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秀芬
【摘 要】目的:探討彩色多譜勒超聲對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診斷價值。方法:經(jīng)彩色多譜勒超聲診斷與手術病理確診的87例膽囊內息肉樣病變進行分析,包括病變的部位、大小及病變性質。結果:彩色多譜勒超聲檢查能準確地判斷膽囊內息肉樣病變,且對病變的良、惡性提供初步的鑒別診斷。結論:彩色多譜勒超聲對膽囊內隆起性病變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關鍵詞】膽囊隆起性病變;彩色多譜勒超聲;診斷價值
【中途分類號】R44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5-2743-01
膽囊息肉樣病變(apophysis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ALG)是由膽囊壁局限性向腔內隆起的一類病變的總稱。其常見的病理類型有炎性息肉、膽固醇息肉、腺肌瘤、腫瘤樣息肉、早期膽囊癌等。作者將我院經(jīng)彩色多譜勒診斷并手術切除膽囊病理檢查的87例膽囊息肉樣病變的病例進行分析,探討彩色多譜勒超聲對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診斷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搜集我院自2002年至2012年經(jīng)彩色多譜勒檢查診斷為膽囊息肉樣病變87例,且經(jīng)膽囊切除手術及病理檢查。其中男58例,女29例,年齡19~68歲,平均29歲。
1.2儀器與方法采用美國GE-LOGIQ-9彩色多譜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5MHz?;颊哂跈z查前空腹12h以上,取仰臥位或左側臥位,行多切面觀察膽囊,對病變部位、大小、形態(tài)、內部回聲及邊界等聲像學特征作詳細記,并攝片留取資料,術后膽囊均送病理檢查。
1.3臨床表現(xiàn)75例均有急慢性膽囊炎癥狀;但臨床表現(xiàn)疼痛程度不一,右上腹劇痛并放射至肩背部36例;隱痛38例,均有壓痛及放射痛。并伴有其它癥狀,表現(xiàn)惡心嘔吐、腹脹及食欲不振等;臨床表現(xiàn)無任何癥狀者12例,僅在常規(guī)檢查中無意發(fā)現(xiàn)。
2 結果
2.1彩色超聲表現(xiàn)
膽囊息肉:顯示為囊壁局限性向腔內突出強回聲結節(jié),呈多發(fā)或單發(fā)的大小不等的乳頭狀或桑椹狀,小的僅為強回聲點,一般不超過1.0 cm,膽囊息肉最大的特點是帶蒂,后方不伴聲影,不隨體位改變而移動,且結節(jié)基底部未見明顯血流信號;而膽囊的大小形態(tài)多正常,壁無明顯增厚。
膽囊腺瘤:表現(xiàn)處囊壁向腔內突出的中高回聲結節(jié),呈乳頭狀或圓形,無聲影,多數(shù)呈寬基底,或帶蒂,本組織顯示均小于10mm。與膽囊息肉表現(xiàn)相似,無明顯特征性。
膽囊腺肌增生癥:表現(xiàn)為膽囊壁彌漫性增厚并伴壁內多發(fā)液性小囊腔,此為其特征性改變,脂肪餐實驗后,顯示膽囊過度收縮。
膽囊癌:表現(xiàn)為膽囊腔內見乳頭狀、不規(guī)則形或團塊狀突出,直徑多在10cm以上,有的基底較寬,呈邊緣不規(guī)則的結節(jié)狀,有的基底窄,呈不規(guī)則乳頭狀;可單發(fā)或多發(fā); 瘤體為、弱或中等回聲;局部囊壁結構紊亂不清,或連續(xù)性中斷,腫塊的體積較大,且其基底部可見彩色血流信號,并可引出低阻動脈血流頻譜,底體部多見,發(fā)生在頸部時早期易發(fā)生梗阻,使膽囊增大積液。
