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亭
摘 要: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包含三個原則:目的法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其中,目的法則居于首位。譯本的預期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受目的語讀者的文化背景、譯者的翻譯目的及其對原文的理解程度等因素影響。兒童文學的翻譯也不例外。閱讀是兒童獲得知識、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徑,具有趣味性、教育性的兒童讀物在教育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兒童文學的翻譯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應考慮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尤其應注意譯作對兒童的興趣愛好、思維方式、知識經(jīng)驗、文化背景和年齡層次等的適應性,使其能在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譯作中感受樂趣?!稖贰に鱽啔v險記》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經(jīng)典兒童文學作品,本文從功能派的三個原則出發(fā),針對文化因素的影響對譯作進行分析。
關(guān)鍵詞:功能派翻譯理論原則;兒童文學;文化
一、功能目的論的概念及核心
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又稱目的學派翻譯理論,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的德國。該理論指出,“翻譯是創(chuàng)作使其發(fā)揮某種功能的譯語文本。它與其原語文本保持的聯(lián)系將根據(jù)譯文預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體化。翻譯使得由于客觀存在的語言文化障礙無法進行的交際行為得以順利進行”。它包含三層含義,一是翻譯出來的譯本有一定功能;二是譯本與原文本持有一定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由翻譯目的決定;三是翻譯須化解客觀存在的語言和文化的障礙。
該理論主張在翻譯過程中有三個原則:目的法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其中,目的法則是首要法則。連貫原則要求譯文語言必須連貫通順,且讀者或聽者能依據(jù)上下文推斷原文意思;忠實原則強調(diào)語際連貫,即譯文忠實于原文,而忠實程度則受翻譯目的、譯者對原文的理解程度等因素影響。該理論總的原則是:“譯本預期目的決定翻譯的策略,這種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受譯本接受者即讀者的文化背景制約”。
二、從文化角度淺談目的論在兒童文學翻譯中的應用
1.屬于兒童的文學
一部好的文學作品能自然地把它的美傳遞給讀者,而這種來自文學作品的獨特美感則有賴于作品與讀者之間的互動。因此,在文學作品尤其是兒童文學的翻譯中,譯者要注重的不僅是傳遞原文信息,更要注重信息傳遞的恰當途徑。即譯者要在原語和譯語之間尋找一個恰當?shù)钠胶恻c,而這個點的選擇取決于譯者的翻譯目的。這要求譯者在翻譯行為中對翻譯過程中的各方參與者負責,竭力協(xié)調(diào)好原作、讀者和譯者各方之間的關(guān)系。一方面,每部文學作品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寫作意圖,因此譯文應依賴于原文并與之相聯(lián)系,充分展現(xiàn)原文在結(jié)構(gòu)、類型、藝術(shù)、語言、思想等方面的特點;另一方面,由于作品翻譯的一般性目的是為更多人所接受,故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還要考慮目的語讀者對譯作的可接受性。
兒童文學具有自身的獨特性,這主要是由其閱讀對象的特點決定的。作為人一生中求知欲最為旺盛的階段,兒童時期所接受的事物、知識等對世界觀的形成乃至對其成長也具有基礎(chǔ)性和導向性的作用,但兒童自身又有其獨特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興趣愛好、思維方式、知識經(jīng)驗、文化背景等方面。關(guān)注并幫助兒童成長——正是這種以兒童為本的獨特性決定了兒童文學的特殊性。兒童單純善良,由于受知識經(jīng)驗、思維方式和心理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出活潑好動、求知欲和好奇心強烈等特點。針對兒童的閱讀特點,兒童文學在兼具趣味性和驚險性特點的同時,也表現(xiàn)出以寓教于樂為目的,以善良、勇敢、誠實等為主題的特點。一部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不僅能夠弘揚民族精神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宣傳良好的思想道德規(guī)范和社會風尚,同時也肩負著知識教育和語言教育的重任。
2.文化因素
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是影響特定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作為譯者,不僅應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歷史,也應對原語國家的文化歷史等諸多方面有全面細致的了解,通過對比找出兩個民族的文化差異,才能進而在翻譯過程中拉近兩種文化間的距離,這樣不僅可以使譯文讀者準確地理解原著,而且也體現(xiàn)出譯作在目的語文化中的意義。
翻譯《湯姆·索亞歷險記》的張友松先生說過:年齡、身份、習性、社會地位和文化水平不同的人物,各有其特征。他們的外貌、語言、舉動和表情,在譯文中都要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才算是真正地忠于原著,光在字面上死摳是不行的。因此,他用東方人的眼光來審視西方文化,而后再用適合中國人閱讀口味的文字介紹出來,做到了“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林語堂語)。
在文化翻譯中,譯者經(jīng)常借以特指代泛指或以泛指代特指的方式來縮小不同文化間的差異,以便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真實含義,而在兒童文學作品翻譯中,更應時刻考慮各年齡段兒童不同的文化背景。例如,
Mr. Walter said:“And you never can be sorry for the trouble you took to learn then; for knowledge is worth more than anything there is in the world;…”
華爾特先生說:“你費了那么多腦筋把這些經(jīng)文背熟,一輩子也不會后悔的;古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呀;……”
書中出現(xiàn)的這句俗語大家都很熟悉,而且這話從作為主日學校校長的華爾特先生口中說出來也顯得非常貼切。譯者巧妙地把文中校長教育學生的方式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使得華爾特先生看起來就像是一位正在諄諄教導頑皮學生的傳統(tǒng)的中國教書先生。這一點非常貼近中國小讀者的生活,使得譯文生動有趣,充滿了生活氣息。
可見,對外國兒童文學作品的翻譯不是對原著進行簡單的內(nèi)容傳譯,而是在不同環(huán)境下話語實踐的一種表現(xiàn)。譯作既不能脫離原著的文化內(nèi)涵,也要滿足特定讀者群的文化審美需要。
三、總結(jié)
本文從兒童文學的翻譯入手,結(jié)合張友松的《湯姆·索亞歷險記》中譯本,從文化角度論述了功能派翻譯理論對我國兒童文學翻譯的指導作用。兒童文學的翻譯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都應考慮到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尤其應注意譯作對兒童的興趣愛好、知識經(jīng)驗和文化背景的適應性,使他們能夠在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譯作中得到樂趣、收獲知識。
參考文獻:
[1] Mark Twa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
[2] 馬克· 吐溫著,張友松譯. 湯姆·索亞歷險記[M]. 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3] 譚載喜. 西方翻譯簡史[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 魏先軍. 從翻譯目的論看兒童文學翻譯——兼評《湯姆·索亞歷險記》張友松中譯本[J].
[5] 涂琛,王家芝. 從目的論的角度談兒童文學作品的翻譯——《湯姆·索亞歷險記》譯本對比分析[J]. 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0, 30(1)
[6] 羅霞. 從目的論角度淺談兒童文學的翻譯[J]. 科技信息(學術(shù)版),2008(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