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娟,毛艷姣
(湘南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南郴州,423000)
隨著現(xiàn)代計算機網絡為代表的信息化技術的發(fā)展與普及,語言的教學與學習方式、方法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提倡學習者在基于網絡的自主學習環(huán)境下學習英語,尤其是提高聽力和口語,因為網絡提供了大量的真實語言素材。教育部在2007年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要求》,明確地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應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學生應有條件自主選擇學習材料和學習方法,應得到學習策略方面的指導,從而培養(yǎng)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下使用英語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并不是可以“教給”的,Benson肯定了Holec的觀點,認為學習者的培訓應建立在自主學習的實踐者基礎上,學習者需要自我訓練。Benson繼而指出,自20世紀80-90年代學習者培訓盛行以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們開始關注學習策略的研究,關注成功學習者們在學習第二語言中所使用的策略,關注對困難學習者進行的學習策略使用培訓。而與此同時,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二語習得理論的發(fā)展都推動了對學習策略和自主學習的研究。
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在真實世界中進行交流,而聽力無疑是交流過程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Vandergrift引用 Gilman和Moody的研究結果,稱成年人在交際中40%-50%的時間都用在聽上面,25%-30%的時間用在了說上面,11%-16%的時間用在閱讀上,9%的時間用在了寫上面;而此外,語言輸入,尤其是通過聽力獲得的語言輸入在語言學習中起到了最為關鍵的作用。
盡管聽力是如此重要,但在X學院,通過長期考試的結果來看,聽力始終是學習者們最弱的一環(huán),也是教師在課堂授課時最難把握的一環(huán)。正如 Vandergrift研究發(fā)現(xiàn)的那樣,學習策略的使用幫助學習者開拓更有效和更不令人焦慮的途徑來獲得成功,使用聽力策略的使用有助于學習者將聽力形式的語言輸入內化,有助于聽力水平的提高。Kemp指出,動機總是伴隨著自主學習,學習者越能激發(fā)自己的學習動機,就越能成功地進行自主學習,而反之亦然。此外,Oxford和 Nyiko的研究表明學生的語言學習策略反映了所研究學校教師的語言教學方法。因此筆者認為,要在這樣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中研究如何提高學習者的聽力水平,首先就要研究如何使學習者將自主學習與聽力策略的使用相結合。
X學院2012級臨床醫(yī)學系任意選取的一個81人班級。
1. 問卷調查
本研究所用問卷調查的設計是通過借鑒、整合、改編Vandergrift、馬秀華、姜敬、張博偉三人論文的問卷調查,以上所參考的四份問卷調查在各自的研究中被證明了其信度和效度,最終本文的問卷包括39個采用5點計分制對關于聽力學習者聽力行為描述的選擇題進行統(tǒng)計,選擇項有“從不”“很少”“有時”“經?!薄翱偸恰保勘砩婕暗綄W習策略使用頻率的五個維度,來調查受訪者在聽力學習中聽力策略的使用情況,根據(jù)O’Malley和Chamot的學習策略類型學理論,這39個題干可以被歸納為三大類,如表1所示。
表1 問卷調查中聽力策略及其子策略的分類
2. 聽力測試試卷
為了區(qū)分好的聽力學習者和差的聽力學習者,我使用了2007年6月的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聽力試題,其信度和效度都是已經證實的。聽力測試在學生按照要求完成兩個月的聽力任務后進行,借此來研究學生使用聽力策略的情況與其聽力成績之間的相關性。
首先根據(jù)問卷調查的結果來講受訪者中使用聽力策略頻繁的于極少使用聽力策略的學習者區(qū)分開來,然后將問卷調查結果與聽力測試結果使用SPSS進行相關性分析。
1. 究對象使用聽力策略的總體狀況
81名受訪者上交了81份有效問卷,每份問卷的選擇具有一致性,通過SPSS分析的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受訪者使用聽力策略的總體情況
由表2可知,81名受試在自主學習中使用聽力策略的平均值為2.9 768,表明聽力策略使用的總體頻率為一般。而其中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的使用情況的平均值分別為3.33,3.28和2.98,這顯示出受訪者們在自主學習中最經常使用的聽力策略為元認知策略,而最少使用的為社交/情感策略。
標準差表明了數(shù)據(jù)分析對象的差異性,表2的數(shù)據(jù)表明受訪者使用聽力策略的差異很大,尤其是在使用元認知策略時。
2. 研究對象對元認知策略的使用
使用元認知策略意味著學習者有意識地進行語言學習,為學習制定相應的計劃,監(jiān)控自己聽力過程中的學習行為和意識,并對于自己的聽力結果進行評估和反省。
表3 受訪者對元認知策略的使用情況
從表 3中我們可以看出受訪者最常使用的元認知策略為制定學習計劃,值得注意的是與其他子策略的使用情況相比,使用計劃策略情況的標準差非常大,這表明學習者在制定聽力學習計劃方面兩極分化極為嚴重,即有的學生經常制定計劃,而有的可能很少或者從不。
表3還顯示出如下的結果。僅次于計劃的是自我監(jiān)控,表明學習者常反思自己的聽力行為和意識,并做出相應的調整。語言學習意識策略的使用一般,大部分學習者只是偶爾通過聽力外的活動間接積累知識來影響聽力。
數(shù)據(jù)表明最少使用的元認知策略是評估策略,而其標準差第二大,表明聽力活動后對于聽力結果的評估使用情況也是兩極分化。
3. 研究對象對認知策略的使用
