護生產(chǎn)生滿足感,通過自己的分析來制定的護理計劃落實到實處,不但促進了護生的實際能力,還可提高其溝通和交流的能力。另外,一日一問、病例分析討論制度本身也提高了帶教老師的學習和分析能力,讓小組人員隨時都應完善自身的專業(yè)知識,以解答護生所提出的問題。這對帶教小組的成員也起到了一個激勵和刺激的作用,所有小組成員都需提前做好相應準備工作,必須熟悉各項問題的答案,還應對病例資料有所熟悉,分析各種解決方案,完善理論知識。此制度對提床帶教小組成員的專科業(yè)務水平也有很大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實施科學、系統(tǒng)的帶教制度,重點實施一日一問及病例分析討論制度,可提高護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其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強化實踐能力,避免護理差錯的發(fā)生。
[1]潘素招,宋春仙,應蓮琴.實習積分加周記法在產(chǎn)科護生帶教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0,17(4):124-126.
[2]周丹丹,羅陽,鄧雪英,等.品質管理圈在健康管理中心護生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24):218-220.
[3]阮菊意,張乃芬.激勵式帶教模式在改善婦產(chǎn)科護生實習積極性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3,9(4):110-113.
[4]溫桂華.“統(tǒng)一培訓”與“分層次培訓”結合在臨床護生帶教的應用及效果觀察[J].醫(yī)藥前沿,2011,10(21):84-86.
[5]劉彩萍,陳月琴.PDCA循環(huán)法在護生帶教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8(24):2451-2455.
[6]李春玲,吳春子.傳染科護生臨床帶教問題和對策探析[J].健康必讀(下旬刊),2011,12(10):46-48.
[7]王曉華.三級制護生帶教效果觀察與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3,51(1):3154-3155.
[8]張飛云.人性化帶教模式在婦產(chǎn)科護理帶教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2,9(8):38-41.
[9]楊陽,陜海麗,李琪.淺議臨床護生帶教的要點與技巧[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2,21(z1):81-83.
[10]張麗英,耿嵐.護理風險管理在兒科護生帶教中的應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2):75-77.
[11]李秀杰,郭嬿.目標管理在臨床護生帶教中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5(27):51-53.
[12]張燕琴,張曉嵐.骨科護生帶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甘肅中醫(yī),2009,22(1):63-65.
[13]張月瓊,李影婷,余淑芳.手術室護生的帶教與管理[J].現(xiàn)代醫(yī)院,2009,9(3):145-147.
[14]鐘桂芳,陳夏.視頻對比教學法在手術室護生帶教中的應用[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2013,8(12):46-48.
[15]李艷萍,黃麗萍,彭小丹.電子教學網(wǎng)頁與郵件信息在臨床護生帶教中的應用[J].南方護理學報,2002,9(5):71-73.
[16]于紅艷,張春燕.護理帶教工作現(xiàn)狀的調查分析[J].全科護理,2008,6(2):30-32.
[17]孫燕,陳慶麗.泌尿外科優(yōu)質護理病房護生帶教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3):55-58.
[18]沈鳳岐,陳慧華.入科教育在醫(yī)院消毒供應中心護生帶教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4):75-78.
[19]張曉琴,代曉濤,付巧.??苹虒W方法在手術室護生帶教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0,5(3):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