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黎黎 毛靜
摘 要:相同的教學內容在相同的教學時間內肯定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為了達成教學目標,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問題的設計很值得探究一番。找準文本與生活的連接點,找準文本中的動情點,找準文本的延伸點去設計問題,將會使我們的課堂效率提高。
關鍵詞:課堂學習;高效;問題設計;探究
余映潮老師認為,學生的課堂活動充分,是高層次的教學境界,是語文教師近乎全部教學藝術的集中體現。余老師是一語中的,設置充分有序的課堂活動,的確可以提高學生身心投入程度,降低課堂精力的流失率,能極大提高學習效率。
要在課堂學習中組織開展充分有效的生生、師生之間的課堂活動必須要將語文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化,即將課程中的文字教學內容、圖片等變成和問題的有機“鏈接”,以引導學生憑借自身的努力,通過思考、討論、合作等激起問題意識,并從中探索求解。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有通過問題才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大腦皮層的優(yōu)勢興奮中心,引導學生對問題作層層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品質,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那語文教師應該設計怎樣的問題來創(chuàng)設有序的課堂活動呢?為此筆者認為語文教師課堂問題的設計要遵循三個原則:
1 教學問題的設計要找準文本與生活的連接點,以此創(chuàng)設課堂活動
課堂問題的設計盡可能地將文本與學生的生活連接,更能激起學生的興趣?!缎抡n程標準》對語文教學也進行了新的闡述和定位:注重培養(yǎng)促進人的發(fā)展,將教育和生活緊密相連,致力于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世界。語文教學生活化,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讓語文走向生活,是語文新課程改革的一個基本理念。而生活本身就是“大語文” ,課堂并非是孤立于世界之外的學習空間,這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走向生活,并以生活為發(fā)散點,拓展文本,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張揚個性,享受生活樂趣的空間。語文教學融入到真實的生活中,才會充滿不朽的生命力。
學習老舍的《想北平》時,在引導學生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情感后,教者明白學生最不能理解的是作者的選材。從學生的角度看北京作為歷朝古都有宏偉的故宮,巍峨的長城,美麗的頤和園等,這些都是我們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地方,但是老舍為什么不寫這些,反而把筆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墻根,只選擇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蔬來寫呢?是不是顯得小氣了一點?
這是學習這一課的難點,也是要幫助學生解決散文選材的問題的。筆者就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離開荊門若干年后,你要寫一篇回憶故鄉(xiāng)的文字,你會寫些什么?學生發(fā)言很踴躍,綜合他們的發(fā)言不外乎是荊門的小吃、家門前的小河、小時的趣事等,接著老師又問去過北京旅游的學生,如果要他們寫一篇有關北京的散文又會寫寫什么呢?去過北京的學生紛紛發(fā)言寫故宮、天壇、頤和園等,所寫的都是大家所熟知的風景。兩相對比筆者問學生為什么寫荊門你不會寫荊門人引以為傲的地方反而寫小河、小吃等?學生很快明白我們是以游子的身份來寫對家的情感。筆者適時地投放有關老舍的資料:
提示:老舍是中國近現代文壇的一代宗師。有人曾問舒乙,如何用幾句話來概括老舍區(qū)別于中國現代其他作家的特點,舒乙用了五句話: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個滿族人”,三是“他是一個窮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國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紀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去世”。
學生很快就明白了作者選材的目的。這是大處著眼,小處落筆。正因為他對北平的熟悉與熱愛,他才寫出北平的與眾不同。如果是北京的匆匆過客,恐怕除了感嘆歷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也就沒什么了。老舍把筆伸向了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墻根,就因為他是一個平民、一個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這些院落里、墻根邊,他是一個平民藝術家。作者用這些舒緩而平淡的文字,表達了一個平民知識分子對北平嫻雅而熱烈的情懷。從另外一個角度講,老舍以一個貧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他關注的是和他一樣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環(huán)境,看到的就是“溫和自然”“布置勻調”“物產可愛”。歸結到一點就是他的“平民意識”。
