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林生等
摘要:
為進一步提高建筑結構抗震課程的教學效果,將微博這一新媒體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相結合,探討教學新思路。文章首先分析了微博的教學優(yōu)勢,接著闡述了在建筑結構抗震教學中,利用微博進行的教學實踐。最后,對基于微博的建筑結構抗震教學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實踐證明,基于微博的教學方法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對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優(yōu)化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微博;建筑結構抗震,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TU973+.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2909(2014)02012603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簡稱,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的平臺。在中國,各種類型的微博網站已經占據(jù)時代潮頭,比如新浪微博、騰訊微博等。它可以將你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事情寫成一句話,或發(fā)一張圖片,通過手機短信、彩信、QQ等隨時隨地分享給你想分享的對象,滿足用戶社會性、協(xié)作性和個性化的要求,使整個網絡變成一個可寫、可交互的媒體[1]。截止2013年3月,新浪微博注冊用戶數(shù)達到5.03億,這其中不乏大量的大學生。大學生作為社會最活躍的群體,他們在這個時代中借助微博這樣的新媒體展示獨立個性,并通過微博獲取知識[2]。網絡提速、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在學生中的普及、學生微博用戶的持續(xù)增長等因素,使得我們思考如何利用新媒體的特點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筆者在建筑結構抗震課程教學中,嘗試將微博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相結合,探討教學新思路和途徑。
一、微博的教學優(yōu)勢
微博是Web 2.0技術的應用形式,它最大的特點就是集成化和開放化,與傳統(tǒng)博客相比,具有“短、靈、快”的特點[3]。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57.4%的學生、35%的教師經常使用微博,這說明微博被師生較廣泛接受,且學生相比于教師更容易和樂于接受新事物,尤其是網絡新興媒體[4]。微博融合了多種媒介功能,打通了固定互聯(lián)網和移動互聯(lián)網之間的限制,實現(xiàn)了電腦與手機的終端融合,打破了以往媒體的更新受時間、地域限制的缺陷。微博用戶可將微博作為一個即時信息的交流平臺,除了發(fā)布自身信息外,近半用戶表示會在微博上進行信息轉發(fā)[5],因而,作為互動性強的個人媒介,微博引入教學具有獨特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便于師生實時交流
通過微博交流,不再局限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微博用戶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基于手機或平板電腦來發(fā)布和瀏覽消息。微博具備獨特的“@功能”,如果學生有問題,只需在微博發(fā)布消息,并且“@教師”,或者以私信的方式給教師發(fā)消息,教師可以立即收到留言,并以微博的方式回復學生。與傳統(tǒng)QQ或email相比,這種發(fā)送方法省去了登錄網站才能查看留言的繁瑣,而且所有人均可見,避免了相同問題重復提問、重復回答。
(二)便于學生相互協(xié)作學習
微博用戶通過互相關注、在線對話等形式相互交流,推動了人與信息的進一步融合,達到“人-信息-人”的無縫鏈接,通過“粉絲”的不斷轉發(fā)擴大信息覆蓋面,使互動產生的影響不斷上升,為教學中學生之間的協(xié)作學習搭建了良好平臺。教師在上課前可以把需要預習的內容發(fā)布在微博上,也可以要求學生將學習過程中的收獲、體會和心得共享到微博。學生之間通常已互為“粉絲”,他們之間的信息可以完全共享,因此通過微博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程的積極性,發(fā)揮每個學生的學習潛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團隊協(xié)作意識和辨析問題的能力。
(三)有利于隨時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通常是一門課結束后才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這樣會導致即使發(fā)現(xiàn)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無法及時修正。通過微博進行教學管理可以建立起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客觀性評價與主觀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通過查閱微博中與學生互動的記錄,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和領會程度,可以加強對互動性過程的監(jiān)控與調節(jié)。根據(jù)與學生交流、討論的記錄,可以評價學習的進度和效果。教師通過與學生在微博的討論記錄還可以發(fā)現(xiàn)課程教學中存在的缺陷與不足,進而促使教師及時調整課程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以適應和滿足學生對課程的學習需要。
(四)便于學生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
