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
“會前不到位”是機關里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我經(jīng)常參加一些司局或部門召開的會議,以協(xié)調(diào)會、座談會聽取意見為多。通常我會提前10分鐘到會議室,但有時還看不見會議主辦方的人;有時離開會只剩三五分鐘了,才見到主辦方有人到場。這種情形下,被邀請的人情緒很受影響,所以會議的質(zhì)量和效果一般好不到哪里去。
可能是受國外的一些風氣的影響吧。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多次出訪。在確定拜訪時間上,有時就比較糾結(jié)。一方面,因為所在地區(qū)交通狀況比較復雜,我們擔心遲到了不禮貌,所以都是提前出發(fā),提前到達受訪單位。另一方面,我們通常會被告知要準時到達,提前到達沒人接待。所以我們經(jīng)常提前10分20分甚或30分鐘到達。到達受訪單位后,沒有人接待,我們要么就在車子里待著,要么就開著車瞎轉(zhuǎn)磨時間。
有人解釋說,這是外國人特別是西方人講求效率,不浪費時間,而且也不論你是什么級別什么客人,都一視同仁,秉公辦事。這種論調(diào)居然也會被我們的一些人所認可,而且效仿起來。如果只講準時準點,不講待人之道,恐怕只是撿了一些皮毛,丟掉了一些根本。丟掉的是一些什么東西呢,我認為就是丟掉了我們做人的一些東西,丟掉了中華文化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就是在待客方面的真誠、熱情,盡地主之誼,盡主辦方之情,寧可自己辛苦一點、稍微付出一些。況且早一些到會場,接待提前到達的客人,還可以加強溝通,盡可能發(fā)現(xiàn)和解決會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往往這是開好會、解決好問題的關鍵。
我們的做法是,如果召開相關部門的會議,又都在同一個辦公樓里,那么工作人員提前20分鐘就要到場;如果有使用交通工具的參會者,那么工作人員就要提前半小時到場。往往我自己就會提前10分20分鐘到會場,接待積極參會的先來者,以示尊重和重視。近幾年我和司里同志與五六十個部委單位學習交流,不論是在主場還是客場,我們都是提前半小時以上到場,會前要注意的事情很多,多一分準備,就多一分成功。即使是司內(nèi)的會,我本人也都提前到場,沒有別的,心在會上而已。
參會者如果因為特殊情況提前到達會場,就不能苛求辦會方提前接待,但辦會方提前安排工作人員到會則是責無旁貸的,這些,就應該是我們的處長或科員們應當想到的了。
會前的文章大得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