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寶席
新課程提倡對學生實行激勵性評價。當下,很多教師和家長特別青睞“賞識教育”,非常善于用獎勵的方式來刺激和換取學生的良好言行,這是必要的,在短期內也是有效的。然而,獎勵是手段,絕不是目的。不恰當的獎勵會使學生滋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在他們暫時“規(guī)矩”、“聽話”、“表現良好”的背后卻潛藏著很多危機。無原則、非理性的“獎勵”、“賞識”會造成“愛的教育”異化為“溺愛教育”,結果只能大大削弱獎勵的應有功效。
一、“變味獎勵”面面觀
所謂“變味獎勵”,即指哪些背離獎勵本意、失去獎勵意義、異化獎勵作用的不恰當或不理性的獎勵。在教育實踐過程中,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經常自覺與不自覺地對學生實施著一些“怪味獎勵”。
1.獎勵“物質”。這種獎勵措施是家長經常使用的。為了激勵孩子能努力學習,取得優(yōu)異成績,家長往往給孩子許諾,如果考試成績能進步多少名,或能進入班級、年級多少名,就給孩子買他夢寐以求的東西,如賽車、學習機、手機等。孩子在物質利益的誘惑下,自然是學習倍加努力。當獲得自己喜歡的物品后,便會“偃旗息鼓”、泯滅斗志。家長不得不再次許諾,否則,孩子便會無動于衷,缺乏動力。因為,孩子已把獎勵當成了行為的“誘惑”。
2.獎勵“金錢”。當下,“分數”可謂是關乎著學校和教師的“前途利益”。一些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為了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取得高分,常常采用獎勵“金錢”的辦法來刺激學生。錢從哪里來?一部分是班費,另一部分則是那些成績較差者所交的“罰款”。教師企圖用這種“以獎代教”、“以罰促學”來激勵優(yōu)等生更優(yōu),同時警示那些成績較差的同學努力學習,不再拉分。該不該向成績不佳的學生征收罰款?能不能用班費獎勵優(yōu)等生?不用查閱法律條文,也不用絞盡腦汁去苦思冥想,僅憑良知和常識即可做出正確判斷。
3.獎勵“不做值日”。對于那些成績優(yōu)秀、表現突出、規(guī)矩聽話的學生,教師也往往會另眼相看,倍加呵護,就連必須做的值日、大掃除、義務勞動等也不讓這些同學沾手,而讓那些違反紀律或成績不理想的同學“承包”,使那些學生苦不堪言。
4.獎勵“挑選座位”。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往往有意無意地偏愛一些學習成績優(yōu)異、聽話懂事或“關系戶”學生,可謂是“愛生如子”。而對一些成績較差、有缺陷、違規(guī)違紀的學生則“恨之入骨”,百般阻撓,恨不得馬上將其“掃地出門”。在每次考試結束或者一段時間后,都要對學生重新排座次。在排座次時,那些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就會隨便選擇座次,這是班主任賦予的“特權”。而那些成績較差和常常違規(guī)違紀的學生則被安排在偏、后、角的“三角地帶”,其結果,往往是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和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分別聚在一起,形成明顯的“兩派”。
二、“怪味獎勵”之危害
“怪味獎勵”追求的是一種“短期效應”,表明上看,在短期內十分有效。但事實上,卻違背了教育規(guī)律和孩子成長規(guī)律,潛藏著諸多危機和危害,留下諸多“獎勵后遺癥”,引發(fā)諸多負面影響,阻礙著孩子的健康發(fā)展。
1.滋生“享樂思想”。在物經濟發(fā)展、物質條件不再匱乏的當下,為了實現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夙愿,一些家長對于孩子的投入可謂是“不惜一切代價”,舉著“為了孩子成長”的大旗,對孩子“百依百順”,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用物質作“誘餌”來激勵孩子,用錢財來誘惑孩子,以希望孩子能獲得“成功”。殊不知,錢買不來教育,更買不來孩子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一般來說,孩子的物質欲望越強、越多,則學習的欲望就越少、越弱,家長越是不惜一切代價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則越是不知滿足,物質欲望就越來越大,以致欲壑難平。