筆者為解決課文學習的難點就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去設計問題,從自己的生活體會上去明白作者的選材,從而很輕易地解決了學習的難點。
總之,筆者認為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設計應關注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需求和興趣;關注學生現有的經驗和能力;吸納具有時代氣息的教學內容;從生活中尋找教學內容,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種教學資源。
2 教學問題的設計要找準文本的動情點,以此創(chuàng)設課堂活動
以情動人是許多文章的亮點。教師要善于捕捉課文的動情點,圍繞課文的動情點設計問題。
在學習李密的《陳情表》時,筆者把教學重點定在體會文中自然流露的孝情的拳拳、苦情的悲惻、忠情的誠摯、親人的真善這種溫馨、樸素的人性美。
高中學生學過不少表達親情的經典課文,有歌頌母愛的,有贊美兄弟手足情的,有抒發(fā)夫妻深情的。但本文這種寫祖孫情的文章,學生還是初次接觸。所以筆者先要求學生課前回顧學過的有關親情的文章,再收集一些有關這種情感的的資料,包括李密生平以及他一些作品。還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堂上放映一些資料圖片,讓概念化的事和人變得生動形象,以增強學生的體驗和感受,特別是激發(fā)那些對對平凡親情“不敏感”學生的興趣。 上課時先播放《神秘園之歌》,營造氣氛。在具體落實這一教學重點時,老師率先品讀了“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這一片斷,并且還回憶了自己幼時過年的趣事,體會到的濃濃的親情。老師動情的講述打開了學生情感和記憶的閘門,學生不僅發(fā)言積極,連平時幾個內向的學生都發(fā)了言,而且對情感的體會很到位。通過這一目標的落實還幫助了學生學會了在習以為常的生活中感受親情、友情的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體驗者,體驗是可以由多方面構成的,音樂也是其中之一。在學習李商隱的《錦瑟》時,筆者要求學生用自己熟悉的曲調為之譜曲。學生本來就很喜歡唱歌,從他們的興趣出發(fā),學生很踴躍地開始譜曲。當其中一個女生用《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曲調開始演唱《錦瑟》時,全班非常安靜,音樂與文字相得益彰,更能散發(fā)迷人的藝術魅力。唱完后掌聲響亮。
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要善于捕捉課文的動情點,教師必須有激情,教師的投入程度決定學生的投入程度。教師是要把握好課文的動情點,就一定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就會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分鐘去,課堂學習的效果自然會好。
3 教學問題的設計要找準文本的延伸點,以此創(chuàng)設課堂活動
課堂教學中,啟迪學生的思維,對課文進行延伸,創(chuàng)設課堂活動,更易激發(fā)學習興趣,進一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在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筆者先提問導入,說:歲月已逝,人生短暫。面對有限的人生,面對人生中的挫折與磨難,你有哪些感想?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切入,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學習完課文后,筆者呼應開頭又一次提問:學習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后,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東坡?從他身上你學到了什么?以此問題進行拓展,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也提高了學生抗挫認識。
當然拓展也可以把課內和課外連接,形成大語文學習觀。比如在學習杜甫的《蜀相》一課時,筆者布置了一道課后拓展作業(yè):請你選一位忠義人物,古今中外皆可,搜集他的生平事跡,選取其中的典型事例,用夾敘夾議的寫法,寫一則評傳。
值得注意的是語文教學進行延伸拓展,教師備課時應針對學生的生活特點,抓住課文的延伸點去設計教學活動,只有這樣學生的思維才會更活躍,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才會更高,課堂學習才會高效。
總而言之,課堂因互動而精彩,學生因自主而發(fā)展。語文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為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吃透教材,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問題。設計問題要找準課文與生活連接點,捕捉到課文的動情點,抓住課文的延伸,只有這樣才能組織語文課堂的有序活動,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對抗質疑的能力,讓課堂和諧、民主,學生敢問、敢動,形成一種積極主動、爭先恐后、緊張活潑的學習氛圍,這樣的課堂才會高效,學生才會學而快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