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銘 張軍
摘要 基于觀察與體驗在建筑設計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指出空間建構正是以模型為手段的建筑設計研究方法,即從模型空間的構建過程認知空間,明確不同建筑空間、建筑材料和技術的邏輯關系帶來的不同體驗。在此基礎上探索了建筑設計中空間建構教學的模式及特點,旨在以此為新視角來更新設計和教學能力。
關鍵詞 空間體驗;課程改革;實物建造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08-02401-02
近幾年,各院校建筑教學注重將空間作為主要的教學內(nèi)容,建筑設計中對于空間的設計與理解也逐漸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趨勢,對建筑空間的設計與教學也相應地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各院校也積極探索自身的建筑空間的教學體系。早些年的建筑空間的教學方法與如今的建筑空間實踐的要求逐步脫離,原有的注重構圖與形式的空間構建方式也在被以空間體驗與建造為主的建構方式所取代??臻g建構以空間的建造實踐過程為主,從中可以更好地體驗空間塑造過程,從而加深人們對空間的材料、構造、結構等的了解與體驗。
1 建筑空間的誤讀
1.1 對空間的錯誤理解
伴隨建筑施工技術水平的提高,建筑的形式不再依靠空間而生成,也不再受建造邏輯的左右。如果建構的方法得不到正確的運用,形式變成空間建構的累贅,必將重新折返建筑空間與形式的內(nèi)外分離的道路。設計師不應該為了一個虛假的裝飾而無視空間的科學與真實。正是因為人們一直在追尋外在形式的魅力,使得每一棟建筑更像是一個視覺藝術品,忽略了其內(nèi)部空間屬性。
1.2 原有教學體系的弊端
包豪斯雖然革新了現(xiàn)代建筑空間的概念,使設計問題從二維提升到了三維的空間,但是其過于追求現(xiàn)代的建筑形式語言與材料的表達以及構圖的形式美,沒有使建筑結構、構造、材料與空間的構建建立起有機聯(lián)系,也沒有從空間建構的生成方法對于空間形式的影響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1]。受其影響,人們越來越注重形式的美而忽略對建筑的本質(zhì)空間的體驗與探究。學習之后,學生往往會對空間產(chǎn)生誤解,因為他們在包豪斯的教學體系下沒有得到空間建構下的對于空間的體驗或是感知。
2 空間建構的過程與操作
2.1 模型手段為核心的設計過程
通過對模型材料的操作,可以獲取空間的概念,因而模型成為設計的空間概念的發(fā)生器。這里采取了一個直接而且樸素的方式,即對建筑設計活動的基本觀察和思考。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得到直接而且明確的空間構建體驗。通過對空間生成方式的觀察,可以認識到設計的空間的直接性與真實性。以模型為主的設計手段,在某種程度上是與直接用材料來建造相通的,進一步說,以模型來產(chǎn)生與推敲設計的狀況,對模型材料的操作決定了最終的形式[2]。最終模型材料到建筑材料的轉(zhuǎn)化,可以理解為構思形式到建造形式的轉(zhuǎn)化。構思形式是指設計構思,它的形式和空間特征與設計者所采用的特定的模型材料有關,建造形式則是這樣的構思形式的物質(zhì)化過程,與建筑材料的選取有關。這一過程的結果并不是建造完成的建筑物,而是建筑研究的深度??紤]到建造材料對設計表達的影響,它們之間存在著的內(nèi)在邏輯關系,進而在這一過程中實現(xiàn)對空間的把握以及建構的表達。
2.2 模型設計的操作
建構研究的出發(fā)點就是借助模型的方法來生成空間。模型的操作涉及具體的方法和材料,操作的方法與要素對象的內(nèi)容相關聯(lián),具體的操作過程是由一系列步驟構成的,例如對于體塊的操作方法可以是掏空、切割、移位;板片則可以是圍合、重疊;桿件可以通過調(diào)節(jié)、搭接或排列。從模型的材料到建筑的材料的轉(zhuǎn)換則是相對復雜的問題,如何選擇建筑材料以及在建筑材料階段如何保持原有的設計概念,是在這一過程中要面對的主要問題,其中的一種解決方法則是通過照片的拼貼來處理,用建成的真實建筑的材料圖片作為模型內(nèi)外部空間的拼貼研究。就單純的視覺形式而言,材料構件及構造的方式會形成建筑表面的圖案,是形式和空間表達的重要手段?!捌促N”可以找到最符合原有設計概念的材料類型、構件的形式與尺度以及構造方式。
3 建構的體驗與空間感知
3.1 建構的體驗
3.1.1
空間概念的明確表達。具體的建構過程不是漫無目的的肆意表達,而是從原始的空間概念出發(fā)點逐步完善的過程,即通過對模型的具體操作,桿件的組合方式、材料的拼接方法、體塊的搭接關系等手段,逐步完善與深化空間概念的表達[3]。在模型構建的開始階段,有一個基本的空間構建的元素概念,以此展開訓練。此時人們的關注點不再是混亂的建筑空間的概念,而是某一種空間組成元素的空間再組合的過程。其具有單一性和明確性的特點,操作因此變得簡單而有效。人們在這一過程中可體驗到一個原始的空間概念是如何被表達的,例如一個體塊的概念,人們在它的空間生成過程中會逐步體會到體塊內(nèi)與外空間的界定關系以及模糊空間的產(chǎn)生的邏輯??臻g一旦形成光與影,便生動地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而后通過對光與影的調(diào)整逐步改變空間的組合方式,這樣才可以使原始的空間概念最終得以明確表達。
3.1.2