2.2 病變部位 頸部15例,占17.2%;膽囊體部63例,占72.4%,底部9例,占10.3%;膽囊體部+頸部21例,占24.1%;膽囊體部+底部6例;占6.9%。
2.3病變數(shù)量 多發(fā)(2枚病灶及以上者)常見,本組多發(fā)54例、單發(fā)33例,分別占62.1%、37.9%。
2.4病變大小直徑2~17mm。
2.5病理學檢查膽固醇息肉48,炎性息肉9例,膽囊腺肌增生6例。單純性腺瘤6例,乳頭狀腺瘤3例,腺癌3例,
3討論
本組87例息肉樣病變手術切除膽囊的病理結果表明:
膽囊息肉樣病變以膽囊息肉多見,占65.4%,其中又以膽固醇性息肉占絕大多數(shù),炎癥息肉相對少見;兩者多數(shù)呈多發(fā)性,可發(fā)生于膽囊的任何部位,以體部及體部合并頸部的多見,呈乳頭狀或桑椹狀向腔內突起的較強回聲團,有蒂或窄基底,直徑≤lOmm,不伴聲影[1],兩者鑒別診斷困難,有作者報告炎性息肉常合并有膽囊結石,多發(fā)生在有慢性炎癥、結石的膽囊,若并發(fā)有膽囊炎和(或)膽囊結石征象的,可考慮炎性息肉的可能。由于膽固醇息肉較脆,易脫落隨膽汁排出。因此,超聲隨診觀察前后對比可有病變數(shù)量的改變。
本組術前彩色超聲檢查中,提出不斷改進性可能者18例,后經(jīng)病理檢查證實為腺癌3例,腺瘤惡變3例,腺瘤增生活躍3例,腺瘤6例,且均為單發(fā),15例位于頸部,直徑均≥10mm,說明彩色多譜勒超聲對膽囊息肉樣變的良惡性程度可以進行初步判定。因此對于單發(fā)的、頸部的、直徑>10mm的病灶,癌前病變或癌變的可能性較大[2],若能顯示病變內有血流則高度提示為腫瘤,若多譜勒頻譜為低阻動脈血流頻譜,但應懷疑為小膽囊癌[3]。目前,僅靠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聲像圖很難鑒別其良惡性,多數(shù)學者均注重其大小與病變的關系,我國董寶瑋認為息肉樣病變直徑小于10mm者以膽固醇息肉最常見;10mm-13mm者傾向于腺瘤,但不能排除癌瘤;大于13者應首先考慮到癌的可能,這一原則有一定的臨床價值[4]。但是病變的大小不應作為良惡性的標志,實際工作中應囑病人定期復查,如果發(fā)現(xiàn)病變生長較快,應警惕癌變可能。
總之,彩色多譜勒超聲對于膽囊息肉樣病變具有很高的診斷價值,并對臨床治療具有一定指導作用。盡管目前超聲在定性診斷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它不僅可以清楚地顯示病變的部位、數(shù)量、大小、形態(tài)和附著膽囊壁的改變,又能方便地隨訪其動態(tài)變化,而更重要的是彩色多譜勒不僅具有無毒、無害、無放射、可反復操作、價格低廉的特點,可憑借功能優(yōu)勢,通過彩血流信號的多少及特點以及頻譜形態(tài)的分析,對膽囊隆起病變的良、惡性診斷及鑒別診斷提供更加可靠的信息,為深入研究這類疾病提供了方便,特別是對早期膽囊癌的預防和早期診斷有重要的價值,在目前所有影像檢查中被列為首選檢查方法。
參考文獻
[1] 王純正,徐智章.超聲診斷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258.
[2] 鄔劍華。唐一帆,蔡端.膽囊息肉樣病變338例臨床病理分析【J】.肝膽胰外科雜志,1999,ll(1):13-15.
[3] 周永昌,郭學.超聲診斷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 714-715.
[4] 曹海根,王金銳.實用腹部超聲診斷學【M】.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4: 24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