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逸
余思頤是我們班級年齡最小的孩子,一個學(xué)期下來,她基本適應(yīng)了幼兒園的生活。但是從來不和老師說話,不和同伴交流;參與活動但從來不單獨在集體面前表現(xiàn)自己;有的時候明明對老師的活動超級感興趣,也跟著動起來,可是當(dāng)老師的目光轉(zhuǎn)向她時,她立馬停止……
沒有同伴的她是那么孤獨,有時候看到她默默地看著其他孩子玩耍,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我們開始尋求幫助余思頤的方法與途徑,決定盡一切辦法幫助孩子。
我向在特殊兒童學(xué)校工作的朋友進行了一番咨詢和探討,我跟她介紹了余思頤的情況,她很肯定的告訴我,余思頤沒有自閉癥,只是太過內(nèi)向和怕生。排除了自閉癥的可能性后,我們也稍稍放了心,也更有信心幫助余思頤開口說話了。
在了解了這些情況之后,我嘗試著通過以下三個過程,慢慢改變了余思頤。
一、讓孩子從“怕說”到“敢說”
輕松而無壓力的環(huán)境是孩子喜歡說話的前提,孩子不愿意說話的時候,為了不引起她的更加焦慮和緊張,我并沒有逼迫孩子講話,而是通過身體力行,用比別人加倍的愛去感化著她。
(一)用語言去夸獎孩子
盡管余思頤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孩子,盡管她和同伴相比真的不那么出眾,但是我依然不忘表揚她,除了自己去表揚余思頤,我還不忘讓小朋友去表揚她,親近她。她的每一絲進步我都在孩子們面前放大。
(二)用動作去感染孩子
除了語言上的暗示,我每天都會去親近孩子,親親她,抱抱她,關(guān)心她,經(jīng)常和她一起游戲或活動,讓她隨時感受著老師的溫暖,集體的溫暖。
慢慢地,余思頤開始對我們回應(yīng),點頭搖頭;慢慢地,余思頤用動作代替語言,搖手說“再見”;慢慢地,余思頤會咬我們耳朵了,“徐老師”“姜老師”……
當(dāng)孩子蹦出第一聲老師的時候,那種激動真是無法用語言形容。
二、讓孩子從“敢說”到“會說”
(一)做“小幫手”增進感情
有一天,我在給孩子們梳小辮子,余思頤一直站在我的邊上,她沒有辮子的,怎么也想到來梳辮子呢?我疑惑著。
正在這時,我不小心把梳子掉在了地上,她二話不說撿起來遞給我。我心里一陣感動,這么一個不愛說話的孩子竟是如此的熱心。隨后她時不時地把小朋友的橡皮筋遞給我,陪著我梳完了全班孩子的辮子。
這次事后我經(jīng)常會讓余思頤有做“小幫手”的機會,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wù)給她,幫助老師分調(diào)羹,幫助老師拿東西等等,并在她完成任務(wù)后給予及時的表揚。
在做“小幫手”的過程中,她更喜歡老師、喜歡同伴、喜歡集體,同時也樹立了自信,孩子們也越來越愿意親近她,和她做朋友了。
有一次進行戶外運動《海盜船》時,她和同伴玩得興奮,突然蹦出一句:“你們快來呀!”通過創(chuàng)造交往的機會,余思頤與孩子之間的活動頻繁了,和孩子之間的話語變多了,也開始吵著要來幼兒園了,因為她體會到了交往的樂趣。
(二)抓住“愛奶奶”的弱點
余思頤爸爸媽媽有時候住在上海,而寶貝是和奶奶形影不離的,和奶奶的感情特別深厚,也特別依賴奶奶。
請奶奶配合老師的“魔術(shù)”,使孩子邁開第一步。每次二胡練習(xí)余思頤總會積極地參與著,但是每當(dāng)老師的目光投向她時,她就顯得有些拘謹(jǐn),所以讓孩子一個一個拉時,總是從第一個開始請她拉,請到最后一個還是不愿意,每次都是以“失敗”告終,因此我們一直無法檢驗她拉二胡的情況。
有一天,我事先和奶奶說好讓她躲在班級門口不要讓余思頤看到,等余思頤單獨拉給我聽二胡之后再出現(xiàn)。在看不到奶奶的情況下,余思頤顯得很無助、很焦急,我便對她說:“徐老師會變魔術(shù),但這個魔術(shù)需要你的幫忙,如果奶奶聽到余思頤一個人拉二胡的聲音,她就會出現(xiàn),你要不要試試呢?”一開始,她并不愿意拉,但是眼看著其他寶寶的家長都來了,自己的奶奶卻沒有出現(xiàn),于是,無奈的寶寶只好試著拉了起來,拉得還很棒呢!而在聽到我的表揚后,奶奶也出現(xiàn)在了大門口,大大地表揚了她,小家伙的臉上也泛起了笑容。
害羞是她最大的特點,奶奶讓她跨出了大大的一步,愿意在小朋友面前,家長面前表現(xiàn)自己,離“成功”也就更近一步了。
點名的時候,從不回應(yīng)老師的寶寶舉手說“到”了;自由活動時,從不敢對老師表達(dá)“愛意”的寶寶親我了;和朋友交往時,余思頤變得更大膽了……
三、讓孩子從“會說”到“能說”
語言的表達(dá)不是一蹴而就,大方大膽更不是與生俱來,所以,當(dāng)余思頤走出了自信的一步,克服了害羞的障礙后,我開始試著讓她把交流變成習(xí)慣。
(一)為孩子搭建“說”的平臺
每天早上的問早問好,每天角色游戲的講評階段,每天午餐前的語言游戲,點點滴滴,我都會給余思頤提供充分說的機會,鼓勵她克服心理的障礙,大膽表達(dá)。說得多了,就更自信了。
(二)讓孩子把想法說出來
以前我們會從孩子的表情,動作猜測孩子的需要,盡可能地去幫助她、安慰她,然而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余思頤有困難時,我們不會第一時間予以幫助,而是先讓她表達(dá)出來。
有一次午睡時,她蒙著被子哭泣,以前的我們會揣摩孩子的心里,“是不是想奶奶了?”等等。現(xiàn)在我們會讓孩子自己說:“告訴老師你怎么了?”過了一會兒,孩子告訴我們:“我要小便?!?/p>
通過老師一次一次的裝傻,余思頤開始懂得只有說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夠解決問題。
(三)和孩子、家長溝通交流
除了每天把握好和孩子的交流機會,我還不忘每天抽點時間和家長交流,了解家里的余思頤,了解孩子每天回家對在園情況的反饋,了解每天老師對孩子的策略及效果,也讓家長了解每天孩子在園的情況,有了點滴的進步就讓家長知道并予以鼓勵表揚,有了問題就讓家長及時配合改進。
我還鼓勵家長經(jīng)常為余思頤創(chuàng)造走親戚、到朋友家做客或者邀請小朋友來家做客的機會,讓她多與他人接觸和交往,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樂。
在家園一致的配合下,余思頤的進步越來越大??粗嗨碱U從怕說-敢說,到會說-能說,心底的滋味不言而喻,真正的快樂不是一味的獲得,而是付出努力后要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