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妙貞
一堂漂亮的生物課的生成,導入技能是第一因素,是成功的“第一炮”。教師在課前采用靈活多種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其產生學習動機,這就是生物課導入技能的成功運用。但導入的方法和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下面,結合教學實際探討一些導入技巧。
(1)直觀引趣。為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可以在授課開始時,向學生展示實物、標本、模型或進行示范性演示,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并把書本知識與實際事物聯系起來。這樣,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了,便很快進入角色。例如,講葉子形態(tài)時,課前采集各種各樣的葉子或引導學生動手采集,這樣學生運用各種感官,充分感知學習內容,使其思維、記憶等各種智力活動得以有效開展,對生物學科產生興趣。
(2)設疑引趣。朱熹說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了疑問,就會形成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欲望和興趣。在生物教學導入中,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地去設疑布障,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或幾種對立矛盾的結果引趣。如上“性別決定”一節(jié)時,我們可以這樣引入:動物為什么有雌雄之分?人類為什么有男女之分?生男生女到底由誰決定的?這樣的導入,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他們的“定向注意”,引導他們進入我們所預設的狀態(tài)之中。
(3)巧助謎語。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猜謎語導入新課,可以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激發(fā)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如講“兩棲動物”青蛙時,可以先板書這樣一個謎語:河邊一個游泳能手,說起話來呱呱呱,小時有尾沒有腳,大時有腳沒有尾巴。通過簡明、易懂、有趣的猜謎這種形式,可以讓學生經過思考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fā)學習興趣。
(4)知識激趣。新知識常是舊知識的延續(xù)和深入。課堂教學導入時,我們要找準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的“結合點”切入新課,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新課。如講《生物的生殖和發(fā)育》一節(jié)時,我們可以這樣引入新課: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精子,卵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卵細胞,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其染色體的數目又恢復到體細胞的染色體的數目。這個受精卵細胞,經過細胞分裂、組織分化和器官形成,直到發(fā)育成性成熟的個體,這就是生物的個體發(fā)育。
(5)求新引趣。新鮮的問題、新奇的講解,新穎的板書,可使學生產生好奇心,激發(fā)學生興趣。因此,在新課導入時,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啟迪學生思維,活躍課題氣氛,提高教學效果。如在講到“食物鏈”時,可以播放視頻。當鳥語花香,春色滿園,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映入眼前時,學生的思緒便徜徉在春意盎然的美景中。這時我們點撥:“你知道嗎?在這百花盛開的森林中,存在著吃與被吃的可怕現象,弱肉強食……”一步步探討食物鏈的相關內容。
(6)巧設懸念。我們可以先交代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結論,讓學生對這樣的結論引起興趣,造成懸念。例如講“輸血與血型”時,我們可以這樣引導:十九世紀時,醫(yī)生們?yōu)榱藫尵仍趹?zhàn)場上失血過多的傷員,嘗試為傷員輸血,開始竟獲得意外的成功。可當他們喜出望外如法為其他傷員輸血治療時,很多傷員不但沒有得救,反而因輸血馬上死亡,這一事實令醫(yī)生們大惑不解。為什么同樣輸血,有的救了命,有的卻送了命呢?下面讓我們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一段導言,讓學生對這一生命攸關的大問題重視起來,并急于了解輸血救命和送命的道理。
(7)聯系生活。生物課是一門自然科學,生物知識是人們從長期生活經驗和生產實踐中發(fā)現總結出來的。因此,在一堂課的開始,可以聯系學生生活中見到的一些現象引入新課。如講“葉的結構”一節(jié)時,我們可以這樣導入:我們平時看到的葉片大多數綠色的,葉片表面時有水珠滾動而不深入到葉片的內部去,落葉大多是背朝天。你們知道是什么原因嗎?讓我們學習“葉片的結構”一節(jié),將這個奧秘揭開。
課堂教學的導入設計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教學方法?!敖虒W有法,但教無定法”,以上介紹的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探討,如成語引趣、變化引趣、故事引趣等。我們要緊扣教材,抓重點、難點,因勢利導,從教學目標出發(fā),結合學生的認識特點,圍繞教學大綱的要求,大膽創(chuàng)新,以情激疑,由疑引思,以思求趣,以趣啟情,由情入境,讓導入新課成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引線,展開新課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
(廣東珠海斗門區(qū)城東中學)