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翠梅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138-0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反觀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學生認知建構與知識獲取之間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學生認知過程與知識結構不能協(xié)同發(fā)展。因此,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我們在教學中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各種體驗與感悟,實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
一、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探究中體驗。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設情境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主動性,啟迪智慧的動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各種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探究知識。
1.聯(lián)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單純的數學知識往往比較枯燥乏味,學生缺乏激情和興趣。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出一些新鮮、生動、有趣、真實的問題讓學生解答。通過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誘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導學生掌握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這節(jié)課時,利用多媒體,首先讓學生看到自行車、汽車等車輪都是圓形的,接著把它們的輪子改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橢圓形等形狀,分別模擬出它們一路顛簸的情形,這時學生個個捧腹大笑,在這熟悉而又輕松的氛圍中產生了問題:“為什么圓的輪子不會顛簸,而其它形狀的輪子會呢?”一石激起千層浪,“車輪”這一司空見慣的事物,引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探求問題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產生了問題,不但體驗到數學知識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趣味,激發(fā)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
2.找準知識的障礙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皵祵W充滿矛盾”。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矛盾,給學生設置障礙,造成一時的困難,以激發(fā)學生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的熱情。例如,在教學《認識幾分之幾》這節(jié)課時,教師這樣導入新課:(1)把4塊餅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到幾塊?(2)把2塊餅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到幾塊?(3)把1塊餅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到幾塊?然后要求學生用拍手掌的方法來給小朋友分餅,每人分到幾塊就拍幾下。學生對(1)、(2)兩題很快就拍出來了,而對第(3)題卻卡住了,因為每人分到的餅是半塊,怎么拍呢?這個問題難住了他們,從而激發(fā)了他們探究問題的激情。
二、動手實踐,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
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動作是思維的基礎,是智慧的源泉。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真正放手讓學生動手實踐,親身體驗數學知識的產生、發(fā)展和價值,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數學學習,特別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學習,應當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究中去體會數學,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學會學習。
如理解圓周率的概念時,給學生提供各種不同材料的圓:鐵皮圓片、硬紙板做的圓、鉛絲圍成的圓、布剪成的圓、鐘表針尖形成的圓等等,讓學生選擇幾種,通過合作交流,想出辦法測出圓的周長。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很快就能運用“化曲為直”的拉直法、繞線法、滾動法測出前三種圓的周長。后三種圓的周長無法操作,老師引導學生用已知圓的周長和直徑,求出它們的比值,學生很快又體驗到“不管是什么圓,周長總是它直徑的3倍多一些,”從而認識了圓周率,體驗了參與過程的樂趣。
三、合作交流,讓學生在討論中體驗。
肖伯納有段名言:“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你和我交換仍然各是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么我們每個人將有兩種思想?!彼麊l(fā)我們應給學生提供發(fā)言討論、交流思想的機會。因此,教師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勵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有計劃地組織他們合作探究,以形成集體探究的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集中群體智慧,提高學習效率。例如: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時,首先讓學生按小組進行動手操作,用12個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長方形,并根據所擺的情況,完成書上的表格。由于是按小組進行學習的,學生很快就發(fā)現拼成的長方形有三種情況。接著讓學生分組討論,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什么有關系?寬和什么有關系?面積和什么有關系?有了前面的直接操作,學生討論得比較認真,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無所顧忌,暢所欲言,發(fā)現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每排擺的正方形的個數有關系;拼成的長方形的寬和擺的排數有關系;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和所擺正方形的個數有關系。最后讓學生小組討論,歸納、概括出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可以直接用長和寬相乘比較簡便,有效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四、激勵評價,讓學生在成功中體驗。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關注學習結果,又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fā)展;既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又關注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tài)度?!币虼?,教師不僅要激發(fā)學生心靈深處那種強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因為只有讓學生獲得成功,才會保持足夠的探究熱情,產生強大的內部動力,以爭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在教學中,教師應不斷給每一位學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對學生探究過程中的點滴成績,給予及時的表揚鼓勵,要正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實施分層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探究成功的喜悅,從而獲得更強烈更主動的學習欲望。例如:在教學“商不變規(guī)律”時,我先出示一組算式: 6÷3=2,60÷20=3,600÷300=2,6000÷3000=2,然后提出問題:被除數和除數各有什么變化?商有什么變化?然后讓學生探究學習,在探究過程中,對于學生得出的結論,我都能及時評價,給予充分的表揚、肯定。有學生提出: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商不變。我馬上表揚他是個肯動腦筋的孩子,但說得不夠準確,鼓勵他繼續(xù)探索。不一會兒,他又高興地舉起了手,還沒等我喊他,就迫不及待地站起來回答:“應該是這樣的: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商不變。”我又及時肯定他:“你真棒!但你說的同時擴大相同倍數,是不是任何數都行?同學們想想在什么情況下商也是不變的?”馬上有學生回答0要除外,又有學生發(fā)現在同時縮小相同倍數(0除外)的情況下,商也是不變的。學生都獲得了探究成功的體驗,探究的熱情大大提高,順理成章地探究、總結出了商不變的規(guī)律:在除法中,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嗤谋稊担?除外),商不變。
總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數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體驗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空間、足夠的機會從事思考探究,而且要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去反思、去體驗探究發(fā)現的過程,學習對學生而言,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這樣的學習,就像一支支興奮劑,經常給學生帶來無盡的快樂,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