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欽亭?張振華
摘要:教考分離是高等學校考試制度改革的必然趨勢,有利于全面貫徹教學大綱,保證考試命題的質量,保證閱卷評分的公正性,提高教學管理部門所獲得教學反饋信息的可信度?;A力學課程適合教考分離的教學考試形式。教考分離可以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端正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提高整個學校的教風和學風。
關鍵詞:高校;基礎力學;教考分離;教學質量
作者簡介:王欽亭(1973-),男,蒙古族,河南鎮(zhèn)平人,河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力學系主任,副教授;張振華(1981-),男,河南鄧州人,河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講師。(河南 焦作 454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2012SJGLX117)、河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改專項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9-0115-02
高?;A力學課程是指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及工程力學,是高校工科專業(yè)(機械、土木、能源、水利、地質、航空等)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是學習其他力學課程及專業(yè)課程的基礎。基礎力學是經典力學的組成部分,是工科學生最早接受工程觀點和工程知識的課程,工科學生通過基礎力學的學習開始走向設計,走向工程。[1,2]基礎力學的教學質量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專業(yè)水平甚至會影響到本學校專業(yè)建設及學科發(fā)展,所以各高校始終重視基礎力學的教學工作。河南理工大學(以下簡稱“我?!保┙陙黹_展了多項基礎力學教學方面的教學研究項目,并獲河南省教育教學改革立項。
教考分離制度是高校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所謂教考分離,就是把課程的教學講授工作與該課程的考試命題、評卷計分分開,根據培養(yǎng)目標、教學目的和教學大綱建立各種類型的題庫、命題、閱卷評分等一套較為完整的考核管理系統(tǒng),是打破傳統(tǒng)的教考合一的改革舉措。[3]近幾年來,教考分離的優(yōu)勢逐漸地被各高等院校所認同。這種新型的考試模式對科學地開展教學質量評價和進行高等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目前高?;A力學考試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校中的大部分課程考試都是教考合一,即從講課到命題再到閱卷都是任課老師一人完成,河南理工大學與其他多數高校一樣,采用了讓任課老師出難易相當的AB兩套試卷,由考務人員隨機抽取一套作為考試試卷。這種方式曾經對高校教學質量起到了一定的推進作用,但隨著教育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特別是生源質量的層次不齊以及老師隊伍的相應快速增長,這種教考合一的考試方式已經出現了諸多問題。
1.教學過程中教考內容的隨意性
教考合一的情況下,教師既是課堂教學的執(zhí)行者,又是課堂教學效果的檢驗者,自己出題、自己評卷、自己總結,教師講什么、怎么講,學生學什么,學得怎么樣,考試考什么、怎么考,這些均讓任課老師自己決定,因此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和隨意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內容可以任意取舍,不利于學生全面系統(tǒng)的掌握專業(yè)基本知識。
基礎力學課程中,不同的專業(yè)間的要求是不相同的,通常分為A類(多學時的)及B類(少學時的)。從教學內容來看,理論力學的A類要求是在B類要求的基礎上加強空間力系、運動學綜合、動力學綜合;增加科氏加速度、達朗貝爾原理、虛位移原理等內容。然而在實際執(zhí)行的過程中,個別老師可能會隨意縮減所講內容,這種現象在材料力學教學過程中也時常發(fā)生。材料力學的A類教學活動中要在B類的前提下增加能量方法、沖擊問題等知識。傳統(tǒng)的教考合一的方式不可保證這些內容的完全講授。
2.滋生教師與學生的惰性
由于教師有絕對的主動權,所以教師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不愿意下功夫,講課時只講自己會的、熟悉的、容易理解的內容,不講較深的、陌生的、難以理解的內容。長此下去,教師掌握的知識本身就不系統(tǒng),傳授給學生的也必是殘缺不全的知識體系。同時學生學習的時候,也只會關注老師課堂上所講,而不愿意積極主動涉獵其他知識。
3.評卷的公平性與客觀性得不到保證
傳統(tǒng)的教考合一中,由任課教師批閱自己所帶班級的考生試卷,所以難免會給學生打人情分,目的是提高考試通過率,有時候甚至在考前給學生劃范圍。由于不同學生間存在差異,所以評分過程中可能會有一種平衡的思想,對平時表現好的同學評得松一點,對表現不好的學生評得嚴一點。這樣的評閱過程,公平性和客觀性就得不到保證。
二、基礎力學課程教考分離的優(yōu)勢
教考分離的弊端筆者將另文闡述,但教考分離的優(yōu)勢恰好解決了上述傳統(tǒng)教考合一的不足。國內不少學者對教考分離的有利一面總結為如下幾點:[3-5]教考分離有利于全面貫徹教學大綱,有利于保證考試命題的質量,有利于保證閱卷評分的公正性,有利于增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端正了學生的學風和考風,保證了教學質量評價的公正性,提高了教學管理部門所獲得教學反饋信息的可信度。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課程都可以采用教考分離。采用教考分離的課程應該具有以下的特點:[4]首先是學科知識的相對穩(wěn)定性。也就是說,實行教科分離的課程,其內容在一定時期內應該相對穩(wěn)定。有的課程屬于學科的前沿內容,其研究內容不斷的發(fā)生變化,或者說只有少數專家在研究,這類課程就很難及時地制訂出一套客觀公認又能迅速反映學科發(fā)展的“標準題庫”。其次,能夠實行教考分離的課程應該是上課學生較多,多位老師平行上課,教學內容一致,教材統(tǒng)一,學時一致?;A力學課程正好具備這樣的條件。