孩子物質上是富有了,但精神上卻貧窮了,責任心喪失了,上進心泯滅了?,F在的青少年學生可謂是生在“蜜罐”中,長在“福窩”里,一些青少年吃苦耐勞、勤儉節(jié)約、自食其力的精神喪失殆盡,代之而起的是攀比意識、享受思想和依賴行為,導致學生同一時代產生了相距甚遠的價值取向和追求。家長們的泛愛、溺愛,不惜一切代價去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會使孩子染上了依賴、任性、享受之氣,讓孩子在小時候吃點苦,是理智的選擇,是孩子一生的財富?!案F教”會教出孩子的自強不息、獨立自主、克服物欲、勤儉持家、奮發(fā)圖強等優(yōu)秀品質。
2.消減“行為動機”。陶行知先生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辈徽摻逃壳案闶裁础盎印保蚁?,給孩子提供最優(yōu)質的教育服務,激發(fā)孩子行為的自覺性才是最根本的。給孩子物質獎勵要適度、要恰當、要科學。否則,再多、再好的物質獎勵都無濟于事。而我們的諸多獎勵往往是感性的、非理性的。獎勵的邏輯是:孩子做好了家長或老師“要求的”,就能得到“想要的”。在“誘餌”的誘惑下,孩子才去做“要求的”,目的是為了得到“想要的”,其行為的興趣和動機大打折扣。一旦沒有了激勵,孩子的興趣和動力也會急劇下降或蕩然無存。沒有走進學生的心靈,沒有觸動孩子的內心深處是我們教育工作的最大缺失。不恰當的物質獎勵會嚴重破壞孩子行為的內在動機和興趣,因為這種獎勵沒有使行為規(guī)范深入到孩子的內心,沒有使行為守則成為學生的自覺行動,沒有使行為制度內化為學生的心理需要。充滿人性化的、理性的激勵才能使學生在內心深處對行為產生積極的內在驅動和審美追求,從而大大提高道德動機與行為的自覺性和持久性,使學生在行為面前變“要我為”為“我要為”,變被動為自覺,才能真正把行為規(guī)范內化為自覺行動。
3.扼殺“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新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題和追求。“怪味獎勵”會使孩子滋生一種“應付”的心理傾向,泯滅孩子的創(chuàng)新意識,無形地戕害孩子的創(chuàng)新潛能。在獎勵的驅動下,孩子只想快速地完成“要求的”,從而獲得“想要的”。在完成任務時,他們會選擇最熟悉、最穩(wěn)妥的方式,甚至會“不擇手段”,以期得到期望的獎勵。而很少去探索、嘗試其他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可能性方式,以避免因另辟蹊徑導致失敗而不能快速得到獎勵。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為了獲得獎勵而從事某種活動時,往往會盡量避免挑戰(zhàn),而且被獎勵的力度越大,孩子就會越選擇容易的、不具挑戰(zhàn)性的方法,從而使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在應付的過程中被弱化。endprint
4.違背“教育公平”。愛是教育的元點,愛心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助推器。而公平教育是愛的教育的外顯。教育公平一直是人們談論的熱點話題,也是每一位教育者應該努力追求和實施的教育理念。培養(yǎng)平等觀念,消去人的不平等,應該從孩子抓起。我們教師有責任和義務追求、倡導教育的公平、公正,要身體力行地去落實教育公平,把教育公平落在心上,落在細處,落在言行上。然而,“怪味獎勵”卻違背了教育公平原則,給一些學生造成心理傷害。教師往往有意或無意地偏愛一些學習成績優(yōu)異或者聽話的同學或者“關系戶”,對他們另眼高看,倍加關心,在處理問題、課堂提問、排定座次時也遷就、偏向優(yōu)等生,而忽視、疏遠、冷漠后進生,這會在孩子的心靈深處種下“不公平”的種子。其實,學生的心靈是敏感的,眼睛是雪亮的,思維是活躍的,做事也是有主見的,哪怕是你認為微不足道甚至是根本就沒有留意的小事,都可能給他們留下不公正的感覺和印象。
5.破壞“人際關系”。在“變味獎勵”