認知策略指學習者們對具體的聽力任務進行預測;在聽力過程中通過語境來對材料中的難點進行猜測;通過回顧已有的經歷和知識來幫助理解材料;使用簡寫、數(shù)字、圖表甚至是自制的符號來進行速記;學習者口頭重復聽力材料中出現(xiàn)的單詞、詞組、習語以及其他要點;反復聽同一段材料來提高理解;借助詞典或其他工具來解決聽力材料中出現(xiàn)的難點;歸納聽力內容;集中注意力關注聽力材料的整體內容而不是片段信息。
上述行為分別與表4中的子策略按照順序相對應。
表4 受訪者對認知策略的使用情況
從表4中可以得知以下行為頻繁出現(xiàn):受訪者在聽力過程中通過做筆記來克服聽力材料的轉瞬即逝,來幫助更好地理解材料;預測材料內容來緩解焦慮;根據(jù)上下文語境來猜測和推斷;注重聽取材料的大意而非片段。以下行為有時出現(xiàn):注重關鍵詞或關鍵句;通過口頭重復聽力重點來加深印象;通過使用母語、詞典、其他工具來幫助理解難點;通過將聽力材料與之前的知識和經歷相聯(lián)系來輔助理解。受訪者最不常做的事整理聽力材料中新學的詞匯和知識點。
4. 研究對象對社交/情感策略的使用
社交/情感策略的使用需要聽力學習者做出努力來控制自己的情緒,處理在聽力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與同伴和教師之間的關系(詳見表5)。
表5 受訪者對社交/情感策略的使用情況
如表5所示,受訪者使用社交/情感策略的情況一般,只是有時會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情緒來緩解焦慮、保持對聽力學習的興趣或向教師求助、與同伴合作來解決聽力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合作策略的平均值既是社交/情感策略中最低的,也是所有子策略中最低的。這表明受訪者極少與同伴進行合作學習,極少分享信息,交流經驗,互相點評或互相提出建議。他們更多地傾向于獨自進行聽力學習。
本文使用independent-sample T-test來對好的聽力學習者和差的聽力學習者使用聽力策略的差異進行描述。
從表6中可以看出,好的聽力學習者最經常使用的學習策略是元認知策略,最少使用的是社交/情感策略;差的聽力學習者最常使用的使認知策略,最少使用的也是社交/情感策略??梢姸咧g最大的差異體現(xiàn)在對元認知策略和認知策略的使用上。
表6 好的聽力學習者和差的聽力學習者使用聽力策略的整體性差異
從表7中可以看出,好的聽力學習者對于所有的元認知策略使用的頻率都很高。四個子策略的平均值都高于中等水平,數(shù)據(jù)顯示好的聽力學習者普遍都分階段練習聽力、積累語言知識和對自己的聽力行為進行評估和反省,只是在制定聽力練習的計劃方面差異性更大些。
差的聽力學習者有時會制定聽力學習計劃、監(jiān)控自己的聽力過程中的學習行為和意識、為具體的聽力活動做詞匯等方面的準備,但他們極少對自己的聽力活動進行評估和反思。
通過T-value可以看出二者最大的差異在于評估策略的使用(p<.001)。
表7 好的聽力學習者和差的聽力學習者使用元認知聽力策略的差異
表8中的數(shù)據(jù)表明,好的聽力學習者和差的聽力學習者都頻繁地在聽力過程作筆記來輔助理解。
二者的差異性體現(xiàn)在:好的聽力學習者頻繁地對所要聽的材料進行預測、從上下文語境推測、利用語言知識幫助理解、復述聽力材料和注意聽主要內容;而差的聽力學習者只是有時會使用這些策略。好的聽力學習者有時會歸納聽力材料來作為語言學習的知識積累,而差的學習者幾乎不使用這一策略。
表8 好的聽力學習者和差的聽力學習者使用認知聽力策略的差異
從數(shù)據(jù)中的標準差可以看出,好的學習者之間在做筆記上存在較大差異;而差的學習者之間在預測方面存在較大差異。
數(shù)據(jù)independent-sample T-test反映出二者在使用推斷、翻譯、重復、總結、預測、聽取大意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表9中的數(shù)據(jù)表明,好的聽力學習者會努力設法在聽力中緩解壓力和增強信心,并積極地努力培養(yǎng)和保持對聽力的興趣,有時會向教師求助來解決聽力中遇到的困難,有時會與同伴寫作完成聽力任務。
表9 好的聽力學習者和差的聽力學習者使用社交/情感聽力策略的差異
差的聽力學習者不常使用社交/情感策略,只是有時會自我調節(jié)緩解焦慮、培養(yǎng)興趣和向教師及同伴求助,極少與人協(xié)作完成任務或交流心得。
從independent-sample T-test中我們也獲知二者在使用社交/情感策略方面的差異非常大(p<.001)。
O’Malley,Chamot and Kupper 認為,使用學習策略意味著學習者有意識地對于情緒自我激發(fā)和調整來幫助理解模糊的信息或者學習新的內容、保留對新信息的記憶。聽力理解是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對轉瞬即逝的聽力信息的處理,它要求聽者心理上的投入和注意力的集中。上述的數(shù)據(j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聽力策略的使用和學習自主性相關,同時更影響著聽力學習者的聽力學習水平,好的聽力學習者比差的學習者更多地使用聽力策略,而且這種差異還很大。
數(shù)據(jù)表明受訪者聽力策略的使用情況處于中等水平,這一結果與Oxford and Nyikos’ 的研究結果相似,該研究曾指出,理科生比起人文學科的學習者更少地使用學習策略。
數(shù)據(jù)還使得筆者掌握了受訪者使用各種子策略的具體情況。這為將來筆者要進行的聽力學習策略的培訓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
Oxford曾指出,教學方法對學習者的學習有很大影響,為此教師應該關注到學習者學習策略的使用來更好地調整教學方法。這也是筆者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的研究數(shù)據(jù)已經明確表明了使用聽力策略對于學習者的聽力水平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那么將來進行聽力學習策略的培訓就勢在必行。
由于選取樣本的有限性,這一數(shù)據(jù)對于整個 X學院的英語教學的意義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論證。此外,學習者學習策略的使用主要是通過問卷調查,對于受訪者個體的差異性的了解并不是很具體,對于影響他們學習行為的原因也并不能直接看到,將來還可以通過訪談的形式來獲取更加具體的信息。本文重點研究了聽力策略,對于與學習策略相關的學習自主性、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的研究不夠。
