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昭華
【摘要】近幾年轟轟烈烈的高中歷史課改,隨著一些史學新觀點、新論據(jù)的出現(xiàn),教學目標或高考測試方向會因此有所變更。順應高考,我高三歷史科組嘗試導學案復習方式,但說易行難。為編寫出適宜的優(yōu)質(zhì)高效精品復習學案,并在實踐中達到預期的效果,歷史教師必須通力合作,加強教育教學理論學習,提高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課改歷史教研合作綜合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068-01 縱觀近幾年轟轟烈烈的高中歷史課改,歷史教材從通史體例轉變?yōu)閷n}模塊,但其中所述內(nèi)容由于受客觀事實限制,變化不是太大。隨著一些史學新觀點、新論據(jù)的出現(xiàn),教學目標或高考測試方向會因此有所變更。形式的變化促使我校歷史教師的教學與教研等學科能力要與時俱進,尤其是對高三知識復習高效方法的掌控。經(jīng)過多年探索,我校絕大部分歷史科組成員發(fā)現(xiàn)學案導學復習模式比較有利本校學生的歷史知識與能力的提升。但之前操作中教師之間還有稍許分歧,未能形成共識,原因是編寫不出高質(zhì)量的導學案,沒有實現(xiàn)減輕學生負擔的目標。面臨新課改壓力,我和其他歷史教師不能有絲毫退縮,今后,為編寫出適宜的優(yōu)質(zhì)高效精品復習學案,并在實踐中達到預期的效果,我高三歷史教師必須通力合作,加強教育教學理論學習,提高綜合素養(yǎng)。
(一)踏實深入研究課標、教材、歷史高考考綱,涉獵當前史學新論著,做到專業(yè)知識系統(tǒng)扎實求新。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是學生學習的掌舵者,歷史教師的綜合能力對于學生的歷史科目學習有著刻骨銘心的影響,尤其面臨高考的的高三學子。如果歷史教師沉迷于清閑,一味墨守成規(guī),不求進取,不加強歷史知識的更新,淡漠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就會使自己的認知水平一直停留在與教科書相同的淺層次上,工作而言只能稱其在“教書”,而不是實際意義的教學,學生投其門下,何談歷史學習興趣的養(yǎng)成和歷史學習能力的提高。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老師要授給學生一碗“水知識”,那老師就應該至少先擁有一缸“水的智慧”。因此要發(fā)揮課堂教學主導作用,做到教學目標的高質(zhì)量完成,教師既要站在歷史學科和研究歷史的高度來研究教材,又要博學多才,尤其語言文學類知識,做到在教學過程中“一覽眾山小”、厚積薄發(fā)和深入淺出。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質(zhì),我歷史科組有些老師長期訂閱《中學歷史教學園地》、《中學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文史天地》、《近代史研究》等等有利歷史教學教研的資料,從中捕捉些許史學新觀點、新發(fā)現(xiàn),長期積累,推動自身知識廣度和深度不斷增加,課堂駕駛知識游刃有余,編寫的復習導學案也逐漸令學生賞心悅目,深得學生敬佩與好評?!坝H其師才能信其道”,當老師憑借淵博的歷史知識吸引了學生,其教學的高效實施就有了一半的可能,正如前蘇聯(lián)教育專家馬卡連科所言:“學生可以原諒教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諒他的不學無術”。
(二)掌握和運用靈活多變的教法,對學生學法指導方式得體貼切,真正能引領學生課堂復習自主高效。
現(xiàn)實中,有些老師博學多才,但由于教學方法單調(diào)乏味,教學氣氛沉悶,沒有實現(xiàn)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有機結合,不能調(diào)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導致教學效果低下,學生苦不堪言。如何克服這種教與學脫節(jié)現(xiàn)象呢,這就需要老師平時要多積累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身的教學指導水平;靈活運用好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方法技能與恰當?shù)倪\用技能,深入理解“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內(nèi)涵。
“教無定法,重在得法”這句話我不知在多少篇教育論文中見到過,但真正實踐起來卻并不是那么簡單。“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這種固定的學校與變換的學生之間的關系,再結合現(xiàn)實變化的千姿百態(tài),教學的內(nèi)容的發(fā)展更新,促使我們的老師在日復一年的講臺生涯中要不斷總結過去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法、不斷與時俱進并推陳出新。
不要埋怨現(xiàn)在的學生不好教,要多多深入學生,以生為本,傾聽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需,找到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方法相互融洽的最大公約數(shù),做出真正讓學生感到新穎又具有挑戰(zhàn)性的復習學案,引領他們走向自主合作快樂高效的備考學習中。
(三)追思近幾年的高考題,傾聽專家和各地組織的有關高考的歷史講座,積淀未來高考傾向與命題把握的能力
時代的發(fā)展之快真讓人難以想象,從1977年恢復高考到現(xiàn)在,可謂代代新人倍出。改革開放與世界接軌,使我們的歷史研究方向日益多元,研究視野不斷開拓。如今新情境新材料新史觀粉墨登場,傳統(tǒng)的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方式早已被現(xiàn)代多媒體手段取代,高考題也日益追求新穎、開放。面對新形勢、新思路、新課標,我們高三畢業(yè)班老師在平時備課和做復習學案時,既要認真研究課標和考綱,又要探討本省近幾年的高考題,捕捉其中的新變化與題型規(guī)律,調(diào)整好復習思路,做到精準、高效、實戰(zhàn)性強。
平時不能忽視有些被邀請的歷史專家在各地的專題講座,那可是最前沿的信息。比如華南師范大學的黃牧航教授、省教研員魏恤民老師,省命題組的鄒櫻老師等等,每次這些專家關于高考趨勢的講座都可謂一針見血,從以往的總結到未來的命題趨勢分析,指導性極強,為我們復習命題學案的編寫提供了很有價值的理論依據(jù)。比如,關于2014年高考歷史新情境新材料與高考的聯(lián)系問題,我們歷史科組曾感到無從下手,幸好在2013年10月16日惠州市教研室張正凱老師在實驗中學組織了黃牧航教授有關備考分析的講座,我們大部分老師都參加了聽講,感到收益匪淺,回到學校經(jīng)過高三備課級的集體討論,終于有了清晰的認識。
(四)教師之間要培養(yǎng)密切合作意識,發(fā)揮團隊精神,積極參與學研討論,以創(chuàng)建真正適用高效的復習學案。
復習學案教學作為一種教學載體,離開了老師高深的專業(yè)技能和師生互動,也就成了“死案”。但要編寫出一課讓師生皆感到貨真價實的優(yōu)質(zhì)復習學案,僅靠教師的單打獨斗是非常困難的。這需要老師具有高尚的團隊精神,大膽創(chuàng)新的個人氣質(zhì),積極展示交流自己的備課成果,與大家共享收集到的有益復習學案創(chuàng)作的素材。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為吸取以往單打獨斗的教訓,充分發(fā)揮大家的集體意識,高三伊始,我們備課組開始構建了開放的復習共同體:每個教師先創(chuàng)設出自己的復習學案,然后大家共同討論、交流(其中也有部分學生參與),最后結合大家認為最適合學生學習情況、順應高考目標精練科學的的意見稿編寫出新的師生共亨的復習學案精品。其間的辛苦自不必說,但教師歷史思維的提高和對高考復習策略與命題趨勢的逐漸精準把握敞亮著我們今天和以后學習備考的自信心。
天道酬勤,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歷史教師在提升教育教學技能中一直堅持不懈,收獲的季節(jié)定會碩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