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泉 毛文霞 劉美
【摘 要】 目的 通過比較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血谷草轉(zhuǎn)氨酶(AST)、乳酸脫氫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鈣蛋白(cTnT)的變化,觀察1,6-二磷酸果糖(FDP)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并發(fā)心肌損害的治療作用。方法 將96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FDP治療,檢測兩組治療前后心肌酶譜及肌鈣蛋白值。結果 兩組治療7天后心肌酶譜及肌鈣蛋白均較治療前降低(P<0.01),觀察組CKMB及cTnT在治療7天后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結論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并發(fā)心肌損害是可逆的,F(xiàn)DP可明顯降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血清cTnT及CK-MB的水平,對心肌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關鍵詞】 1,6-二磷酸果糖;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心肌損害
【中圖分類號】 R542.2 【文獻標識碼】 A
高膽紅素血癥在新生兒時期發(fā)病率較高,高膽紅素血癥對新生兒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具有潛在的毒性作用,重者可引起膽紅素腦病而致中樞神經(jīng)損害[1]。筆者在臨床工作中經(jīng)常會遇到高膽紅素血癥的患兒在常規(guī)的心肌酶檢測中數(shù)值明顯增高的情況,現(xiàn)對1,6-二磷酸果糖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并發(fā)心肌損害時的治療作用進行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根據(jù)第3版《實用新生兒學》(金漢珍等主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診斷標準[2],以我科2011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高膽紅素血癥住院患兒96例為對象,其中男50例,女46例,日齡2-26天,平均日齡(6.4±1.25)天。隨機將對象分成兩組,其中觀察組48例,對照組48例。兩組的日齡、體重、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顯著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包括:1苯巴比妥鈉5mg/(kg·d),分3次口服,連用5天;2根據(jù)黃疸程度選用人血白蛋白1g/(kg·d)靜脈滴注3-5天;3入院后即給予藍光照射治療每天持續(xù)時間8-12h,皮膚黃疸消退或明顯減輕則停止;4茵桅黃顆粒3g/天,分3次口服,連用5天;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1,6-二磷酸果糖(FDP)注射液(5g/50ml/瓶,山東魯抗晨欣)250mg/(kg.d)靜脈滴注,1次/d,7d為一個療程。
1.3 檢測方法 所有對象入院時及治療1周后各抽取3ml不抗凝血,分離血清后用全自動生化儀分別測定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脫氫酶(LDH)、谷草轉(zhuǎn)氨酶(AST)及肌鈣蛋白(cTnT)。分別比較兩組入院時及治療1周后各項指標的差異及兩組間組治療1周后各項指標的差異。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文中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文中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從表1、表2比較兩組患兒入院時心肌酶及肌鈣蛋白,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兩組治療后心肌酶均較治療前降低(P<0.01),兩組治療后組間心肌酶及肌鈣蛋白比較,CK、LDH、AST無顯著差異(■之間、△之間、▲之間比較,P>0.05),cTnT、CKMB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cTnT、CKMB降低較對照組明顯。
3 討論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時期最常見疾病,嚴重時可引發(fā)膽紅素腦病,是嬰幼兒致死和致殘的重要原因。新生兒時期膽紅素增高可引起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害早已引起人們重視。本組資料顯示,經(jīng)過光療等常規(guī)綜合退黃治療后,隨著黃染程度的減輕,心肌酶及肌鈣蛋白也逐漸降低,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由此可見一定程度的膽紅素可造成心肌細胞的破壞。提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引起的心肌損害為可逆性。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可引起心肌細胞損害,其損害機制可能與未結合膽紅素透過細胞膜,進入心肌細胞內(nèi)干擾細胞代謝,最終使心肌細胞受損有關[3]。各種心肌酶類的檢測是反映心肌細胞損害的重要指標,心肌細胞膜破壞,使細胞中的AST、CK、CKMB等酶類逸出,導致它們在血清中的含量隨之也升高。當血中膽紅素含量超過肝臟代謝能力,它會作為氧自由基堆積體內(nèi),造成心肌細胞損害,細胞內(nèi)的酶釋放入血,而使血清中酶類含量明顯增高[4]。心肌細胞受損早期血清AST、CK在6-8h內(nèi)即明顯升高;CK-MB在心肌酶的所有酶當中靈敏性最強,會在心肌受損6-8h后急劇上升,24h達高峰;心肌細胞受損后LDH升高峰值出現(xiàn)相對較晚[5]。當心肌損害時導致細胞內(nèi)的組成成分滲漏入外周血循環(huán),使得心肌細胞損傷標志物cTnT的檢測成為可能,心肌細胞損傷后血中濃度很快升高。它測定的特異性和靈敏性明顯高于CKMB。FDP是目前應用于臨床保護心肌的藥物,它是存在于體內(nèi)的糖代謝中間產(chǎn)物,F(xiàn)DP在細胞中通過激活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及乳酸脫氫酶來調(diào)節(jié)幾個酶促反應,能從分子水平改善心肌細胞代謝從而增加能量,外源性FDP可以作用于心肌細胞膜,通過刺激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進而使細胞內(nèi)ATP濃度增高促進鉀離子內(nèi)流,恢復細胞的極化狀態(tài),提高細胞膜泵功能,從而增加心肌收縮能力,增加心肌排出量。FDP還可以通過調(diào)節(jié)糖代謝中若干酶的活性,使細胞的生存壽命延長,使心肌細胞的韌性增加,并增加其穩(wěn)定性,可以增加組織與血液中血紅蛋白之間氧的交換,可以增加受損心肌細胞對氧的利用,使缺血的心肌組織含氧量增加[6]。通過比較兩組治療后心肌酶及肌鈣蛋白的變化,CK、LDH、AST無顯著性差異,CKMB、cTnT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1,6-二磷酸果糖對CKMB及肌鈣蛋白有降低作用,對心肌的損害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本數(shù)據(jù)顯示高膽紅素血癥可對心肌細胞產(chǎn)生損害,經(jīng)常規(guī)退黃可減輕黃疸,并能減輕心肌損害,提示高膽紅素血癥對心肌的損害是可逆的,所以對心肌酶及心肌肌鈣蛋白的早期檢測可及早幫助臨床醫(yī)生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心肌損害。可加用1,6-二磷酸果糖進一步降低CKMB及肌鈣蛋白,最大程度的降低心肌損害。
參考文獻
[1] Dr David A Aitken,Gary McCaw,Jennifer A Crossley.First-trimester biochemical screening for fetal chromoisome abnomalities and neural tube defects[J].Prenatal Diagnosis,2005,13(8):681-689.
[2]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269.
[3] 白玲.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心肌酶譜活性的變化[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07,4(11):1042-1043.
[4] 張新利,肖昕.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與臟器的損害[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7,22(4);254.
[5] 王焱.心肌酶譜在新生兒窒息心肌損害中的臨床意義分析及治療體會[J].中外醫(yī)療,2010,29(19):14-15.
[6] 徐忠立,周慕英.實用黃疸病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5:57-58.
[7] NICY.Cardiac troponin I a biomarker for detection and risk stratification of mimor myocardial damage[J].Clin Lab,2001,47(9-10):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