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松予 梁永恒 呂偉濤
摘 要:隨著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部分城市出現(xiàn)了黑社會形式的組織犯罪,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為此,對于刑事立法中的寬嚴相濟的政策應該繼續(xù)加以貫徹,有效的實現(xiàn)打黑與反腐的結合,以更有力的法律武器著力開展“打黑除惡”的專項行動,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
關鍵詞:黑社會研究;有組織犯罪;黑社會犯罪
當前中國的黑社會組織中,均具有森嚴的等級制度與嚴格的內部秩序。認清其犯罪的組織與性質,應當從其反社會性的本質入手,適當合理地擴展犯罪性質研究的外延。近些年來,中國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逐漸形成了以公司為偽裝外衣,以腐敗權力機構為保護傘的多樣化形式的特征。按照一般的概念解釋,“黑社會”是采取不法方式構建一定的秩序行為,并以獲取非法利益為目的采取組織犯罪的團伙的統(tǒng)稱。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部分沿海城市首先成為了滋生黑社會組織的土壤,近些年來,作為社會的大毒瘤,黑社會組織犯罪在我國有擴大化的趨勢,其犯罪形式常與毒品犯罪、性犯罪、經(jīng)濟犯罪、槍支犯罪、職務犯罪等緊密結合。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如何控制與根除黑社會組織犯罪,還老百姓一個和諧的生活家園就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文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對于中國黑社會組織犯罪的發(fā)展過程進行了研究與分析,并提出了一定的法律應對策略,對于有效地開展“打黑除惡”行動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1 對我國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發(fā)展概況的研究
改革開放后,黑社會組織犯罪在我國歷經(jīng)了近三十年的演變過程,發(fā)展到現(xiàn)如今的態(tài)勢,黑會這一組織形式已經(jīng)對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想要徹底的根除黑惡勢力,首先應當對其內部特征與組織形式進行一定的研究。
1.1 普遍化的“保護傘”
當前黑社會得以快速發(fā)展,除了得益于經(jīng)濟土壤外,更與“保護傘”的普遍化密切相關。從黑社會與政府的關系來看,無非是兩種形態(tài)。其一便是對抗型,黑社會在攫取大量的經(jīng)濟利益過程中,也在對抗政府的打壓與其他政策。這類的黑社會組織一般都具有較為雄厚的實力,在國外較為常見,例如日本的合法暴力團“川口組”、意大利“黑手黨”、美國“14K“等。其二是勾連型,也就是黑社會與政府人員相互勾結,各自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形成的相互利用的關系。這一類黑社會組織具有政府機關的庇護,在社會上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其主要頭目往往還擁有光鮮的社會地位。例如,重慶打黑行動中,約有54%的涉黑組織具有來自政府保護傘對其不法行為進行庇護。政府人員的被收買與包庇縱容,客觀上助長了黑社會團伙的囂張氣焰,在社會上產生了惡劣的影響。
1.2 公司化的組織形式
部分黑社會團伙采取不法手段獲取了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后,為了掩蓋自身的犯罪事實,通常會巧立名目,以公司、企業(yè)等合法的外衣示人。結合政府涉黑人員的庇護,這類團伙逐漸形成了以商養(yǎng)黑、以黑護商的罪惡鏈條。其主要利用自身的黑惡性質,通過對合法經(jīng)濟領域的滲透,謀取大量的經(jīng)濟利益。有相當數(shù)量的該類團伙頭目經(jīng)過“變臉”后,都成為了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不禁令人唏噓。
1.3 多樣化的犯罪種類
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往往涉及多種犯罪,其內部的“黑金”利益分配網(wǎng)絡也是錯綜復雜。由于黑社會組織成員多為社會閑散人員,甚至具有犯罪前科。因此,黑社會組織多數(shù)都從事盜竊搶奪、敲詐勒索、走私槍械等犯罪活動,并控制著淫穢色情行業(yè)與地下博彩行業(yè)。從近些年的案件事例來看,涉黑人員的對抗意識與風險意識逐步加強,其對社會的安全威脅已經(jīng)不容忽視。
2 對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適用的刑事法律政策
依法治國的總體要求表明,對付黑社會組織犯罪,應當在法律基礎上進行建構,完善相關的法律懲戒措施,這一點從目前來看是相當緊迫的。
2.1 實現(xiàn)“反腐”與“打黑”的結合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多數(shù)黑社會組織都與政府工作人員相互利用、相互勾連。部分公安干警不僅沒有有效地打黑,反倒與其沆瀣一氣、狼狽為奸。因此,消除黑惡勢力,必須首先清除滋養(yǎng)其發(fā)展的土壤。要摒棄畢其功于一役的作風,主動克服來自權力機構內部的阻力,一以貫之地加強檢察機關的執(zhí)法監(jiān)督的力度,對貪污受賄的官員,要蒼蠅老虎一起打,與黑惡勢力有勾連的,要依法從嚴處理,堅決防止“黑惡勢力保護傘”的存在。
2.2 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
對于打黑除惡中涉及到的立法問題,首先應當根據(jù)寬嚴相濟的政策要求,借鑒國外對于有組織犯罪的處理方法與立法內容,降低黑社會性質犯罪的門檻,做好證人的保護工作與詳細的犯罪記錄,并針對涉黑組織的經(jīng)濟犯罪應當設置一定的附加刑。從根本上鏟除黑社會組織運行的經(jīng)濟基礎。另外,對于黑社會組織犯罪的處理,要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執(zhí)行判決與處罰,不可為了迎合輿論的重刑觀點,對于一切犯罪都從嚴從快處罰。從法理上來說,濫用刑罰也是對“超量禁止”原則的破壞。
3 結語
當前形勢下我國黑社會組織犯罪的整體態(tài)勢已經(jīng)嚴重的危害到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進程,在人民群眾中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我國黑惡勢力在組織發(fā)展中,逐漸形成了權利庇護、“公司”外殼、多樣犯罪的三大基本特征。要根除黑惡勢力,必須依法貫徹“寬嚴相濟”的法律準則,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同時做好“反腐”斗爭,力求從根本上鏟除黑惡勢力產生于發(fā)展的根基。
參考文獻
[1] 康均心. 重慶打黑除惡的樣本意義[J]. 河南警察學院學報. 2011(02)
[2] 趙志剛. 論黑社會性質組織的法律性質[J]. 經(jīng)營管理者. 2010(17)
[3] 王存奎,孫先偉. 國內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特征及趨勢分析[J]. 貴州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 2012(04)
[4] 廖凱. 論我國當前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立法完善[J]. 法制與社會.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