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實踐證明,多媒體輔助教學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到了積極的輔助作用。下面就我的教學經歷,簡單談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點。
1 多媒體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想象力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重要途徑之一”。語文是一門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學科,但是很多學校和教師只是一本書,一張嘴,一支筆,了不起再多上一張掛圖、一塊小黑板。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語文課上不出語文味,令學生失去學習語言的興趣。語文教材中的許多篇目都是文質兼美,充滿了詩情畫意,尤其是那些詩詞散文所描繪的意境更是令人心馳神往,如雨中泰山的雄偉高大,長江三峽的雄奇險怪,月下荷塘的幽靜朦朧;還有那潯陽江上的琵琶聲,威尼斯運河中的剛朵拉……閱讀這些作品所描繪的意境無不令人“心向往之”。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钡捎跅l件限制,學生不可能去“行萬里路”。讀了這些作品,總覺得還“隔了一層”。在教學中,我們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調節(jié)課堂氣氛,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把聲音、圖像、文字有機地結合起來,化靜為動,化文字為圖形,做到動靜結合,圖文并茂,聲情兼?zhèn)?。這樣,直觀形象與聯想、想象相結合,就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趣。 如:在教學語文六冊22課《月球之謎》這篇課文時,我在課前安排了學生們查找有關人類第一次登月的一些相關材料,學生們于是利用課余時間通過網上下載,搜集各種報刊雜志,翻閱相關書籍進行了大量的查找。課始,我在大屏幕上播放了幾個低年級小朋友在畫月亮時,發(fā)生的爭論—— “月亮上有什么?”并將畫面停在屏幕上,看著學生們各個躍躍欲試的樣子,我因勢利導,見意學生們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來幫助小同學解決問題,我的這一見意得到了同學們的熱烈響應,于是同學們帶著一種責任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先來仔細地學習了課文,然后結合自己課前所搜集的相關資料,開始準備為小同學解答問題,課堂氣氛異常活躍。課后,學生們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制成手抄報,展示給全校師生看,并且對科普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叵肫鹞业慕虒W過程,不正是利用課件為學生們創(chuàng)建了情境,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自主地去學習、理解課文內容,最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嗎?可見,適當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掌握課文內容。 一切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都離不開想象,想象是創(chuàng)造的翅膀;想象是智力活動的翅膀,小學語文教學要求學生逐步培養(yǎng)起理解,鑒賞文章的能力,這個過程中想象、聯想的參與非常重要,有了它們,才能有“進得去”的深切體驗;有了它們,才能有“出來”之后的比較、鑒別、判斷;有了它們,才能“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在語文教學中,想象的觸角伸得越長,對文字喚起的意象愈豐富,對課文的感受也就愈生動、愈深刻。 多媒體的聲、光、色、形能把客觀事物具體化,直觀化,而具體、直觀的事物則能喚起學生一連串的遐想,因而它在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方面有無法估計的作用。例如古詩教學,傳統(tǒng)教學光憑教師的理解和講解,學生去想象發(fā)揮,難免掛一漏萬,很難理會到詩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如果讓多媒體課件來處理,效果就會好得多。栩栩如生的畫面,伴隨著充滿激情的錄音朗讀,給人以賞心悅目的快感,使學生的思維迸發(fā)出了想象的火花。這些音畫交融、聲形并茂的直觀信息,把學生的心扉和思維緊緊凝聚在屏幕上,產生、浸潤、誘發(fā)等效應,促使學生自由翱翔在思維王國里。
2 多媒體能由靜變動、化抽象為形象,突出教學重難點
語文界有這樣一句老話:任何一個生動的比喻都是跛腳的。其原因,一是語文文字畢竟是抽象的符號,當它反映鮮靈活生的大千世界時,就必定受到許多限制;二是一個生活經驗并不豐富的學生去理解有些有深奧生活哲理的比喻句是困難的。因此,要學生去理解由語言文字組成的課文的重點、難點,是更困難的。由于多媒體課件能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變具體,靜態(tài)變動態(tài),使原來枯燥的課本內容更形象、生動地展示給學生,幫助學生全身心地去主動發(fā)現、探索、思考、解決問題,起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作用。多媒體所包含的虛擬技術能超越時空,化虛為實,變抽象為具體,適時使用,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實現由符號到心象的轉換,使教學獲得最佳效果。
如在教學《海上日出》這篇課文時,課始,我用課件展示日出情景,順勢導入課文內容。在讓學生們初步理清課文層次后,我及時播放課件(配樂朗讀)讓學生們體會日出時美麗的景色。接著,在小組合作學習后,讓學生再來品味文中優(yōu)美詞句及難理解的句子。比如:利用課件在屏幕上展示第二句“太陽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地,一縱一縱地,使勁向上升”,“縱”與“跳”比較,并結合上下文,領會太陽上升的形態(tài),用動作表示。學生們通過比較動手很好的理解了這句話。在學習第三句時,我將這句話打在大屏幕上,將“終于”“沖破”“跳出”三個重點詞,用不同顏色展示給學生們看,幫助他們體會太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并用課件展示了太陽沖跳的畫面,學生們親眼目睹了海上日出這一偉大的奇觀,為他們理解課文,突破教學重難點起到了作用。課終,我將重點段落,用填空的形式展現在大屏幕上,學生們在正確填寫后,為背誦打下了基礎。多媒體課件的運用,為我的語文教學帶來了“意外”驚喜。
3 多媒體能增大課堂容量,節(jié)約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首先,它大大提高了學生在有限的單位時間內獲取更多的信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媒體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處理,可以大幅度減少板書、繪圖、不必要的描述講解等花費的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對時間的利用率,從而能增大課堂的容量,可以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知識信息
其次,它能將抽象的內容形象化,減少信息在大腦中轉換,能夠增強學生對抽象事物與過程的理解和感受,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將以住教學中無法展現出來的東西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同時,運用多媒體能把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抽象景象轉化為形象、直觀、生動活潑的感性材料,能以其富有聲、像、色的信息刺激學生的眼、耳、腦等感官,促其樂學深思。 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我讓學生們先初讀課文了解內容后,利用課件為學生們展示了圓明園的外貌和內部格局,以及園內著名的景點和部分收藏的歷史文物。在學生們意猶未盡、流連忘返之時,我請同學們打開書,仔細地朗讀了第二、三、四段,學生們很快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在學習課文第五段時,我用了同樣的方法,為學生們節(jié)省了大量的讀書時間,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任何事物都有長短利弊,多媒體教學手段也不例外。再加上它還是一種新的教學手段,我們對它的性能了解還不很清楚,駕馭起來難免會不順手。所以我們不要因為多媒體教學中出現過偏漏失誤,就一概予以否定,而應該在教學實踐中多學習,多探索,多思考,揚長避短,想方設法使它切實有效地服務于我們的教學。正確、科學的使用多媒體技術,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