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鳳
新課改的一個突出亮點是“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設置,這一舉措無非是要讓廣大一線教師切實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將傳統(tǒng)的教師“灌輸填鴨式”、學生“被動接受式”的“以教為中心”的機械型課堂轉身為教師“引導促進”、學生“主動體驗”的“以學為中心”的靈動型課堂。然而,在教學現(xiàn)場,教師是否能切實轉變教學理念、讓課堂美麗轉身呢?答案未必是肯定的。其中,十分關鍵的一點是:課堂中有否真正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下面筆者就從某一教學現(xiàn)場的一個片段說起。
【課例呈現(xiàn)】—良苦用心生何知
這是某校一位七年級科學教師執(zhí)教的一節(jié)校級公開課《燃燒與滅火》的一個片段:探究“燃燒的條件”。
教師先問學生“大家知道生活中哪些物質會燃燒,哪些物質不會燃燒?”,教師接著問:“燃燒需要哪些條件呢?”學生一時無語,教師說: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究“燃燒的條件”。教師就在講臺前演示操作下列步驟:
1.蘸有酒精的棉球→在酒精燈上點燃;(燃燒,且很旺)
2.干棉球→在酒精燈上點燃;(燃燒,但不是很旺)
3.浸水的棉球→在酒精燈上點燃。(不燃燒)
師:從這三個實驗你看到什么現(xiàn)象?根據(jù)這些現(xiàn)象,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生:酒精能夠燃燒,干棉球也能燃燒,但水不能燃燒。
師:那么燃燒需要哪些條件呢?
學生們陷入思考,但是答不上來,教師著急地啟發(fā):“如果沒有空氣,還能點燃嗎?”學生們如夢方醒般地發(fā)出:“哦!”教師緊跟著問:“燃燒需不需要空氣?”學生齊聲答:“需要!”教師:所以,我們說燃燒需要三個條件:可燃物、溫度和空氣。
【實情分析】—猶抱琵琶半遮面
該課例的主要問題在于:既沒有給予機會讓學生參與動手,也沒有讓學生在充滿對求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究欲的前提下參與動腦,對于“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落實,可以說是“猶抱琵琶半遮面”—收效甚微!
【設計矯正】—不拘一格求實效
上述課例,教師既然想要采用“探究學習”的方式來完成“燃燒的條件”這一內容,就必須優(yōu)化“教”的過程以促進“學”的達成?,F(xiàn)將原片段的教學設計作如下矯正。
教師先演示“點燃一紙卷條”和“點不著一小鐵棒”的小實驗,接著問“物質要燃燒,首先這個物質必須有什么樣的化學性質?”學生回答……
教師要學求生舉出生活中一些“會燃燒的物質”后,出示白磷、紅磷各一小顆粒,接著演示這樣一個實驗:盛有水的燒杯上擱有一銅片,銅片上相隔一定距離放著紅磷和白磷各一小粒,在燒杯底部的水中也有一小粒白磷(圖略)。用酒精燈給燒杯底部加熱。
學生觀察產(chǎn)生問題?;咏涣骱?,教師再用系列問題加以引導:上面的實驗中,水、白磷、紅磷,哪些具有可燃性,哪些不具有可燃性?從中你可以猜想,物質燃燒的基本條件是什么?放在銅片上的白磷紅磷與浸在水中的白磷其周圍環(huán)境有何不同?你觀察到放在銅片上的白磷燃燒,而放在水中的白磷不燃燒,你猜想燃燒需要什么條件?同樣放在銅片上的紅磷周圍是有氧氣的,卻不燃燒,從中你猜想,燃燒還需要什么條件?
學生在思考與交流中逐一得出結論。
教師要求學生用給出的器材設計對比實驗方案,并通過實驗一一加以證實。
學生分成若干個四人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活動,教師巡視并適當指導。
學生按照實驗方案逐一探究出燃燒的三個條件,再在教師引導下分析綜合結論。
【理論提升】—亮出過程與方法,實現(xiàn)課堂美麗轉身
教學中突出過程與方法,就是要求以“過程與方法”為載體,落實知識與技能目標,并促進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xiàn),實現(xiàn)課堂由傳統(tǒng)的“教為中心”轉向以生為本的“學為中心”。教學中“過程與方法”的主體對象是學生,立足過程與方法的教學設計更應關注學生的自主參與的過程,強調學生的親身經(jīng)歷與切實體驗,并力求使學生在參與中能夠得到方法的提煉與習得、能力的訓練與提升。
首先,讓學生在情境中經(jīng)歷過程,在驚惑科學的玄妙中生疑。因此,為體現(xiàn)“過程與方法”的教學設計的主要任務是設計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需要具體經(jīng)歷的學習過程,學生就是學習環(huán)境的主人,是情境中的主體。上述矯正案例中教師就是通過演示小實驗創(chuàng)設了令學生思維極度開放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的頭腦中產(chǎn)生了各種問號,點燃了他們的探究欲望,促使其急欲參與,從而保障“過程與方法”的真正體現(xiàn)。
其次,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方法,在手腦并用的實踐中求知。上述矯正后的案例中,教師用問題引領,分組實施實驗活動,給予學生充分動手、動腦的自主體驗的時空,讓他們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更提升了方法和能力。這樣,課堂上“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達成效度就大大遞增。當然,教師沒必要在每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都讓學生經(jīng)歷實驗探究,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選擇適切的學習方式,一般來講,只要教師注重充分自主、按需合作、精當探究的學習方式,就能給學生以多種經(jīng)歷、各種體驗。
再次,教師自身要履行好自身組織者和促進者的角色。作為組織者,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提供實驗、觀察、思考及討論交流的機會,不僅要引導和指導學生去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更要激勵、指導、培養(yǎng)學生將它內化為學生自身學習能力中經(jīng)驗系統(tǒng)的一部分,成為學生的一種學習習慣,讓“過程與方法”成為學生的一種內在需求。作為促進者,教師不但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心理氛圍,創(chuàng)設給學生心靈極度自由、促進教學互動的愉悅的教學環(huán)境,而且要全面關注學生,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表現(xiàn)以及一些關鍵性的細節(jié)。教師既要正確面對學生之間存在的各種差異,尊重學生個體的自我感受,理解學生對問題的獨特闡釋和創(chuàng)新想法,還要相信學生自我感悟的經(jīng)驗,肯定他們在探索過程中的所求所得,給予恰如其分的過程性評價。教師如若缺少上述種種意識,則“過程與方法”的落實也是一句空話,更不用說讓課堂實現(xiàn)“美麗轉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