聽力策略的使用對于學習者聽力水平的提高有著顯著的作用,目前X學院臨床醫(yī)學生使用學習策略的情況并不理想,在將來針對學習策略的培訓是有必要的。
[1]Benson,P. “Concepts of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In R. Pemberton et al. (eds)Taking Control: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M].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6.
[2]Benson,P.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M].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1.
[3]Chamot,A.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ESL students” in Wenden and Rubin (eds.),1987.
[4]Cohen,A.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 London & New York:Longman,1998.
[5]Field,J. Liste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6]Goh,C.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and second language listeners[J]. ELT Journal,1997(51/4):361-69.
[7]Holec,H. Learner training:meeting needs in self-directed learning. In H.B. Altman and C.V. James (eds)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eeting Individual Needs. Oxford:Pergamon,1980:30-45.
[8]Holec,H. Autonomy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Oxford:Pergamon. (First published 1979,Strasbourg:Council of Europe,1981.
[9]Kemp,J. The Listening Log:motivating autonomous learning[J]. ELT Journal Volume,2010(64/4):385-95.
[10]O’Malley,J,A. Chamot and L. Kupper (1989)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pplied Linguistics. Vol. 10,No. 4.
[11]O’Malley,J.,A. Chamot and L. Kupper; Pan,Y.G. (1992)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broad.1992/03-03. pp. 14-17:15-19.
[12]O’Malley,J. and A. Chamot. (1990)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Oxford,R. (1989)“Us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a synthesis of studi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training”.System 17:235-47.
[14]Oxford,R. L. and Nyikos,M. (1989)Variables affecting choic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by university students.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3.
[14]Oxford,R. (1990)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Rowley,Mass:Newbury House.
[15]Vandergrift,L. (1997).‘The 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French)listeners:A descriptive study’.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30/3.
[16]Vandergrift,L. (1999)Facilitating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acquiring successful strategies. ELT Journal.Volume 53/3.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68-76.
[17]馬秀華.自主學習環(huán)境下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聽力策略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0:56-58.
[18]姜敬.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環(huán)境下聽力策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60-62.
[19]張博偉.聽力策略在非英語專業(yè)成年學習者的短期培訓中應用的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