過程中,家長或教師扮演著“裁判”的角色,孩子面對“裁判”,只想如何按“裁判”的要求去完成任務,以得到“裁判”的獎勵。因此,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裁判”對自己行為的評價,而不是關愛,這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濃濃的親子和師生間安全依戀關系的形成。當孩子沒有完成任務,或任務完成不完美時,自然得不到獎勵,這會使孩子失望,甚至產生對家長或老師不滿情緒,造成關系緊張?!肮治丢剟睢币矔箤W生之間產生對立,甚至是敵對,引發(fā)一些矛盾或暴力事件。
6.滋生“扭曲思想”??茖W有效的獎勵可以成為學生奮發(fā)圖強的動力源、催化劑。但獎勵本身應該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然而,縱觀向考試分數較低的學生罰收班費,用以獎勵優(yōu)等生的做法,一看便知是劍走偏鋒,不僅違反了《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侵犯了學生的合法權益,而且容易助長“金錢萬能”和“一切向錢看”的思想意識,扭曲學生的價值觀和正義觀,既可能使優(yōu)等生滋生“過譽心理”,也傷害了后進生的心靈和尊嚴。即使是受獎的優(yōu)等生也會心存不安,到頭來,勢必貽害無窮。獎勵優(yōu)等生“不做值日”,而讓其他同學值日,不僅缺乏公正,而且將富有教育意義的值日活動失去了色彩和價值,扭曲了值日、勞動的存在意義。獲得“值日豁免權”的學生會認為,值日、大掃除一類的勞動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只有那些違反紀律、成績落后的學生才會“被值日”,會使他們在心里錯誤地認為,“勞動光榮,懶惰可恥”是騙人的謊言,逐漸滋生一種厭惡勞動、被動值日的心理,從而失去值日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三、“怪味獎勵”矯正之策略
“怪味獎勵”其實就是一種傷害,給處于成長階段學生的心靈會造成消極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往往無法在短期內消失,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因此,家長和教師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慎用獎勵,理性獎勵,要根據教育規(guī)律和孩子特點施以合適的獎勵,激發(fā)孩子行為的內在動機,建立孩子良好行為的“長效機制”。
1.讓學生懂得獎勵的意義。獎勵是
激發(fā)孩子人生信念的“孵化器”;是引導孩子健康成長的“導航儀”;是開啟孩子智慧之門的“金鑰匙”。但獎勵是把雙刃劍,是一種講究技巧的教育藝術,使用不當,不但達不到獎勵的目的,反而會挫傷孩子心靈,傷害教育。因此,要讓孩子懂得,獎勵僅僅是一種激勵手段,而不是目的,要經得起獎勵,承受得住獎勵,不要刻意去追求獎勵,在獎勵面前要有一顆淡定的心態(tài)。獲得獎勵不頭腦發(fā)熱,不忘乎所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榮譽觀、價值觀。要認識到,每一個人都承擔著一定的責任,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都要自覺地把自己應該做的事做好,無論有沒有獎勵。因此,成人必須對孩子的要求“設置障礙”、“跟孩子過不去”,以培養(yǎng)孩子的忍耐力。“再富不能富孩子”也許是我們理智的抉擇。
2.對學生提出合理要求。家長和教
師在對孩子提出要求前,要掂量掂量我們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孩子的身心特點,是否違背教育規(guī)律和孩子成長規(guī)律,如果要求過高,孩子的壓力就會過大,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如果要求與孩子的身心需要相沖突,孩子即使在獎勵的刺激下去做了,對其健康成長也是有害無益的。因此,要想激發(fā)孩子行為的內在動機,首要條件是讓孩子能承受住來自家長或教師要求的適當壓力,讓成人的要求符合孩子的身心發(fā)展需要,使孩子能心情愉悅地從事某種活動。我們做家長的、做師長的要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想一想他們的內心感受?反省一下自己的行為是否違背了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深思一下我們的錯愛對孩子造成了多么大的傷害?