三、基礎力學課程教考分離的實踐
1.河南理工大學基礎力學教考分離的實施方法
我?;A力學的教考分離工作開始于2010年,學校及學院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到目前為止已經形成了有效的教考分離實施方案:
(1)教考分離的準備工作。教考分離的準備工作主要包括教學大綱、考試大綱、教學日歷的制訂。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制訂的依據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教育部非力學專業(yè)力學課程指導委員會給出的相關教學文件,二是授課學生專業(yè)的專業(yè)要求,三是我校特色研究方向。系主任組織不少于五人的大綱編寫小組認真討論編寫,原則上三年修訂一次。
參與教考分離的課程在其中教學檢查時,任課教師要向系主任匯報課程進度及其他教學工作。
(2)考試過程。參加教考分離的課程統(tǒng)一申請考試時間和考場,組卷的方式采用系主任指定不參與教考分離的其他教師命題。命題含AB兩套試卷,然后由教考分離指導小組抽出一套試卷由專人送印刷廠印刷試卷,印刷的試卷派專人專柜保管。并派專人在考試時間送至考場。
考試結束后,由系主任組織所有任課老師在指導的地點采用流水作業(yè)的方式評閱試卷。
(3)試卷分析與考試總結。所有考生的成績最終匯總到系,由系主任召開相關教師的試卷分析及考試總結會議并形成總結報告。其內容主要包括試卷難易程度,內容覆蓋面,學生分數分布情況,各專業(yè)間的差異等。
2.河南理工大學基礎力學教考分離實施的成效
(1)觀測樣本及觀測內容。觀測樣本取自土木專業(yè)、機械專業(yè)和力學專業(yè)。將參加教考分離的班級定義為分離組,其他班級定義為未分離組。觀測學生含2009、2010、2011三個年級共2701人。觀測內容包括:學生到課率、學生作業(yè)完成率、考試成績、考研率、考研選課(選擇力學課程做為考研初試課程)情況及教師的評價情況等。
(2)教考分離的成效。經過全方位的觀測,筆者發(fā)現實施教考分離后,教師的教風、學生的學風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都有明顯的提高。
首先,通過教考分離,教師中間形成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形成了相互學習、相互競爭的良好局面,教師的教學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提高,教師之間在一起研究教學問題、討論教學方法也日益增多。在2010年到2013年間,力學系老師獲得校級教學競賽一等獎2人,校級示范教師1人,學生最喜愛教師1人。
其次,通過教考分離,學生的學習風氣和學習觀念也發(fā)生了變化,學習態(tài)度更加端正,學習的自覺性普遍增強,學生到課率也明顯提高,抄作業(yè)的學生減少了。圖1所示是某小組(6個班175人)的考試試卷成績分布情況。
從圖1可以看出,教考分離后的考試卷面成績基本上服從正態(tài)分布,本次考試試題難度適當,學生成績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經過三年的教考分離,相關專業(yè)的力學課程教學效果有明顯的提高,學生報考研究生時所選力學課程做為初試課目的比例逐年提高,2014年已經達到77.5 %。比實行教考分離前提高了11.2個百分點。2013年第九屆周培源全國大學生力學競賽中,我校學生報名勇躍,共有64名學生參賽,為我校歷屆力學競賽中參賽學生最多的一屆,共獲得3個三等獎,12個優(yōu)秀獎。獲獎學生中教考分離的學生占73.3%。
四、總結
教考分離是高等學??荚囍贫雀母锏谋厝悔厔??;A力學課程適合教考分離的教學形式。教考分離可以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端正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提高整個學校的教風和學風。教考分離的考試成績客觀可信,可以體現出不同專業(yè),不同教師之間的差異。這一結果可以及時反饋給相關部門及教師,以調整教學及學生管理工作,最終提高學生的培養(yǎng)效果。
教考分離做為一新的教學考試形式,還有諸多問題值得推敲,其消極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在實際操作中,各部門間的協(xié)調、組卷方式的選擇也是基礎力學課程教考分離過程中比較棘手的環(huán)節(jié)。筆者相信,通過不斷的完善,教考分離的考試制度必將對高校基礎力學教學工作起到客觀評價、正確引導和積極激勵作用,這正是教考分離的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1]韓憲軍,王欽亭,藺海曉.“理論力學”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2,(6):66-69.
[2]宋子康.基礎力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上海力學,1998,(4):383-385.
[3]李兆,沈燕.對高校教考分離的思考[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2011,(11):18-21.
[4]李巖,劉玉忠.高師數學專業(yè)教考分離改革的探討與實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116-118.
[5]王鵬.對教考分離考試制度的認識與思考[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92-94.
(責任編輯:王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