材料的更迭。材料是建筑空間形成的要素之一,在空間建構的過程中,主要在模型材料轉(zhuǎn)化為建筑材料的過程中關注對材料的探討。在材料轉(zhuǎn)化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是原本清晰的構思或者概念在這個階段反被削弱,或者最終僅有的概念也蕩然無存,其主要原因是學生對于材料的轉(zhuǎn)換過程的關注點的誤解。在這過程中,人們應該將研究的視點轉(zhuǎn)向材料的尺寸、相互間拼接關系以及材料與空間的作用關系上,而不是具體的構造實施做法。模型的制作過程的結果不是真實建筑的表達,人們關注的是這一過程中概念是如何被表達并逐步完善的。材料轉(zhuǎn)變的目的是要選擇合適的材料來幫襯空間概念的塑造,加強空間的情感表現(xiàn)力與感染力,完成從感覺到物質(zhì)的轉(zhuǎn)變。
3.1.3
空間的幾何結構和構成??臻g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空間的構成方式,即空間是由空間限定的構件圍合或分割而成的。西方古典建筑比較關注于空間的容積,而現(xiàn)代的風格派建筑則更關注空間的構成方式??臻g和空間的構成是空間問題中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建筑作為空間物質(zhì),應該向人們詮釋其真實性。目前,一些所謂的新建筑呈現(xiàn)的視覺藝術正動搖著經(jīng)典的建構邏輯,究其形式,抑或造型的本質(zhì),它是一種遮蔽結構邏輯的錯誤呈現(xiàn)。結構做為力學邏輯在建筑構件中的體現(xiàn),它的表達應該是遵循其自身的結構秩序和組織關系的約束,是一種真實的建造語言。如果用美學的語言對待建筑結構,那么結構便是一種建造的藝術,從而無論是巨構式的框架,或者密集型梁柱的現(xiàn)代穿斗式的營造,都將會給人一種真實的空間體驗。
3.2 空間的感知
3.2.1
光與影的交匯。著名的建筑大師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書中寫到:“建筑是體塊在光影中的巧妙、適當和有意味的變化”,可見光影與建筑有著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它們賦予了建筑生命與內(nèi)涵。光與影的完美結合能夠創(chuàng)造出打動人心的空間感受[4]。光與影像是創(chuàng)造空間的構成要素,是通過光線的強弱、明暗差異來塑造空間對于人的影響和感知。對于一個設計者來說,只會準確描述光影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具備將光影作為設計手段的能力,正如安騰忠雄在“光之教堂”設計中對“光線”這一元素的巧妙應用,使教堂空間有了靈魂:光線透過十字型空透的墻面落在地面上,被拉長的十字光影讓空間具有了光彩與神秘氛圍。在建筑空間中,光的強烈而有力,影的含蓄而深沉,一起使空間充滿活力。根據(jù)空間氛圍所需要的氣氛,選擇不同的光影藝術表達方式,有利于空間情感的表達。
3.2.2
空間的連續(xù)性??臻g形態(tài)的連貫性與空間組織的連續(xù)性是空間建構的深化與發(fā)展,通過對空間的結構、材料以及光線等因素建立起聯(lián)系,這種空間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是一種深層次、連續(xù)、開放的空間,不是一個片段、非理性的空間。在逐步方案深化的過程中,隨著思路的清晰,前后操作邏輯也像是自然的景觀一樣連續(xù)起來。而對于空間組織自身的連續(xù),則相當于動態(tài)立體派的時空概念??臻g的連續(xù)性是因為各個部分的有組織的構件而形成的,簡而言之,之所以在不同角度觀察某一空間,卻仍然視它為整個建筑空間的整體的一部分,因為它在不同的空間構建體系中起著聯(lián)系的作用,不能夠?qū)⑺盍延谡w而成為單體空間。它是整體空間中有序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而且在建構的過程中不斷地持續(xù)發(fā)展。
3.2.3
空間的透明性。喬治·科普斯在他的《視覺語言》一書中很好地定義了透明性:“當我們看到兩個或更多的圖形層層相疊,并且其中的每一個圖形都要求屬于自己的共同疊合部分,那么我們就遇到一種空間維度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必須設想一種新的視覺屬性,即這些圖形被賦予透明性,它們能夠相互滲透而不在視覺上破壞任何一方。建筑空間的透明性是一種開敞的空間新理念,是一種更廣泛的空間次序,反映空間的互相滲透,抑或是空間的互相重疊。透明性讓空間具有相互滲透的關系,具有動態(tài)的特點,它讓空間的組合方式變得豐富多樣,它是一種控制空間元素的重要組織手段,對改善現(xiàn)代建筑空間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4 結語
建筑自身應該是實實在在的空間系統(tǒng),不應該是華麗的外表映襯下的呆板空間的任意組合。每棟建筑都應該有自身空間的生命力,追尋高品質(zhì)的真實建筑空間應該是人們始終努力的目標。而空間建構是當前流行的前衛(wèi)原創(chuàng)建筑空間設計方法的一種,它可以引導建筑師進行空間創(chuàng)作的思考,拋開一切經(jīng)驗、文化、地域、功能等差異性因素,不斷嘗試空間實體的可能性形式,即使最終結果不能完全應用到現(xiàn)在的建筑設計當中,但這種空間建構過程的嘗試也在為人們探索未來潛在的空間形式與體驗。
參考文獻
[1] 顧大慶,柏庭衛(wèi).空間、建構與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1.
[2] 馮煒.透視前后的空間體驗與建構[M].李開然,譯.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3] 陸邵明.建筑體驗——空間中的情節(jié)[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
[4] 顧大慶.設計與視知覺[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