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斐然
下跪拯救一條河?
多虧有了“電視問政”,江蘇淮安人遇到難題后,可以走上電視,直面不同政府部門的負責人,讓他們給出答案。于是,抱著這樣的愿望,住在柴米河邊上的陳大姐走上了臺,要為流淌在她身邊的污水河討個說法。
面對攝像機,這個衣著樸素的女人顯得很緊張。對她來說,登臺發(fā)言顯然是個挑戰(zhàn),她一直在顫抖,急急忙忙地掏出裝著黑色河水的小瓶子,帶著哭腔向大家解釋,身邊這條曾經(jīng)的母親河如今是怎樣惡臭難掩的臭水溝。
不過,這位身為母親的女人也很明白,這樣還不足以解決她的問題。在此之前,她尋求過無數(shù)對策,她找過環(huán)保局,打過投訴電話,還拉著記者去拍新聞,但都沒有結果。工作人員甚至給她出主意:“你得加大投訴力度,不然問題沒得解決。”
于是,在見到政府負責人的那一刻,她毫不猶豫地撲通一聲跪倒在地,抓著旁邊人的手,著急地用飛快的語速搶著說:“我求求你們治治污染吧!我這把年紀的死了無所謂,可是那么多孩子可怎么辦???喝了水他們得了這個病那個病的,你們可得給他們留條活路??!”
這一次,“跪求治污”的法子還真的奏了效。陳大姐的視頻迅速在網(wǎng)上火了起來。當天直播一結束,當?shù)卣统闪⒄{(diào)查組,專門解決柴米河的污染問題。故事有了圓滿的結局,這位哭泣的母親終于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對策,可這樣的故事卻叫人更加心酸——難道想要拯救一條被污染的母親河,需要哭泣的母親跪著懇求,才能達成所愿嗎?
插秧拯救一條路?
淮安人的難題是一條河,而廣西合浦人的困境是一條路。其實,政府幫村里修路,這原本是件好事,可壞就壞在,路修到一半,包工頭沒了。好好的一條國道成了阻礙交通的爛尾工程,坑坑洼洼地橫在村民的家門口。
村里人想找人把話問清楚,可他們卻遭遇了更加說不清楚的困局。不同部門來回踢皮球,結果,村民找完這個縣政府,又被告知去找隔壁市政府,跟交通局反映完情況,又被建議去其他部門再匯報一下。找來找去繞了一圈,沒有一個部門能給出解決問題的答案,結論倒是很統(tǒng)一:“不歸我們管”。就這樣,破敗的公路還是擋著村民的出路。
沒辦法,擺著一條爛尾國道沒人管,村民只好自己管。他們自籌了六十萬元,想代替政府接著修路,結果沒幾天趕上下暴雨,剛修好的路又爛了。想來想去,無奈的村民一合計,只好拿出春耕用的秧苗,直接跑到爛尾的國道上插秧,為此他們還打出標語,“不浪費土地,公路變農(nóng)田”。
沒人管的公路就這樣廢著,直到這一幕登上互聯(lián)網(wǎng),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和聲援,當?shù)卣耪境鰜恚塘砍鲆粋€修路方案,現(xiàn)在已經(jīng)付諸實踐了。你瞧,這一次,又是萬能的互聯(lián)網(wǎng)取得了勝利,拯救了已經(jīng)開始發(fā)芽的插秧公路??墒?,這樣的對策卻帶來一個新的疑問:不知道什么時候,解決攤在我們眼前的爛尾公路,能夠不必把秧苗種在國道上,也不必千里迢迢求聲援,把希望都寄托在滿是陌生人的互聯(lián)網(wǎng)。
【原載2014年4月30日《中國青年報·新聞眼》本刊有刪節(jié)】
題圖 / 擊鼓傳花 / 康 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