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玫
高中課堂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它還承擔著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任務,因此,高中課堂的教學模式應該變革課堂中“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模式。本文對新課程改革下高中地理師生互動式課堂進行研究。
一、堅持課堂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切忌將滿堂灌變成滿堂問
在“交通”一節(jié)中,某教師在導入新課時給學生展示了幾張圖片。教師說道:“這是一張黃土高原的圖,這張圖給我們的感覺是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那么它的交通可能怎么樣?”
生:不方便。
師(展示山區(qū)地圖):這是一張什么圖?
生:山區(qū)地圖。
師:不管是哪里的山區(qū),給我們什么樣的感覺?(教師期待學生說出地勢崎嶇、交通不便。)
生:人非常少。
師:還有嗎?
生:交通不方便。
師(展示平原風光圖):這里給我們的感覺是地形平坦,氣候可能是什么樣的?
生:濕潤。
師:那么同學們,世界上各個地方的差異是大還是?。?/p>
生:大。
問題看似有設置成問題串,課堂氣氛看似非常的活躍,師生問答,比較熱鬧。但是,面對高中的學生,這些問題設置得過于簡單,作為新課的導入又沒有做到讓學生簡單理解。假設將這堂課的導入做這樣的改動:先讓學生觀看黃土高原圖、山區(qū)地圖、平原風光圖,然后提出問題:“如果讓你作為工程師,要修一條公路,你先會選擇在哪個地方?為什么呢?”這樣能調(diào)動高中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學生能略過剛才指東說西的繁瑣問題,直接做出合適的選擇,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待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導入新課:“好的,今天我們將共同學習自然環(huán)境對交通的影響?!?/p>
二、堅持以培養(yǎng)學生能力為本的原則,切忌教師進行試卷講評
在某次試卷講解的時候,教師拿到剛考完的試卷講解第一題。
師:同學們,第一題應該選什么呀?
生:C。
師:好的,現(xiàn)在看到C……(接下來是老師自顧自的講解),A不對,B不對,D也不對。第二題選什么呀?……
一堂課下來,基礎好的同學還是有所收獲的,然而也不乏上課已經(jīng)睡著了的同學。假設這堂試卷講評課是這樣的:張某某同學,你的第一題選擇是什么?為什么這么選呢?不論這位張某某同學對也好,錯也好,針對學生的講述,我們能更加了解學生的情況,學生被調(diào)動起來了,成為試卷講評的共同參與者,整堂課的氣氛將會變得活躍、緊張有序。
三、堅持以組織學生自主活動為本,要給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
在“地質(zhì)作用”一節(jié)課上,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背斜成谷,向斜成嶺”的學習。
師:同學們,巖層在被施加水平擠壓力的過程中,發(fā)生了一連串的彎曲變形,形成褶皺。我們把其中一個彎曲拿出來稱為褶曲,巖層向上彎曲的我們稱之為背斜,向下彎曲為向斜。一般來說,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是也有可能出現(xiàn)背斜頂部被侵蝕,形成谷地,向斜堆積,形成山嶺的地貌。同學們聽懂了嗎?
整個過程,教師一氣呵成,看似有和學生的交流,其實根本沒有給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這樣一堂課,學生可能當時能夠記住,其實印象一點也不深刻。
假設,我們把這個知識點這樣來講解(繪圖講解):“同學們,背斜向上拱起,形成山嶺,向斜的巖層向下彎曲,形成山谷??墒怯袝r候也會由于一些外力作用,形成相反的情況:背斜成谷,向斜成嶺。這是什么原因呢?請大家每四位同學一組,三分鐘的討論,討論結束后,我們請幾位同學代表發(fā)言?!保ㄍ瑢W們自主討論。)課堂氣氛一下子就被調(diào)動起來了。
作為高中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我們應該逐漸從舊的“三中心”(教師中心、課本中心、課堂中心)走向新的“三為本”(以學生為本、以能力為本、以組織學生自主活動為本),為“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發(fā)展”的終極目標添磚加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