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兆軍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041-01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边@一新的理念的確立,引導我們走出語文教學死啃書本的誤區(qū),走進學生生活,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語文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身邊就有語文。
一、以人為本,走向生活
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而現代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標就是讓學生做進步的現代人。以往莘莘學子一個個像嗷嗷待哺的小鳥,張大嘴巴等著教師喂食。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為了所謂的課堂秩序,為了灌輸更多的知識,封鎖了學生的思維。新課程如同一縷清新的春風,為我們帶來新的活力,它更貼近學生,更像一本學生的“學本”,而不是老師的“教本”,內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具有開放性。這就要求我們要走出原有的誤區(qū),跳出教材,走進學生,走進學生生活,讓學生做空中自由翱翔的小鳥,而不是籠中咿呀學舌的鸚鵡,要讓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思維的想象的翅膀。如:學習“金”字時,有學生說:“老師,我是這樣記的,上邊一個‘人,下邊一個‘王多兩點,利用熟字記新字?!绷⒖逃钟袑W生說:“老師,我名字里就有這個‘金字,我就記住了?!薄翱梢浴蔽业脑掃€沒說完,就又有同學舉手說:“老師,我還有別的方法,‘一個人,本姓王,兜里裝著兩塊糖,這是我家長告訴我的?!笨矗W生不同,他們的生活實際不同,記字的方法也不同。又如:讀課文《燕子媽媽笑了》第一自然段(菜園里,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掛在枝上)時,有的同學將“冬瓜”和“茄子”讀重音;有的同學將“躺”和“掛”讀重音;還有的學生將“地上”和“枝上”讀重音。請學生說說道理,他們一個個振振有辭:“這句是說‘冬瓜和‘茄子的,所以我把‘冬瓜和‘茄子讀重音”;“冬瓜是‘躺著的,茄子是‘掛著的,應該把‘躺著、‘掛著讀重音”;“我看到冬瓜和茄子不一樣,一個在地上,一個在枝上,我覺得‘地上、‘枝上應該讀重音”。對此,我都一一給予肯定,而不是強調必須用哪一種方法。讓學生自己比較、選擇用哪種方法,學生針對實際又經歷了一次思索。在學生述說自己的想法時,小學生強烈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得到老師和大家的認可,他會更加暢所欲言,更加留心周圍的生活,更樂于學習,因為這樣的學習為他帶來了愉悅,他可以自由表達自己所知,所見,所感,真正射自己的箭。學生是真正自我解讀,自我感悟,我們應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使學生充分經歷學習的過程。生活蘊藏著無限的教育價值,“以人為本,走向生活”張揚學生個性,既檢驗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又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切實體現新課程的育人理念。
二、知識延伸,深入生活
新教材無論是識字,還是課文,都更貼近學生生活。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qū)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語文實踐必然包括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向自然。如在學習《春天的手》一課時,課前先組織學生到生活中找春天,學生一個個歡天喜地。觀察后學生圍著我說:“柳樹長小嫩芽了”;“我看見小草也出來了”;“還有桃花,玉蘭花都開了”;“還有蜜蜂在樹上飛呢”……學生爭先恐后。“你們觀察得很仔細,說的也都正確,很好。咱們看一看課文是怎么描寫春天的?!睂W生此時迫不及待地紛紛打開書認真讀起來……學完課文,我問學生,你對自己剛才說的春天的變化滿意嗎?學生一個個搖起頭。“好!那你學完了課文能改一改么?”學生更是不甘示弱。我們重又走出教室:“校園里桃樹開了粉紅的桃花”;“蜜蜂們忙著采蜜”;“玉蘭樹上掛滿了小鈴鐺”;“小鳥鉆出頭看我們玩”……雖然說的很簡單,但是不難看出,兩次截然不同。
三、學科聯系,拓展生活
我們知道,任何一門學科都不可能獨自完成全面發(fā)展教育的任務,這就要求各學科協調統(tǒng)一,互相滲透。語文學科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層面,立體式的綜合性學科,其內容包羅萬象,涵蓋了文、史、哲、數、理、化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各個方面的知識,這就必然要注意學科聯系。另外,就語文學科的功能來講,還需走向生活。如學習《一粒種子》后,與品德和科學兩門課程相結合,取得學科間互通、互補、互相滲透,請學生在種下向日葵種子的時候,觀察種子的生長情況,寫下觀查記錄。在這過程中肯定會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他們畢竟是一年級的小學生,怎么種植?怎么記錄?許多字又沒學過,但這些并未難倒他們,他們隨時向老師們,向家長請教,從中受益匪淺。
學習完《家園》一單元運用美術課所學,畫出自己的家園,學生情緒高漲。
“學科聯系,拓展生活”,學生對學習始終充滿好奇,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了他們的求知欲,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促使他們去探索,使語文教育更富有趣味性,有吸引力,加強了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的整合,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促使學生順利和諧的全面發(fā)展。
四、作業(yè)創(chuàng)新,豐富生活
以往的語文作業(yè)無外乎讀讀寫寫,讀讀課文,寫寫字詞,再有就是背一背,每天如此,學生怎會主動完成呢?新教材是一套裝載著嶄新觀念,需要用嶄新方法解讀,去實踐的現代化教材,因此,在使用這套教材時,應體現一個“新”字,讓“新”伴隨著這套教材走進學生心中,當然作業(yè)也要體現“新”字。另外,借鑒以往,還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突出一個“活”字。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他們感興趣的靈活多樣的作業(yè)由學生選做。即:作業(yè)創(chuàng)新,豐富生活。如:學習《星空》一單元后,既可以觀察星空或查找資料,介紹自己認識的星星,又可以畫自己看到的或自己心中的星空圖,還可以改寫《問銀河》;背課文時,我們將課文編成拍手歌請學生回家當小老師教給家長,學生聽后別提多興奮了;識字更是如此,以游戲的形式布置給學生,可以和家庭成員一起做,如:猜字謎、對口令、找朋友、表演等等;課上學的回家考考家長看是否把家長難住等等。學生不再一聽說作業(yè)就頭痛,作業(yè)不再成為一種負擔,他們覺得這樣的作業(yè)真好玩,主動完成,第二天他們會爭著匯報自己的作業(yè)完成情況。天底下沒有一個不愛求知的孩子,關鍵看我們教師怎么引導?!白鳂I(yè)創(chuàng)新,豐富生活”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這樣的作業(yè)容易引起學生興趣,促使他們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狀態(tài),以主動的心態(tài)去對待作業(yè),對待生活,使祖國的未來滿載著成功的愉悅健康成長。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將生活與語文有機的結合起來,融為一體,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注重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自覺的學語文,用語文,既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鞏固了語文技能,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張揚了學生的個性,最終為了學生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