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花云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能力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課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也勢在必行。素質教育強調突出學生的主體功能,所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成為新時期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我在總結以往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各地的教學經驗,初步探索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方法,在實踐應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庇辛伺d趣,就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精神飽滿,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興趣是學生學習最積極、最有效的動力。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很多,所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也很多。首先,教師應盡可能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肯定特殊學生的“閃光點”,讓其獲得成功體驗。其次,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生動靈活的語言、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的實例,增強課堂教學的藝術性。另外,教師還應以淵博的學識、人格魅力等獲得學生的認同。
二、 引導學生自學
學生在教師直接或間接引導下,通過學習教材積極思考,主動去發(fā)現、思考、解決問題。導主要包括學習目標和方法上的引導。導是手段,學是目的。引導分為課前、課上和課后三種,課前引導是教師在課前編制反映課程重難點地教學目標的提綱。指導學生預習新課,發(fā)現問題,解決力所能及的較容易的問題。提綱要精而生動靈活。課堂引導就是教師面向全班及個人進行必要的學習探究方法和學習方向的引導,使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分析、設疑、解題、表達等方法,提高完成自學任務的效率。教師在課堂前幾分鐘講解課題在教材中的地位及應掌握的程度和重點難點,提高學習注意力。教師可用設疑的方法突出重點難點。設疑要目標明確,難易適中,有現實意義。也可啟發(fā)學生設置疑問。課后引導是教師布置一定量的練習,讓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增強實踐應用能力,作業(yè)要尊重個體差異,不搞“一刀切”。
三、 組織討論,講解釋疑,發(fā)揮學生的個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針對學生自學過程中遇到的疑點和不能自己解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使認識得到深化、鞏固、更正,進一步探求到新知識。討論前要做好必要準備,集中幾個有效問題。議題不宜過深或過淺,形式可采用分組討論、全班討論或師生對話討論等。教師要駕馭好討論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后教師做好比較歸納,得出正確結論。教師在討論過程中要扮演好主導者的角色,善于發(fā)現問題的共性,針對矛盾的焦點,用有效的教學手段,進行必要的講解和指引,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對學生能理解的應略講或不講。教師切忌越俎代皰,過多地給學生提示或直接幫學生作答。
四、 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教育
中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已有一定高度,但相當多的學生都有對教師的依賴性,很難主動去思考探索問題,不去探索教材中的隱性問題。教師應多鼓勵學生自己去發(fā)現思考問題,對學生那怕是錯誤、不著邊際的想法也不能過分批評,應該加以引導糾正,不要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自我評價和自我教育十分重要,要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自我評價,使其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必要時可讓學生做出自我書面評價,并讓學生找出解決自身不足的方法,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
五、 增強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
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踐應用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不僅可以鞏固所學知識,提高技巧能力,還可以在實踐中獲得新知識新感受,并從中體驗到學習的價值和意義。學生的實踐場所可以是學校、家庭、社會,學校應盡量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環(huán)境,必須保證學生的人身安全。活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和周密的計劃,對實踐中發(fā)現的問題給矛及時解決和正面引導。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活動情況,幫助學生解決一些他們所解決不了的問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教是為了不教”。在知識科技飛速發(fā)展、快速更新的時代,每個人都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活到老,學到老。所以我們必須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放開學生的思想和手腳,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但我們教師也必須扮演好主導者的角色,絕不能對學生放任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