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國英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閱讀是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且在整個語文教學中占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課時,同時語文教學質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閱讀教學的效果。此外,小學階段尤其是低段,是小學生人格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其感知覺的發(fā)展速度極快,教師必須在其閱讀學習過程中加以指導,而并非是灌輸。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語文閱讀教學的理念也有一定的改變,這就要求教師應當轉變思想觀念,優(yōu)化教學模式,以促進小學低段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鑒于此,文章將對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進行探討,并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以便能夠有效提升閱讀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098-01 對于剛從幼兒園升到小學的學生而言,其所面臨的各種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等)都發(fā)生了一定的改變,而要想小學低段學生的行為和習慣都實現(xiàn)完全的小學化,依然需要一段時間。因此,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對小學低段學生展開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結合這一階段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規(guī)律,加長小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并對其語文閱讀學習的興趣與熱情進行培養(yǎng)。
1.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
1.1閱讀時間較少
在40分鐘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通常會將大量的時間花在“講問教學”上,留給小學生閱讀的時間較短。有的教師雖然會留一些時間給學生自己閱讀文章,但也僅僅是匆匆?guī)н^,猶如蜻蜓點水一般。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其中僅僅是發(fā)揮引導的作用[1];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而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教師所教授的知識。但是,由于學生閱讀的時間較少,使得學生沒有進行充分的閱讀訓練,進而導致學生的日常積累不夠豐富,表達能力也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1.2閱讀材料有限
現(xiàn)今,我國小學低段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依然是以教材為主,而其中所包含的閱讀內容是有限的,并且其中的內容較為枯燥、乏味,難以有效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無法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與熱情,進而使得學生對語文閱讀產生厭惡感,不喜歡上語文課。當前語文閱讀教學的步驟,一般是語文教師首先布置一篇閱讀給學生,在學生讀完之后,再對與之相關的練習題進行解答,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學生處在被動狀態(tài)下,使得小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難以有效的調動起來[2]。
1.3閱讀體驗不夠豐富
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其目的并非是要求學生回答各式各樣的問題,也不是要求學生對文字進行簡單的瀏覽,而是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得到不一樣的感受與體驗。所以,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更應該對學生在閱讀時所得到的體驗加以關注,只有這樣的閱讀方可說是有意義的閱讀。
2.提升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對策
2.1優(yōu)化新課導入
倘若一堂課的導入設置的好,那么就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進入到角色當中進行學習。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每一堂課開始之前,都應當精心準備,設計各種各樣的導入,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與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以表演劇、講小故事、猜謎語等方式進行導入。比如在講《小動物過冬》一文時,教師事前可以準備一些小動物的頭飾,在分別讓四名學生戴上,然后在教師朗讀該文的時候,四名學生表演小動物過冬的場景,在結束表演之后,請其他學生進行評價,之后教師在講“倘若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哪一名同學的表現(xiàn)最積極,我們就讓其上臺表演,好嗎?”通過這種導入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2.2創(chuàng)造合作學習的機會
按照“互助互補”的基本原則,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同樣應當為學生提供互動合作的機會,使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學習水平。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重點或關鍵之處,設計一個互動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之間能夠進行討論,這種方式能夠揚長避短,互相啟迪,進而增加語文課堂的信息量,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例如在學習《比尾巴》一文時,教師可以對全班學生進行分組,每組大約4~5人,然后提出問題:“文章中有哪些動物參加了‘比尾巴活動?它們的尾巴分別像什么?同學們還知道哪些動物有尾巴,且它們尾巴有怎樣的特點?”要求學生對上述問題進行討論。
2.3加強學生的體驗閱讀
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實施體驗式的閱讀教學模式,要注重學生的參與,關注學生內心的體驗[3]。一些小學語文閱讀教材具有一定的可觀賞性與可讀性,在這些文章中都包含了作者寫作的情感與思路。學生在閱讀這種文章時,需要帶有一定的感情去閱讀,這樣就能夠感受文章當中的美感,掌握文章中豐富的語言知識,進而得到最為真實的體驗。
2.4加強課外積累,擴展閱讀視野
學生語言的積累,不但是要掌握教材中所給出的內容,同時還必須在此基礎之上,適度的引導學生搜集教材以外的文章與資料,從而有效擴展學生閱讀學習的內容,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語文教師可要求學生每天掌握一點的閱讀內容,這內容的形式不限,可以是一段優(yōu)美語句、一首古詩,或者是一句名言,或者是一篇文章。這樣在常年的積累之下,學生的閱讀量會愈來愈多,其所積累的知識也將愈來愈豐富,而閱讀的水平也將得到一定的提升。
3.結束語
綜上,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是學習的基礎,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同時還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關鍵所在。學生通過閱讀能夠由各種書面材料當中得到豐富的知識,且對其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過程帶來極大影響,進而使學生獲得思想層面的陶冶。由此可見,加強對學生尤其是小學低段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優(yōu)化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是極為重要的。
參考文獻:
[1]姜海燕.小學低中段語文閱讀教學銜接之我見[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2,01(1):240.
[2]丁月娟.抓住文本細節(jié),加深低段語文閱讀感悟[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63):235.
[3]楊濟運.如何落實農村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軟件(教育現(xiàn)代化)(電子版),2013,(10):26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