3.引導學生認識“要求”的意義。父
母做夢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希望他們能高人一等,永遠飛翔在高空之中;老師也都夢想自己的學生能超人一籌,夢想成真。于是,家長和老師都會對孩子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當要求與孩子的個體需要相一致時,孩子從事某種行為的積極性主動性就會被很好地調動起來。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師沒有解釋清楚要求的目的和意義,會造成孩子對行為的投入程度降低。即使他們去做,也由于他們對從事活動的目的、意義不明確,從而使行為失去自覺性、創(chuàng)造性。因此,當我們對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讓他們了解和領會被要求的行為對他們的作用、影響、意義和價值,激發(fā)他們行為的內在驅動力,使他們忘記獎勵,淡化獎勵,在沒有獎勵的條件下自覺參與某種有意義的活動。
4.給予學生自由和理性之愛。家長
愛子女是一種本能,教師愛學生是一種本職,但這種愛應是自然的、綠色的,而不是強硬的、苦澀的,我們不能把“居高臨下的愛”強加給學生,不要總是左右孩子的行為,不要讓他們感到被控制、被束縛,要給孩子彰顯敢于探索、喜歡求知等本性的機會和環(huán)境。家長和教師要注意提出要求的方式,反思自己的要求是否會使孩子“戴著鐐銬跳舞”,帶著不良的目的行動。那些用“圣人”的做派、“完人”的思維、“強人”的方式、“怪味的獎勵”去要求孩子、引導孩子、約束孩子,企圖通過對孩子施以充分的“大愛”,來換取孩子的成長、成功,其結果卻事與愿違,適得其反,甚至是自食苦果。教育的愛,應是以“智慧”做紙張,以“科學”當筆墨寫就的美文絕句,教育的愛應使孩子成為高山,成為大樹,成為“自由的人”、“大寫的人”。家長和老師要讓孩子不帶任何“毒素”地成長,讓他們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形成自律、勤勞、負責的能力或品質,開發(fā)自身的內在潛能,錘煉他們競爭意識、生存能力、自立精神,增強孩子對失敗的承受力。多給孩子一些機會給孩子挑戰(zhàn)自我的空間,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讓他們學會生存,學會負責,學會創(chuàng)造,讓孩子自然地、快樂地成長,幸福地生活,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父輩師長們,不要再用“怪味獎勵”作“誘餌”來引導孩子,不要再善意地戕害孩子,應還孩子一片自有的天空,讓他們自由地展翅翱翔。
5.激發(fā)學生潛能和好奇心。好奇心
是個體求知的內在動機之一,它可以激發(fā)孩子的探索興趣、欲望和潛能。作為師長,可以通過設置懸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來引發(fā)孩子的好奇心,調動孩子從事某種有意義行為的主動性,激發(fā)他們的內在潛能,從而使他們自覺地把所“要求的”做好。家長和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相信學生的潛能無限,要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和鍛煉學生的能力。當孩子習慣于接受“獎勵”時,他們就會依賴“獎勵”,就會越來越失去提出“為什么”的能力和欲望,他們的思維就會悄悄鈍化,創(chuàng)造力就會漸漸泯滅。因此,家長和教師要摒棄強加給孩子的種種不合理的要求,用合理的方式激發(fā)他們的內在學習動機和探索欲望,多給孩子展示自我的機會,搭建自我表現的平臺,讓孩子能有機會顯露激情、彰顯智慧、張揚個性、提示能力、升華德性,真正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孩子一旦獲得展現自己的機會,潛能就會被開發(fā)、精神就會被喚醒、個性就會得以只有自由馳騁,就會充滿對智慧的挑戰(zhàn)和對好奇心的滿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