碎片化時間就是指日常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各種零碎的時間段,比如在公交車上、火車上、出租車上、堵車的路上、等紅綠燈的時。這些時間不足以完成一項具體的事或者進行一次具體的活動,只能拿出手機做一些碎片化的事,如:刷微博。微博的興起正是充分利用了現(xiàn)代人碎片時間過剩,隨時拿出手機瀏覽網頁的特點。教師可以將課程內容和要點發(fā)布在微博上,便于學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
二、基于微博的建筑結構抗震教學實踐
作者在所負責的本科生建筑結構抗震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微博的特性,進行了相應的教學實踐。首先,教師和學生都在新浪微博平臺開通微博賬號,相互添加“關注”成為微博“粉絲”,在教學中主要進行了如下活動。
(一)微群討論
微群能夠聚合有相同愛好或者相同“標簽”的朋友,將所有與之相應的話題全部聚攏在微群里,讓志趣相投的朋友以微博的形式更方便參與交流。作者在開課之初,建立了“建筑結構抗震”微群,并邀請學生加入該群,組建了由教學和學生共同組成的數(shù)字化虛擬活動空間。在微群內,教師既是組織者,也是參與者。作為組織者,教師在微群內發(fā)布課程相關通知,設定討論主題,啟發(fā)學生思考問題。作為參與者,教師對學生的疑問及時解答,并拓寬學生的討論話題。這種新穎的討論方式克服了某些學生不敢當眾發(fā)言的羞怯心理,增加了學生表達觀點的機會。
(二)微盤課件共享
在以往的教學中,課件通常是在課堂上以U盤拷貝、課后EMAIL的形式發(fā)布給學生。但是,這種發(fā)布課件的缺點是只能一對一,對于大量學生,需要多次拷貝,而且課件發(fā)布后得不到信息反饋。在基于微博的教學中,作者每次課后將課件傳至新浪微盤,并通過微博共享,這樣學生可以隨時下載或在線觀看課件,對于課件中的疑問,直接在微博中以評論的方式提問,教師以評論的方式答疑。對于作業(yè)、課件中的視頻等多媒體信息,以及學生需要閱讀的課后資料,筆者以同樣的形式共享,方便學生利用碎片時間,通過手機瀏覽微博學習抗震課程的相關知識。
(三)課前微博預報
在課前教師通過微博預報下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并向學生提出預習要求,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背景資料。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對一些不理解的問題可以發(fā)微博咨詢,教師可在課堂重點講解,
學生聽課更具針對性,教學效果和質量顯著提高。
(四)課后微博拓展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無法將各類建筑結構抗震方方面面的內容完整展示,借助于微博,可以有效將課堂內容及教學效果延伸。隨著學習的逐步深入與研究能力的日漸提高,學生對結構抗震知識也有獨到的見解,微博為深度挖掘教學內容提供了條件。例如,結構振動控制是建筑結構抗震中的一項新技術,涉及到被動、主動、半主動及智能控制技術,而抗震課總共只有32學時,分配到結構振動控制這一章只有2學時,短短的2學時無法將振動控制內容完整展示,學生意猶味盡。為此,筆者通過微博繼續(xù)講解結構振動控制相關理論和背景,以鼓勵學生探討新的隔震形式。
三、基于微博的建筑結構抗震教學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首先,由于微博定位于生活、娛樂、分享和交流,而大學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對熱門、名人、八卦話題更感興趣,會關注大量與學習無關的信息,而真正有價值的課程信息卻被忽略。因此,一方面要經常發(fā)布課程相關信息,另一方面還要積極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
習慣,每天關注課程微博更新。
其次,要加強微博的生動性和活潑性。由于大學生每天關注大量的微博信息,而微博的內容比較簡短,因此,在發(fā)布課程相關的微博信息時,要盡量采用圖片、視頻以及趣味幽默的語言,吸引學生更多地關注微博信息,使之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
再次,要在技術層面上開發(fā)配套程序,盡量把微博與其他網絡新技術如QQ、博客、MSN 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互動的交流平臺。這種整合并不是簡單相加,而是新技術的有效互補。
最后,應培養(yǎng)微博管理團隊,完善微博長期發(fā)布機制。任課教師由于工作繁忙,一個人的力量難以完成每天發(fā)布微博的任務,尤其是課程結束后,課程微博可能中止??梢钥紤]培養(yǎng)微博管理團隊,由教師和若干研究生共同來維護,每天定時發(fā)布消息,讓學生在課程結束甚至參加工作以后,依然能夠依靠微博平臺繼續(xù)學習。參加工作的學生參與微博討論,可將工作實踐中的信息反饋
回課堂,教師可依據(jù)工作現(xiàn)場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改革,更好地培養(yǎng)適應市場需求的應用型創(chuàng)新人才。
四、結語
從師生交流、學生協(xié)作學習、教學效果評估、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幾方面,分析了微博的教學優(yōu)勢。在建筑結構抗震教學中,利用微博功能進行了實踐,包括微群討論、微盤課件共享、課前預告、課后拓展等形式。最后,對基于微博的建筑結構抗震教學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實踐證明,該教學方法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對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優(yōu)化有參考價值。參考文獻:
[1]李娜.微博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 29(7):44-46.
[2]劉君.“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淺議[J].高等建筑教育,2013, 22(03):155-157.
[3]百度百科.微博[EB/OL].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567099/11036874.htm.
[4]姜騰蛟,李健,李清生,等.微博教學的可行性研究[J].軟件導刊,2013, 12(1):185-187.
[5]梁柏櫸. 微博在互動式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計算機時代, 2013,31(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